挨得近,看得到,住得起——社区养老走起来丨长江评论

评论员杨于泽
9月23日,民政部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 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2年,力争所有街道至少建有一个具备综合功能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这是继中国选择社区养老模式之后,对社会养老模式的一次具体推进,社区养老已在落地中。

东西湖区径河街长墩堤社区与相关企业合作,为社区内高龄独居老人赠送智能手表。 记者陈卓 摄(资料图)
目前通行的养老方式包括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推行社区养老是中国的政策选择。社会养老主要是由保险等机构主办,老人集中居住。中国人家庭观念重,老年人与子女双方都对社会养老模式比较抗拒,而社区养老是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折中与结合,既实现了养老服务的机构化、专业化,又兼顾到了人们的亲情需要。
中国正在快速老龄化,养老上升为“国计民生”,但究竟采用什么养老模式,此前争论较多。前一阵子,“养老地产”大热,大有遍地开花之势。“养老地产”本质是一种社会养老模式,其中主要是一些保险机构,把社会集中养老当成了中国养老的大势所趋,但在社会上的接受度并不高。
现在社区养老被明确为政策方向,政府将发挥保底作用。但是,实现社区养老不仅是一个政策问题。养老首先需要场地。新建住宅区,建设配套小学、幼儿园、商业用房等成为国家强制标准,大量幼儿园、小学等教育设施就这样合理布局起来。一般建设规划中并无养老设施规划,不过,只要下决心推广,养老机构配套并非难事。此前,我国城市也没有强制配建社区医疗中心,但随着医改,将社区医疗中心提上配套日程,经过几年努力,现在已经普遍建立起来,成为承担社区居民就医初诊、防疫等公共服务职能的公共服务机构。

汉阳区养老护理员比拼职业技能 记者苗剑 摄(资料图)
民政部的实施意见,是经过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的,实质上就是今后建设配套、公共服务的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是,每一个街道至少建一个社会养老服务机构,有条件的乡镇也要积极建设具备综合功能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社区日间照料机构覆盖率达到90%以上;到2022年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50%。可以想见,配套标准明确之后,社区养老机构很快就会建起来,达到普及程度。
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将是养老服务的一个“社区基地”和“服务中心”,设在社区是强调养老服务的“就近可及”,服务形式有全托、日托、上门服务等,服务内容是向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助餐助行、紧急救援、精神慰藉等。一方面,这里有政策购买服务;另一方面,因为扎根社区,老年人仍然背靠家庭和亲人,实现了费用上的政府与家庭分担。
【编辑:刘思】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