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用光和芯再造“国之重器”,做高质量发展的奋斗者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9-10-18 08:33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长江网讯1分钟,武汉849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正在发生什么?
  3.2辆汽车、71.7台手机、21.1台电脑、128.2芯千米光缆、35台空调、2037件服装、7.4吨饮料被生产,282万元GDP被创造……
  东风大道、光谷大道、临空港大道、航天大道和高新大道,这五条城市交通主干道,也是串联着前沿新兴产业的“高密度经济带”,重构了城市的产业肌理、财富版图,展示着武汉今天的面貌和未来的轮廓。


  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部大楼。该集团烽火5G智造工厂是国家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的试点示范厂 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从“背挑肩扛”到“无人工厂” 传统产业不再传统
  10月14日,曾炼出新中国第一炉铁水的武钢一号高炉永久“退役”。100米外,炼铁集控中心正加紧施工,预计今年底将出现“无人工厂”,共和国骄子武钢正在跨越历史性转型。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赴湖北考察,强调“四个着力”,为湖北高质量发展指明路径。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再临荆楚考察,要求湖北做到“四个切实”。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推动制造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去年,武钢创下近十年来产值新高。这几年,我们一直在智能制造方面发力,做不一样的钢铁产品。”武汉钢铁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刘安说。
  武汉东北角,纺织企业裕大华刚刚度过百岁生日。偌大的车间里,10万纱锭高速旋转,输送、换卷、接头、检测,却一个工人都没有……百岁焕发新生机的裕大华,成为国内纺织工业智能化改造的翘楚。
  “传统产业要生产不传统的产品,用不传统的方式进行生产管理。”裕大华负责人表示。
  同样的质量变革,也发生在其他老牌企业中。
  在武重,世界规格最大的28米数控立式铣车床、国内龙门最宽的数控龙门镗铣床陆续诞生,重型机床“国家队”再次展现实力。
  2016年,亏损多年的武重,提前实现扭亏为盈。“再造一个新武重!”武重集团董事长杜琢玉信心满满。
  没有夕阳行业,只有夕阳企业。只有落后的企业,没有落后的行业。今天的武钢、武船、武重,已不是当年的武钢、武船、武重。
  全要素生产率重新提升,新动力、新活力全面加强,高质量发展推动制造业铿锵前行。
  从“钢铁之城”到“光电之城” 经济总量翻7000倍
  曾经,钢铁业产值占武汉工业1/3强,今天,钢铁占武汉工业增加值的份额,已不足6%。
  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其他6个千亿制造产业、3个千亿服务产业在此集聚。我国41个工业门类中,武汉占了39个,“篮子里不再只有一个鸡蛋。”
  1949年,武汉GDP为2.08亿元。到2018年,这一数字改写成1.48万亿。70年间翻了7000倍。
  武汉速度,是高质量的速度。去年,武汉用全国约万分之八的土地面积,约千分之八的人口,创造了1.6%的经济总量。放眼全球经济体,可以排到第54名,与新西兰相当。
  在中国经济版图上,工业立市是武汉的鲜明标签。每一次时代浪潮袭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萌生时,武汉从未缺席。
  1890年,汉阳龟山下,中国第一座钢铁厂诞生。武汉一度是中国重要的制造业中心,炼铁、造纸居全国首位,“驾乎津门,直逼沪上”。
  “一五”期间,武钢、武重等重点项目落地武汉,引领新中国向现代工业国家迈进。
  改革开放浪潮袭来,“荷花”洗衣机、“莺歌”电视机等“武汉造”风靡一时。“中法合资30万辆轿车”项目落户,带来了后来的第一大支柱汽车产业。
  近几年在省委部署下,联想、华星光电、天马、长江存储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武汉,催生了“芯屏端网”产业集群。
  一次次“白手起家”,一次次试错探索。武汉产业结构不断迭代更新,从“钢铁巨人”变成“汽车巨人”“光电巨人”。
  从“论吨卖”到“论克卖”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每年增长1/4
  创新,一座城市的永恒主题,是城市永恒的竞争力所在。
  在武汉,已有一批创新企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1克新材料,卖出1吨煤的价钱;一管新试剂,比1吨钢坯还贵。
  “纤连蛋白能促进伤口愈合、阻止肿瘤细胞转移。在市场上论微克卖,1微克就卖到几百元。”武汉企业禾元生物从植物中得到纤连蛋白的技术属于全球首创。
  “这个新材料如果按克卖,价格堪比黄金,从每克200元到1000元不等。”尚赛光电自主研发的发光材料,涂在导电玻璃上,通上电,就可以发光,是电脑、手机屏幕的关键材料。
  “我们1毫克抗体试剂,在海外可卖到600美元,部分稀缺抗体试剂,1毫克甚至可卖到一辆小汽车的价钱。”云克隆公司总经理何峰容介绍。
  这家企业拥有一支7名博士、30余名硕士组成的研发团队,完全掌握分子克隆等多项核心技术。
  创新是发展第一动力。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创新赋能。
  近几年,武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以每年26%的速度增长,今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24.9%。
  从“工业强市”到“国之重器” 重铸城市未来产业之“芯”
  一部城市发展史,就是一部产业革新史。
  中国的产业版图上,武汉历来是“国之重器”自主创新、自主发展的孕育地和承载地。
  近几年,武汉主动承担国家使命,布局了存储器、网络安全、智能网联汽车、航天、大健康等国家级产业基地,打造未来经济脊梁。
  东风大道、光谷大道、临空港大道、航天大道和高新大道,这五条城市交通主干道,也是串联着前沿新兴产业的“高密度经济带”,重构了城市的产业肌理、财富版图,展示着武汉今天的面貌和未来的轮廓。
  “32层存储芯片,相当于32层的楼房,里面有640亿个存储房间,每个房间存了一个0或者1。如今64层芯片,可以容纳的‘数据房间’或将呈几何级增长。”
  前不久,国家存储器基地,64层3D NAND闪存量产。长江存储公司联席首席技术官程卫华表示,武汉造“中国芯”正追赶国际前沿,走一条高端芯片设计制造的创新之路。
  9月22日,国家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百度、海梁科技、深兰科技3家企业获颁全球首批自动驾驶车辆商用牌照。28公里的公开道路上,多个品牌、多个车型的自动驾驶车辆已经开始综合测试。
  次日,东风公司董事长竺延风乘坐自动驾驶汽车,从公司总部前往14公里外的东风技术中心会场。加速、减速、变道并线、转弯等动作,均由这辆自动驾驶汽车“自己”单独完成。
  10月15日,东风自主研发的36辆智能网联汽车首次集体亮相,这是湖北最大规模的自动驾驶演示和体验活动。车路协同、自动接乘、代客泊车,集中展示智能网联汽车最新研发成果。
  武汉一小步,世界一大步。无人驾驶朝现实又迈进了一步。
  “这么短的时间取得这样的成就,我特别感动和振奋,对武汉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周济院士评价。
  当前,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百年未有之巨变”,这是武汉承接新兴产业布局的重大机遇,更是对发展“优等生”的严峻考验。
  期盼多年、奋斗多年,2014年,武汉经济总量首破万亿。目前,武汉正推动汽车及零部件、光电子信息、大健康等产业崛起,打造万亿产业集群。
  大武汉,大码头。从开埠起,武汉就是一座包容的城市,一座创新的城市。
  练好内功,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产业链核心竞争力。从“万亿城市”阔步迈向“万亿产业”,武汉这座伟大的城市,正砥砺前行,争做高质量发展的奋斗者。(长江日报记者康鹏 李佳 马振华 统筹:郑良中 朱建华)
  【编辑:刘思】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