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志愿服务为什么会成为流行 | 长江评论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9-10-29 21:37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长江网评论员 鲁珊


  每逢重大赛会,志愿者总是最美的风景。此次军运会上的“汉派”小水杉,恪尽职守、温柔坚定,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志愿服务如今被视为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成为世界范围的流行。美国有四分之一的人口参加过志愿服务,英国做过志愿者的比例占到30%,而在中国,2017年,参加志愿服务的人次就超过了1000万,并以每年惊人的速度增长。此次军运会上,半个月就招募了20万城市志愿者,承担更多具体工作的赛会志愿名额,更是竞争激烈,“一票难求”。


  排球馆志愿者在练习捡球 记者史伟 摄(资料图)
  这非常有趣。志愿服务以“自愿,无偿”为特征,志愿者付出精力、时间和汗水,却分文不取。这看上去既不符合经济学原理,也不符合人们的生活常识。人们在工作中总是首先考虑“薪酬”,怎会有那么多人愿意无偿付出呢?
  一种流行的观点是,志愿服务起源于二战以后的福利主义,然而,这至多解释了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组织行为的由来,却无法解释志愿行为的动机。也有人说,劳动可以得到工资,志愿服务则可以获得技能提升、价值回报、理解和社会认同。这也很勉强,那为什么人们不选择顺带薪资,一箭双雕,而偏偏选择无偿付出呢?事实上,凡从事过志愿服务的人也都有体会,出发的那一刻,几乎什么都不会想。


  志愿者们等候在终点区,为选手们加油助威 记者李翌 摄
  理论上说,志愿服务付出了时间、精力、知识、技能和情感,从而实现使用价值,当然属于劳动。古典经济学认为,劳动是一种被迫性活动,让人感到痛苦和不快乐,亚当·斯密更是把劳动视为“诅咒”和“牺牲”。当人们迫于生存,不得不将自己的劳动力标上价格,对外出售时,也就不能自由释放和发挥,当然就不会感到快乐。薪酬是劳动的回报,也是劳动的禁锢。在现代社会,劳动分工逐渐细化,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艺术性劳动和机械性劳动,这些原本统一于人的完整需求,被割裂、局限,日益窄化,劳动也终于成为单调、重复、令人乏味的事。


  武汉站的军运会志愿者正在工作中 武汉火车站供图
  然而,回溯人类发展史,劳动创造的那些激动人心的飞跃性奇迹时,却像蕴藏于人体深处的巨大能量。在劳动中,人就像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劳动不仅是人的内在需要,也是人实现自由和幸福的途径。
  志愿服务恰好提供了另一个天地。志愿是主动的,是人选择了劳动,而非劳动选择人,主动即自由。志愿是无偿的,去除了“薪酬”这个单一指向的遮蔽,劳动就显露了它的道德价值,从而激发了信任、团结、友善、互惠等情绪反应。可以说,在志愿服务中,人们体会到劳动本身带来的自由,所以志愿者们大都能体验到,“志愿服务,使我快乐”。
  【编辑:付豪】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