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有时是“外交部发言人”有时是“调解员”,她的思政课堂上学生会“七十二变”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9-10-15 06:56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长江网讯(记者杨枫 通讯员王琼)在武汉市第四十五中学思政课教师曹琼琳的课堂上,学生都成了“七十二变”中的一种角色。孩子们有时是“外交部发言人”,不动声色地维护国威;有时是“政协委员”,模拟调研撰写提案;有时是“人民调解员”,有情有义地化解纠纷……这百般变化只为让学生们明白作为公民和社会人,应该具有法治和责任意识。曹琼琳将法治精神不动声色地渗透到了孩子们心里。

  曹琼琳在思政课堂上 本人供图

  2016年,教育部发出通知,正式将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曹琼琳认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教材内容更加重视法治教育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透过法治、公共生活、公共精神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树立法治观念的目的。

  在曹琼琳的思政课堂上,“法治”绝不是枯燥的条条框框,而是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结合。学生们化身“外交部发言人”“政协委员”“人民调解员”“志愿者”……在情景式教学中充分体验,明白不同职业和角色的责任和义务。

  在讲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里的《遵守规则》这一课内容时,曹琼琳设计了在共享单车使用过程中出现的3个不遵守规则的场景——乱停乱放单车、不满12岁骑单车、骑行时将孩子放在单车的前车篮,让学生模拟志愿者对这3类人进行劝导,而她则来扮演不遵守规则的人。

  学生看到有机会来对老师进行劝导,兴致盎然,轮番上台“谆谆教导”,有礼有理有节,方方面面都讲得十分透彻。同学们也都会心地笑了。这种情景式教学很好地加深了学生对规则的理解。

  曹琼琳还抓住每位律师、民警、检察官来学校为学生普法的机会,将丰富而真实的案例作为课堂上的“活教材”。与此同时,她引导爱画画的学生采用漫画形式对熟悉的法律条文进行解读,组织喜欢表演的学生拍摄与宪法等相关的微视频。这些和学生兴趣爱好紧密结合的思政课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眼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法治意识。

  【编辑:付豪】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