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武汉驻外建设者讲述新时代“中国故事” : 我为世界建设作贡献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9-09-25 07:02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长江网讯海外科研、创业、援外、留学、极地探索……身处海外的武汉人,分布在世界各个角落。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中国形象,他们为世界作出“中国贡献”,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长江日报全球拍团队将镜头对准了他们,向世界讲述“中国贡献”,以及令他们和每一个中国人都无比骄傲的武汉故事。

  武汉商学院教师戴涛:

  南极“一菜一品”都代表中国形象

  北京时间9月23日傍晚6时,距离武汉1.6万公里外的南极长城站,武汉人戴涛正给大伙儿做早点。去年11月23日到站以来,作为厨师,戴涛已在长城站待了10个月。

  戴涛现为武汉商学院烹饪与食品工程学院教师,是南极科考站第一批武汉厨师之一。这次是他第三次到南极,他在南极待的时间总计已超过3年。戴涛告诉长江网记者,现在的南极长城站正飘着雪花,与两个月前相比,天气越来越暖和了,室外气温-5℃至-8℃,风时大时小,一般四五级,现在白天更长一些。

  武汉厨师在南极前后待了3年

  2008年,南极科考站首次面向全国招聘厨师。经过严格选拔,戴涛成为武汉商学院首批赴南极的5名厨师之一。之前,都是科考单位内部相关食堂抽调人员前往南极做饭。

  戴涛至今还记得当初选拔南极厨师的苛严:“体检那天,是在封闭环境里待了一整天,身体出现任何不适就会被‘刷’下去。通过了体检后,就前往黑龙江省进行模拟训练,在9天里要进行体能、心理测试,还要学习极地野外生存技巧。”

  北京时间9月23日,戴涛在南极长城站 本人提供

  戴涛回忆,模拟训练过程中还要考验厨师的中西菜肴水平,包括红案、白案、甜品、小吃等专业技能。当时随机抽签决定食材,4个小时内要做好10道菜品。“体检也非常严格,不亚于招聘飞行员的体检,还要进行高寒模拟训练”。

  2009年,通过考核的戴涛和王辉亚老师以及徐康、潘鼎、王骐等3名学生一起参加了第26次南极科考活动,分别前往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负责各站的餐饮管理。这是武汉商学院派往南极人员最多的一次。

  此后,每年南极科考都在该校选择餐饮管理人员。戴涛说,能去南极服务科考人员,觉得非常光荣。“去了南极,我们才知道厨师的重大作用”。原来,长城站附近有6个外国站,各国科考站之间常有外事活动,美食是重要的外事环节。“一言一行、一菜一品代表的都是中国形象”。

  “南极厨师”成了武汉商学院的名片

  去年11月23日到达长城站后,戴涛每周都要和家人视频通话,打电话、发微信也可随时与家人联系。戴涛介绍,长城站距离智利只有1000多公里,两个月左右可以上一次补给,有新鲜蔬菜、水果,可以做出很多花样翻新的菜肴。

  在戴涛看来,自己在南极不仅仅是一名厨师。美食,带来的是温情和乐趣,也是精神寄托。平时会有不少科考人员主动给他打下手,成为他的朋友。“大家吃着美味佳肴,谈笑风生,艰苦的科考日子就会变得温馨很多”。

  戴涛把在南极当厨师看作自己的报国使命,每天工作都是激情澎湃。他说,按计划,今年12月10日将回到国内,完成他的第三次南极厨师使命。

  据了解,从1985年中国在南极建成第一个科考站——长城站,34年来,中国在南极科考中初步建立了一支门类齐全、体系完备的科研队伍。2009年以来的10年间,武汉商学院共有20名教师、学生先后为中国南极科考站提供餐饮服务,让全球南极科考队员体会到了“舌尖上的中国力量”。

  “建桥国家队”成员曹学旺:

  帮孟加拉国搭建“梦想之桥”

  曹学旺,武汉人,今年55岁,现为中铁大桥局五公司孟加拉国帕德玛大桥项目经理助理,负责钢梁运送和架设。37年建桥生涯中,他参与过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二七长江大桥,以及孟加拉国帕克西大桥等多座大桥的建设。

  曾在工地上36个小时没合眼

  帕德玛大桥项目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交通支点工程,被孟加拉国人民称作“梦想之桥”,投资大、规模大、施工工艺先进,建设意义重大。

  当地时间9月23日下午4时30分,曹学旺在孟加拉国帕德玛大桥项目钢梁下河码头 本人提供

  2014年底,曹学旺赴孟加拉国,成为海外“建桥国家队”的一员。近5年来,这座大桥的建设占据了他的几乎全部时间。他白天在工地上一刻不停地忙碌,晚上则进行施工安排。“解决问题是我们的工作常态。一张图纸下来,造计划、安装、辅助,都要提前去想,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都得模拟一遍”。最忙碌时,他在工地上36个小时没合眼。“精心组织,合理安排,超前谋划,办法总比困难多,总要找出最优解决方案。这是我们建桥人的使命”。

  早在2000年,曹学旺就参与过孟加拉国帕克西大桥的建设。2003年大桥主线贯通后,他就回国了。两年前,他旧地重游。帕克西大桥原本是不让人步行的,守桥的警卫得知他是建桥的中国人,非常友好地请他上桥观看。这让曹学旺感受到了孟加拉国人民对中国人的感激和善意。

  现在建设的帕德玛大桥将把孟加拉国南部21个区与首都达卡连接起来。曹学旺相信,这座桥将会极大地改善孟加拉国人民的生活,拉动当地经济发展。“我们每修建一个工程,来的时候交通困难,走的时候路就通畅了。每到这时候,我们就觉得心情很好,再辛苦也是值得的。我们的工地距离达卡机场有40多公里路程,堵车加上路况差,现在开车最长要三四个小时。等我们修好了桥,机场到我们这里最多不会超过40分钟”。

  连续两个春节没回国内家中

  去年春节和前年春节,曹学旺都是在孟加拉国的项目工地上度过的。曹学旺说:“不想家是不可能的。我从事的这一职业性质就是这样的,家人都能理解。”曹家三代都是建桥人。曹学旺的父亲是新中国第一代建桥人,是武汉长江大桥项目的桥梁装吊工;曹学旺的儿子也在中铁大桥局工作,目前正在云南参与修建绿汁江大桥。

  武汉人豪爽耿直,谈起海外生活的艰辛,曹学旺哈哈一笑:“我从参加工作起就一直在外建桥,各地到处跑,习惯了。”他告诉长江网记者,刚刚过去的中秋节,工地食堂的中国厨师安排了几个好菜,他和同事们聚了个餐。

  身在海外,曹学旺愈发体会到,只有祖国强大,才有个人的成功和发展。他说:“祝愿祖国越来越强大,越来越繁荣富强。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中国第13批援莱索托医疗队队长李进:

  条件再艰苦都会“钉”在那里

  “虽然很多国家对非洲都进行医疗援助,但是没有哪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不间断、成建制地派出医疗队,长年成规模地捐赠大量医疗器械和医疗物资,极大地改善了非洲人民的就医困境。”9月22日下午,长江网记者联系上中国第13批援莱索托医疗队队长李进时,他刚刚做完两台全子宫切除手术。

  今年45岁的李进是武汉市第一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曾参加2008年汶川地震医疗队现场救援。说起援非的这一年,他的话语间满是身为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当地老百姓遇到我们都会致敬问候

  从1996年开始,湖北共派出13批医疗队、150多名医生,跨越重洋帮助莱索托人民改善医疗条件。去年10月13日,武汉7名医疗人员、一名翻译和一名厨师组成的中国第13批援莱索托医疗队,到达莱索托北部最大的公立医院——莫特邦医院,开展为期1年的医疗援助。中国医疗队的到来,让莫特邦医院成为北部医疗中心。

  医疗队成员(前排左一是李进)在莱索托莱里贝地区莫特邦医院大门口合影 李进提供

  李进告诉记者,莱索托国情特殊,是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也是第二大艾滋病高发国。中国医疗队时刻面临着职业暴露的风险。今年1月,妇科医生欧阳俊做手术时被针扎了,接受手术的是一名艾滋病患者,欧阳俊坚持做完手术后才按照艾滋病阻断程序服用阻断药。28天阻断期里,欧阳俊强忍着身体上的极度不适照常工作,没请假休息过一天。

  当地治安不好,恶性抢劫事件时有发生,医疗队多次参与华商刀伤枪伤的抢救。年初,一家华人商店遭遇抢劫,女店主被劫匪用刀刺穿肺部,胸部大量出血,导致血气胸,命悬一线。曾接受过创伤救治培训的李进找来一个小刀片和一把血管钳,简单消毒后迅速为女店主做了胸腔闭式引流,女店主很快脱离生命危险。“一年时间里,我们收到了华商送来的4面锦旗,是13批医疗队中收到锦旗最多的”。

  到莫特邦医院开展医疗援助后,李进直言从医感受很不一样。很多手术只有中国医生能做,莱索托人民对中国医生非常尊重。“看到穿着白大褂的,当地老百姓都会上前致敬问候。患者对医生更是高度尊重和信任,我们很有职业自豪感”。

  我们肩负的是国家使命

  李进说,当地人对华人的衣食住行羡慕不已。“医疗队队服是一件冲锋衣,我刚穿到医院不久,就被当地一名护士‘预订’了,请我回国时一定留给她。”他笑着说,“在国内,这只是一件很普通的衣服,但当地护士从没见过这样款式和质量的衣服。后来,还有好几个人都‘相中’了我们的队服。”

  “医疗队是服务于国家外交的。不管当地时局如何动荡,医疗队都要像钉子一样牢牢钉在那里。我们肩负的是国家使命,代表的是国家形象。”李进感慨地说,“这一年,我深深体会到了为祖国奉献的自豪,骄傲感油然而生,让我更加热爱日益富裕、强大的祖国。”( 记者王慧纯 刘璇 杨佳峰 通讯员张思渊)

  【编辑:宗夏】

  (作者:杨佳峰 刘璇 王慧纯)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