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来了!《我在故宫修文物》湖北版!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9-10-13 13:47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

  横空出世,火遍全网

  让大众真正关注和了解到

  以文物修复者为代表的传统手艺人

  其实,在湖北省博物馆

  也有一个神秘的楼层、一群神秘的人

  为文物“把脉看诊”

  本期《十楼不打烊》走进湖北省博物馆

  带大家认识

  省博漆器保护工作室研究馆员、

  江汉大学美术学院校外导师李澜

  和她的3位毕业研究生

  宋瑾、刘玲秀、叶天泰

  看他们如何让文物“活起来”

  ▼

  千年文物保持“容颜永驻”

  靠的不仅仅是高超技艺

  在我国,使用漆器的年代久

  远考古发现,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已有漆器

  在湖北省博物馆

  从距今2500年历史的曾侯乙墓中

  出土的漆器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造型和纹饰十分精美

  这些精美漆器在刚出土时

  并没有这么“上镜”

  文物们需要经过多道工序

  才能焕发昔日光彩

  之所以历经千年还能如此精美

  除了得益于先人的高超技艺以外

  还离不开

  现代文物工作者的辛勤付出

  李澜打了个通俗易懂的比方

  文物修复部门

  就像是给文物看病的“医院”

  “病人”也需要先“分诊”

  “人的体质是有差异的,

  文物也是如此。

  典型病害很多,个案也不少,

  需要‘集中会诊,分类治疗’,

  讨论出最佳方案。”

  需要不断学习

  “一系列修复保护工作步骤

  一步也不能少,慢工才能出细活。”

  南方气候湿润,地下水位高

  出土的漆器通常都处于饱水状态

  需经过漫长的脱水、干燥

  文物才可以进入正式的修复环节

  近两周,师生四人正在修复两件漆器

  一件是2002年出土于湖北枣阳

  九连墩2号墓的彩绘扁壶

  另一件是1986年出土于湖北荆门

  包山二号墓的漆案

  李澜说,修复的时长

  取决于文物的病害是否严重

  她曾经修复两件银平脱漆器

  花费了1年多时间

  慢工出细活

  他们过着真正的“慢”生活

  早上7点,刘玲秀按时起床

  拎着前一天晚上准备好的午餐

  搭乘地铁,8点50分准时到达省博

  放好包,烧一壶水,穿上白大褂

  小心翼翼地从库房提出文物

  开始一天的修复工作

  也许一整天,甚至接连好几天

  都只是在进行一件文物的打磨

  下午5点,省博就要闭馆

  刘玲秀下午4点半就能下班

  这事儿也急不了,慢工才能出细活

  “看了《我在故宫修文物》心潮澎湃,

  一有来省博的机会,就立刻报名!”

  但来到这里以后

  宋瑾发现了艺术和现实间的差距

  “修文物是一件枯燥单一的工作。

  但是,当一件残破文物经过我的手

  还原到历史的真实状态时,

  就会很有成就感。”

  叶天泰则完全是因为对漆器的喜爱

  漆器修复中,大漆是重要材料

  “大漆又叫生漆,

  是从漆树上采割的乳白色纯天然液体涂料。

  用它做出来的器物

  有一种温润的光泽,

  和中国传统的审美一样。”

  叶天泰尤其喜欢钻研大漆

  “如胶似漆、乌漆墨黑、一团漆黑……

  中国和漆相关的成语,

  多与大漆的自然特征有关。”

  大漆在接触空气后会慢慢变为褐色

  4小时左右,大漆表面

  会干涸硬化形成漆膜

  “《髹饰录》中记载的

  ‘白赛雪,红似血,黑如铁’,

  说的就是生漆转变过程中颜色的变化。”

  仍是一个小众群体

  他们的热忱与执着

  让一件件文物焕发出生机与光彩

  赋予了文物温度和灵魂

  在李澜看来,从事这份工作

  是热爱,是情怀

  更是责任和传承

  为这群“文物医生”点赞

  主创:陈智 张皓练 王语哲 制作:王戎飞 校对:胡蝶

  【编辑:刘思】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