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全球智能化版图里的“武汉坐标”正在发力,武汉力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9-09-24 08:14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全球智能化版图里的“武汉坐标”正在发力

  长江网讯  前后不到四个月时间,武汉市政府连发三文,力推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对单个企业最高奖励可达2200万元,推进智能化改造的力度空前,堪称当前武汉制造业提档升级“第一产业政策”。

  新政策力推智能化改造

  全国车灯零部件领域头部企业华域视觉的武汉工厂

  5月17日,武汉市人民政府转发市经信局《推进咨询诊断平台建设加快工业智能化改造的工作方案》,用三年时间,实现对2000多家规上工业企业的诊断咨询的全覆盖,对智能化改造项目,按照实际投资额的8%,最高给予2000万元的专项补助。

  7月2日,市政府出台《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再次提及“对工业智能化改造项目,按其设备购置与研发设计费用的8%给予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补助,其中,对智能化改造典型示范项目,每项一次性给予200万元专项奖励。各区(含开发区,下同)可按照一定比例给予配套支持。”

  8月3日,市政府出台《武汉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年(2019—2021年)行动计划》,又一次提及对“工业智能化改造项目,给予最高2000万元补助。”

  三个文件均涉及到“工业智能化改造”。工业智能化改造是什么,值得武汉市政府密集出台文件,来做这件事?

  单个项目就能获得最高2200万元的专项补贴,在力度上来说,当前武汉产业第一政策恐怕要算“智能化改造”。

  从政策文本里发现“智能化改造”的涉及的范围较广,奖励补助范围包括工业企业“机器换人”、数字化车间建设等多个方面;具体来看涵盖了企业的软件和硬件的提升,产品的销售、研发、生产管理、物流及售后的任何环节的智能化提升。

  智能化改造是“复兴大武汉”的必然选择

  武汉力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

  智能化改造关乎武汉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翻看武汉历史,武汉曾是“驾呼津门,直逼沪上”,往来船帆如林,工厂遍地,是我国民族工业的重要发祥地。当前“复兴大武汉”既是上级部门交给武汉的任务,也是武汉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中国近代工业史上,汉阳铁厂、湖北兵工厂、湖北“布纱丝麻”四局、汉口燮昌火柴厂、永昶机器厂、周恒顺机器厂、白沙洲造纸厂、湖北针钉厂等聚集武汉,兴资建厂成为风潮,实业图强,大量引进先进技术,成为民族工业的代表。

  彼时的武汉,炼铁、造纸居全国首位;纺纱锭数占全国29.6%,仅次于上海,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中心。1911年,武汉参加在意大利举办的“世界博览会”,汉冶萍公司的铁、铜制品,制麻局的葛布、丝布等20多个产品获奖。

  “技术领先,产业强大”的武汉,立于世界之林,张之洞督鄂18年,这位不言革命的大革命家,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出版等全方位将武汉最大限度推向了世界的中心。走遍北美、熟悉英国的孙中山先生当年满怀深情地预言:未来在世界上鼎足而立的三大都会应该是纽约、伦敦、武汉。

  新中国成立之初,遭遇战乱破坏的武汉,工业近于崩溃,百废待兴,在1949年10月5日,中共武汉市第一次代表会议决定:“把武汉建设成为一个新的工业城市”。

  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出炉,武钢、武重、武汉肉联等多个国家重点项目在汉落地。

  从全国抽调的一大批技术人才聚集武汉,这些“国字号”企业的产业技术水平也担当起“国之重任”,铸就城市工业的“四梁八柱”。

  新中国成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武汉在全国的综合实力排名长期居于全国前五位。

  改革开放后,“鹦鹉”磁带、“荷花”洗衣机、“红山花”电风扇、“莺歌”电视机、“大桥”缝纫机、“友谊”照相机等产品风靡一时,但是这些曾经响当当的品牌,如今只能是老武汉时不时拿出来回味的谈资。

  改革开放后,“红山花”等品牌的崛起,得益计划经济时代武汉工业沉淀的技术,这批企业在市场经济转向之初,凭借先进的技术实力,生产出了市场“叫好”的产品。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武汉的产业技术优势逐渐掉队,沿海城市凭借开放优势,倒逼改革,成为先进技术转化的“前沿阵地”。反观武汉,城市综合实力长期排在全国十名开外。

  知耻后勇,武汉喊出了“复兴大武汉”,要甩掉“大县城”的帽子。产业先行,“工业倍增”计划出炉,三环外的工业新基地拔地而起,联想工厂、通用汽车、华星光电等一批相继在汉项目落地,2014年,武汉挺进“万亿俱乐部”,城市综合实力排进前十位。

  从“工业倍增”到“智能化改造”,武汉工业正在从数量到质量,从速度到高效,迈步一跃。历史的逻辑总是相似,产业决定城市的未来。

  过去,工业成就了辉煌的武汉;如今,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引擎”;未来,对于武汉来说,工业仍会是城市经济的重要支撑。

  全国工业智能化版图下的武汉坐标

  全国汽车转向机生产头部企业博世华的在汉智能工厂

  从全球来看,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席卷而来,智能制造成为各国竞争的新战场。各国围绕制造业的升级,都实施了相应的智能化战略,美国有“国家制造创新网络”、德国有“工业4.0”、日本的“工业价值链”……

  “智能制造”被当前各国作为解决当前经济问题和赢得下一轮竞争的“利器”;智能制造可以解决发达国家技术工人的短缺和新兴国家劳动力成本上涨的问题,可以更加高效地组织精益生产,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当前,武汉正在打造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但是集群要够得上世界级,在智能制造的赛道上,武汉工业企业也必须要有与国际巨头一争高下的实力。

  反观国内,深圳、上海、苏州、杭州、成都等全国主要城市也都已出台了智能化改造的相关政策。

  今年6月,上海市发布了《智能制造行动计划(2019-2021年)》,计划到2021年,将上海打造成为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新高地、核心技术策源地和系统解决方案输出地,推动长三角智能制造协同发展,并要实现100项“卡脖子”的智能制造装备、工业软件与关键部件首台套(首版次)的突破;全力打造汽车、电子信息两个世界级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而早在去年,深圳就已出台相关方案,同样是计划用3年时间,全市技术改造投资规模总量倍增,企业装备水平显著提升,工业质量效益明显优化,并且给出明确的量化目标,“机器换人”企业要超过600家,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要达到100个,“十三五”期间新增工业机器人应用累计突破2万台。

  为加快智能制造发展步伐,南京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对企业购置的技术设备总额给予10%的奖补,对列入市智能工厂重点建设计划的企业给予奖励,对建成后达到国内行业一流标准的再给予奖励。

  可以看到,大到国家,小到城市,“工业智能化”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赛道。

  综合来看,武汉对企业的2200万元“智能化改造”单项奖励,力度之强是全国罕见,这足以道出武汉在“智能化”上的决心。

  链接——

  投资不减反增,武汉汽车零部件企业的逆风飞翔

  今年1-8月,汽车产销分别同比下降12.1%和11%,但从武汉近期召开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智能化改造座谈会上透露出信息,市场震荡传导到企业,除少数企业受到了较大影响外,泛博制动、锦瑞汽车等大多数企业通过技术研发、智能化改造,获得了较强的竞争力,同时这些企业逆向投资,利用市场震荡期,逆市加大产线升级投入力度,快速做大市场份额。

  当前,武汉正在大力推进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计划,力争用三年时间实现2000多家规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诊断咨询的全覆盖,对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项目最高给予2200万元的奖励补助,具体政策咨询事宜可详询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与此同时,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联合长江日报启动首届“寻找武汉智能工厂”活动,相继走进华域视觉、延锋安道、裕大华等多家制造业企业,看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正在武汉落地见效,企业通过推动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提高,产品品质得到有效保障,“智能化改造”也为企业研发设计提供了支撑。

  每年至少新上两条线,持续引领市场

  泛博制动部件(武汉)有限公司2012年在武汉开发区落户,其母公司泛博制动是汽车安全解决方案的领导者,也是全球三大汽车基础制动器和基础制动组件制造商之一。

  “以前一条线上是22个人,现在一条线上只有9个人,相当于人均产值翻一番。”泛博制动(武汉)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公司为全球各大整车厂提供汽车零部件,对于产线的更新换代,每年至少会投资两条生产线,保持技术在业界的引领,效果也非常不错,产业的质量也更加稳定。

  目前,泛博制动武汉公司正在建设智能化的中央仓库,有效提升土地利用率,“企业智能化的程度越高,积累的工业大数据就会越多,反过来这些数据将成为企业进一步提升效率的出发点,企业竞争也必然会更强。”

  “每台新设备上都有网络接口。”东风马勒热系统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公司是一家中德合资企业,信息化程度上业界领先,实现了物流、财务、生产等数据的互通互联。

  每年在企业的智能化上都有新的投入,公司的信息系统实现了对全生产流程的覆盖,未来五年在智能化改造上的投入预算是3亿元。

  加大投入提前布局,订单排满忙不赢

  武汉锦瑞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叶锦瑞看好武汉汽车产业,把温州的工厂搬到了武汉,几年间不断加大投资,扩建厂房,升级生产线。

  “有人说汽车不好做,大家可以到我们工厂去看,是非常的忙,订单都排得满满的。”叶锦瑞说,得益于加大投入,提前布局了国六标准的发动机汽缸盖,现在公司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

  目前,锦瑞技术的二期工厂已经开始打桩,该工厂投产后,公司的年产值将超过10亿元,“制造业是需要真金白银来投入,要保持行业领先,就要不断地加大技术投入。”叶锦瑞说,在加大对高效内燃机气缸盖投入的同时,布局了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为企业发展开拓出了足够的空间。

  做制造业需要极其清醒,叶锦瑞也经常去国外参观汽车零部件企业,他说,国外有家做汽车零部件的公司,只有270人,产值能做到800亿元,“差距还很大,但是我们会一步步地赶超。”

  近年来,锦瑞技术相继入选“2014年国家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国家两化融合试点示范单位”,公司新建设“发动机缸盖绿色制造数字化车间”,从制造工艺、产品质量、技术水平、智能化装备程度等方面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

  (统筹: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编辑:符樱】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