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武汉基层医疗卫生筑牢市民健康防线,打造群众信赖的健康“守门人”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9-09-23 05:25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长江网讯 近日,央视报道武汉开展了最大规模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65岁以上老人可与社区签约,享受居家养老服务,此举将惠及武汉百万老人。截至去年底,武汉已有1549个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居民109万人,武汉市被确定为国家全科医生服务模式试点城市。

  武汉市硚口区汉水桥街家庭医生黄莹获评“中国好医生”

  弥补人才短板 “造血”基层医疗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载体,肩负着满足社区、乡村居民基本医疗需求的重任。同时,作为国家医疗体系的“神经末梢”,还被赋予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一系列职责。

  新中国成立之初,武汉的基层卫生基础十分薄弱,几乎无力解决人民群众大量的健康问题。形势所迫,通过“中西医相结合”,我市在很短时间内培训出大量掌握基本技能的医护工作者,以集中力量实施预防、初级保健和公共卫生行动。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预防接种服务

  30年间,一个覆盖绝大多数民众的初级保健体系基本建立。其中,“赤脚医生”穿行乡间村陌,用中西医结合的“土法”治病、制药,解决了农村缺医少药的燃眉之急。

  改革开放后,随着武汉市卫生健康事业不断发展,培养出了一批技能更专业、诊疗更规范的基层医生,继续行走在医疗卫生的第一线。全科医生、家庭医生作为人民群众的健康“守门人”,为群众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硚口区汉水桥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黄莹因“小巷暖医”的形象,被全国人民所知晓,还获评“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

  如今,武汉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总数达16801人,执业(助理)医师达到5109人。在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师的学历不断提升,进一步壮大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力资源。武汉市各城区通过购买服务员额、改革薪酬制度等方式,为基层留住医疗卫生人才。

  加强体系建设 打通基层医疗最后一公里

  风云激荡70年,是我市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层台累榭的70年。改革开放初期,我市仅设有42个城市街道卫生院,56个农村公社卫生院。近十年来,武汉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不断完善,服务网底逐步夯实。现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3家,街道(乡镇)卫生院7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316家,村卫生室1703家,实现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全覆盖,形成中心城区“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和农村地区“3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

  硚口区家庭医生团队下社区巡诊,将健康送到居民家门口

  一间房屋,两张桌子,几样常用药,几个体温表、听诊器、手电筒,是我市以前社区卫生所的真实写照。而如今,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积极推进,154家机构实现提档升级,30多个机构获评“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国优质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国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等称号。

  为满足居民对专科医疗服务的需求,我市建设了一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色科室,涵盖妇科、儿科、中医科、康复科等类别。2018年共完成40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色科室建设,其中8个特色科室创建为省级特色科室,打造和树立了基层特色服务品牌。到2019年底,将重点针对贫困乡镇卫生所再建设19个特色科室。同时借助“优质服务基层行”、医共体建设等,进一步提升基层专科医疗的服务能力。

  通过“强基层”,我市医养结合服务大力推进,探索出了日托养老协议服务等4种有效服务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独立开设老年康复床位1535张,在190家日托社区建立了医疗服务点,对76家养老机构的医疗业务进行了托管。

  家庭医生签约市民魏建荣女士:“基层医疗强 患者更舒心”

  在武汉市洪山区青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时常可以看到62岁的魏建荣女士。一年前,魏女士接受脑膜瘤手术,造成神经功能受损,双腿不能站立。术后在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了近一年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通过脑平衡训练和肌肉力量训练,如今,她已经能拄拐走路了。

  “基层医疗强,患者更舒心。”魏女士说,“以前也曾去大医院做康复,患者太多,医护人员相对没有这么耐心,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方面就好得多。家庭医生时常上门,根据我的病情制定分阶段的康复方案,给我做理疗,医护人员服务态度特别好,我能重新站起来真的要感谢他们。”

  不用挤车排队赶去市中心的大医院,行车数分钟就能在家附近做康复治疗,魏建荣女士认为,这要归功于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建设,以及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提升,分流了大医院的就诊压力,让市民能放心地“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

  东西湖区径河街卫生院医生余骞:主动从公立医院“跳”到基层

  今年7月,是余骞“跳槽”到武汉市东西湖区径河街卫生院工作整整一年的时间。工作比以前忙,工资比以前高,这让余骞坚信这次“跳槽”是一次正确的选择。

  余骞毕业于湖北医药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此前在湖北省某地人民医院工作。之所以考到现在的卫生院工作,她说,“一是因为工作更贴近群众,二是工资待遇也更能体现自身价值。”近年来,武汉市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得更多医生愿意到基层工作。

  去年,武汉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的意见》,随后武汉市卫生健康委等市直部门联合出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主要任务分解表》等10多个文件。这些文件从财政保障、人事制度、服务价格、人才培养、医保政策等方面,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指明了改革的方向。

  在武汉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各区纷纷结合实际推动改革。例如,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将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纳入“一类保障、二类管理”模式,推行财政经费定项补助,足额纳入预算并落实到位。东西湖区全面推行绩效工资改革,将绩效工资分配权下放给街道卫生院院长(中心主任),创造性落实“两个允许”要求。硚口区拓展基层医务人员成长晋升空间,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级可聘比例由35%上调至40%,副高可聘比例由8%上调至10%。全市144家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确定了公益事业单位类别。

  余骞说:“绩效改革打破了以往基层医生吃大锅饭的现象,采取多劳多得的原则,调动了我们基层医生的积极性,让我们更努力把病人留在基层,不管是坐诊、签约家庭医生,还是开展慢病管理,都更有动力。同时,为留住人才,东西湖区政府每年拿出100万元,对我们新进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本科以上学历医技人员给予每月1500元~2000元的专项补贴。”

  此外,东西湖区还给予“骨干医生”每人每年5000元~6500元的奖励;对三级医院副高职称及以上的退休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继续执业,实行10万元~20万元的年薪制。

  这些措施的直接效果是基层门诊量明显提升。如东西湖区将军路街卫生院2018年门急诊量达11.58万人次,同比增长15.3%;硚口区韩家墩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8年门急诊量达到48736人次,同比增长82.3%。

  学者、教授方鹏骞:“三医联动”为基层 医疗卫生机构赋能

  近年来,受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委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健康政策与管理研究团队一直在从事武汉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调查研究,即将推出《武汉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白皮书》。该研究团队负责人方鹏骞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市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成效显著。”

  方鹏骞介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承担着重要作用。分级诊疗制度、医联体建设、“预防为主”方针,都必须依靠“强基层”来落地。目前,我市基层医疗卫生的服务体系和管理体系已经建成、日趋完善,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根据他们的调查,基层就诊比例接近50%,双向转诊患者人数逐步提升。多数机构实现了标准化建设,人才队伍相对稳定,每万人拥有全科医生数达到国家标准,政府部门和高校合作,定向培养全科医生。

  “武汉市政府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正逐步加大。”方鹏骞说,“全市有三个城区的区政府对基层医疗机构实行全额拨款,其他城区采取60%-70%财政投入的差额拨款。武汉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的意见》,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全部纳入公益事业单位类别进行管理,鼓励按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财政供给、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进行管理。”

  方鹏骞建议,我市下一步应继续坚持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从医疗设备、人才队伍、内部管理等方面提升基层机构服务能力,加大基层的医保支付力度,让医保更多向基层医疗倾斜,同时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社会地位和收入,给予乡村医生更多的制度保障。

  撰文:黄琪 陈莉 曹易 摄影:金振强

  【编辑:彭向东】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