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消失的老物件》第四集上线:老物件里藏着季节“密码”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9-09-25 16:42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长江网9月24日讯(记者汪伟颋)我国多数地区一年四季温度变化大,夏天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几千年来,人们发明了许多物件,有的用于夏天防雨,有的用于冬季御寒。而它们也具有极强的季节性,只在相应的季节才会出现,其他的时候都被“冷藏”。今天我们讲讲老物件里藏着的季节“密码”。

  过去的高跟鞋——木屐

  木屐,简称屐,是一种两齿木底鞋。木屐起初是作为雨鞋出现的,南方夏季多雨,田间泥泞不堪,木屐下面两齿的构造正是适应了这样的特点,这样的设计使鞋袜不被打湿,适合在南方雨天和泥地上行走。不少人以为木屐为日本所创,其实不然。

  《太平御览》记载了孔子的木屐被盗的故事,孔子周游列国到蔡国时,投宿于客舍。由于当时的风俗是鞋履不能穿入室内,孔子将木屐放在门外,第二天却发现木屐不翼而飞。

  木屐在唐代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出现,宋代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也有“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出现。虽然起初是作为雨鞋被发明出来的实用器物,但是木屐逐渐被赋予了更多作用。

  吴王夫差得到越国进献的美女西施以后,命人造了一条“响屐廊”,在雕梁画栋的长廊之下挖坑,埋下成排陶缸,再在上面铺设一层有弹性的木板,脚著精巧木屐的西施于廊中翩翩起舞,木屐踏在木板上,声音传到陶缸内部形成的回音就像乐音一样美妙。

  过去新娘出嫁,嫁妆之中有木屐,《后汉书.五行志》以及应劭《风俗通义》有描述:“延熹中,京师长者皆着木屐。妇女始嫁至,作漆画屐,五彩为系。” 至今潮汕一些地区仍保留着这样的习俗。

  而直到近代塑料和橡胶广泛应用之前,乡间仍有穿木屐的习惯,因此流传下来了不少这样的牛皮屐。

  牛皮厚实,比布、帛等材料更加耐用,足底嵌入的四个铁块,使得木屐耐磨、防滑,堪称升级版,更加适应田间生产的需要。

  提环呈十字形的陶盆,是做什么用的?

  桶、篮、食盒等器物上都有一个方便拿起的提环,但这样的十字形“提环”却很少见。这样的构造,并不方便提起,它的作用究竟是什么?

  武汉文史专家刘谦定认为,这个提环呈交叉形的陶盆应该是火盆和烘笼的简化组合。过去冬天十分寒冷,从古至今,取暖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过去科技不发达,能赖以取暖的只有火,木炭和火盆成为了人们最方便的取暖物品。不少画作描绘了清代人使用的火盆式样。

  在古代,火盆一般是以铜、铁或陶制成的圆盆,内放燃煤或炭火。农村也有更加经济的泥制、陶制火盆。这个奇怪的物件外形近似火盆,却比火盆多了一部分。一般的烘笼和火盆是分开的,将炭火摆放好以后罩上烘笼取暖,不仅可以防止衣物落入或者身体触及,还可以将衣物搭在上面烘烤干燥。这个陶烘笼将火盆和烘笼合二为一,并进行了简化,这样的设计更适应农村的需要,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编辑:付豪】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