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保健理疗、情感陪护,居家养老需求更高更多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9-09-11 21:59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长江网9月11日讯15年为3万高龄老人义务理发,“银发造型师”苏昶铭书写了志愿服务的爱心篇章。长江网记者了解到,除了上门理发,老人们还有更多的个性化需求——保健理疗、健康讲座、家政服务、情感陪护等,均对服务者提出一定的专技要求。


为社区老人免费理发,苏昶铭一丝不苟。记者郭良朔 摄
2018年4月,武汉市开始实施“互联网+居家养老”计划,在多个社区布设服务网点。目前,居家养老在普惠式领域发力,以实现保基本、保急需、保底线。不过,面对老年人日益旺盛的高品质定制化需求,养老服务仍存较大“缺口”。
老人不再满足于“下棋跳舞”
卧床15年,70岁老人廖银凤始终抱有重新站起来的梦想。每逢短发盖耳,苏昶铭上门服务,廖银凤便开始向他打听“靠谱的按摩师”;长江网记者入户采访时,廖银凤还多次提及中医康复,询问恢复行走能力的可能性。
保健理疗,是老人们的“刚需”。而身体康健的老龄人,其老年生活也从枯燥单一走向了丰富多彩。
71岁的关山街市民许世英,正在享受惬意的“夕阳红”生活:两个孩子不在身边,每天能和同事结伴前往老年大学;中午不想做饭也没关系,社区建有养老服务中心,五菜一汤只要10块钱;到了晚上,还能参加寒暑不歇的广场舞。
关山街公共服务办主任章新强介绍,消费升级背景下,退休老人的需求也日渐多元,以往“有空地跳舞,有棋牌室下象棋”的硬件配置与软件服务,已难以满足要求:“老人们日渐追求精神文化生活,喜欢插花、烘焙、手工、养生等课程,也希望获得更专业医疗护理、情感陪护等服务。”
个性化居家养老服务供需不平衡
当下,我们相关部门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更多的是“普惠制”,以实现保基本、保急需、保底线,高质量专业服务不多。
资料显示,2018年4月起,武汉市各区启动“互联网+居家养老”模式,试点推进并探索形成“社区嵌入式、中心辐射式、统分结合式”等发展模式。
以洪山区为例,该区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化机构运营的体系:在区社会福利院,架设区级监管平台,远程管理;在社区,成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嵌入式网点,提供助餐、助洁、助医、远程照护等服务。
老人们可选择“日托”,即白天子女上班、晚上接回老人;也可以选择长期住宿,即在社区养老中心享受餐食、住宿、基础护理等服务。
截至今年8月底,武汉已建成8个区级统分结合平台、54个服务网点,辐射近50万老人。
83岁的老人王德兰,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赞不绝口。她告诉长江网记者,每月费用只要2980元,“吃得好、睡得好”。62岁女婿蒋广荣在每天的午饭与晚饭时间,都会前来看望,给岳母送上情感陪护。
洪山区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坦言,面对老年人多样化的高品质需求,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尚需时日。预计到2020年,立足个性化的精准服务才会逐渐普及。
志愿服务能成为“替补者”
业内人士认为,老人日益增长的高质量服务需求,与政府提供的“普惠式”服务,中间的暂时落差,可通过高品质志愿服务来填补一部分。
武汉市养老服务产业协会副会长单位、武汉炎黄家政董事长李向歌曾有过尝试。她介绍,自2017年起,炎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探索“亲情呼唤”养老模式——空巢老人为大学毕业生免费提供住所,以缓解其经济压力;大学毕业生则每周抽出时间陪护老人,给予空巢老人足够的情感陪护。
目前来看,居家养老的志愿服务多半停留在初级阶段。龙安社区书记胡圣祥介绍,该社区地处“大学之城”洪山腹地,周边有中南民族大学、武汉纺织大学等高校,有数量庞大的大学生志愿者资源。每逢假期,志愿者前来陪老人拉家常、做清洁,但服务方式较为简单,无法满足老人们的多元化需求。
洪山区民政部门相关人士表示,志愿服务与社区工作密不可分,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银发造型师”,在高质量养老服务缺口暂存时,将志愿服务作为必要的补充手段,“具有现实意义”。(记者龙京 陶可祎 通讯员张宾 杜微波 张庆芳)
【编辑:付豪】
(作者:龙京 陶可祎)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