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比赛的友谊超越金牌 | 长江评论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9-10-24 06:43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长江网评论员 邢帆
  在19日举行的军运会女子400米自由泳预赛第2轮和第3轮中,委内瑞拉选手Sydney和美国选手Rhennna都是最后一个抵线,但全场观众把掌声和加油声献给了她们。
  军运会期间,这样的场面不少。看到中国队得奖,观众们欣喜之情毫无保留地释放;看到其他国家运动员得奖,观众们也同样鼓掌、喝彩。
  不只是军运会,许多大赛小赛中,都能看到中国人对金牌态度的变化。羽毛球赛场上,马来西亚名将李宗伟是林丹的“宿敌”,但他的中国“粉丝”还不少,经常有中国球迷为他“生不逢时”而抱憾。日本乒乓球运动员福原爱,从小在中国长大,学到的都是中国的乒乓球技术。但是,在赛场上,经常有中国观众为中国选手和福原爱一起加油呐喊。
  的确,经历了北京奥运会,经历了各种冲金夺银,我们的“金牌情结”已经淡化了许多。今天的各种赛场上,你很难感受到那种“只许胜,不许败”“只许第一,不许第二”的舆论氛围。
  夺取金牌、鼓舞人心,曾是中国体育在改革开放初期的重要任务。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看到自身与世界的差距,很多民族情感都寄托在了小小的一枚体育金牌上。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许海峰“射”下中国奥运首金,全国欢腾;1988年汉城奥运会,中国队只拿下5枚金牌,举国沮丧。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人对金牌的渴望与日俱增,甚至有一段时间,“锦标主义”“金牌至上”在体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盛行。


  10月23日,参赛选手在个人全能越野跑比赛后与中国解放军拉拉队合影。新华社发
  今天的中国,已经从“金牌大国”变为体育大国,正在走向体育强国。体育地位变化的背后,是中国方方面面的实力都在超越。有人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中国大国国民心态的“练习”。如今,这种国民心态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显示出自信和开放。我们有了大国自信,自然而然放下了对金牌的执念。
  放下对金牌的执念,是更懂得享受竞技本身的乐趣,是真正去享受超越输赢的体育魅力。本届军运会上,人们为最后抵线的选手鼓掌,其实也是为赛场上的每一位拼搏者鼓掌;女排决赛,中国八一女排惜败于巴西女排,观众高喊“中国女排,你们最棒”,也同样把掌声送给获胜的巴西女排。无论是完美的技术对生理极限的挑战,还是明知不会赢也要全力去拼,哪怕明知实力悬殊也重在参与,这些不正是比赛那么“燃”的原因所在吗?!
  毛泽东曾提出“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半个世纪过去,“友谊第一,比赛第二”重新彰显它的意义。正是在这8个字里,体育精神、人性高贵,在“更快、更高、更强”的竞技赛场中彰显;如果比赛只论输赢,如果竞技运动变成零和博弈的体育翻版,我们最终只能在“更快、更高、更强”中看到野蛮。
  比赛当然要争输赢,竞技运动之美只有在激烈对抗中产生。“友谊”重于“比赛”,不是弱化竞争。但友谊超越了输赢。赛场上,运动员们为了争金夺银而“拼杀”,也是在激烈角逐中增强本领、共同提高、增进友谊;观众们为第一名喝彩,也为最后一名鼓劲,为打破纪录的潘玉程们“封神”,也被穿上假肢的“刀锋战士”们“吸粉”……和平友谊在竞技中萌发,这是奥运会格言“更快、更高、更强”的真谛。
  【编辑:金鑫】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