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记者卧底“职业薅羊毛”圈子:有人3天“薅垮”一家店,有人索赔70多万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9-11-11 21:52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长江网11月11日讯 (记者申度)近日,某网上水果店因操作失误,把26元4500克的脐橙标注为26元4500斤。网络UP主“路人A-”将消息扩散并喊人组团“薅羊毛”,大量下单后索赔,逼得店主“下跪求饶”。事件引起社会哗然。

  长江网记者持续两个多月卧底“职业薅羊毛”圈子,缴费后被拉进他们的核心联络群。一家网店打算利用中秋节卖月饼,却3天就被他们“薅”到歇业;一个高中生沉迷“薅羊毛”游戏,自称吃穿用靠“薅”都可以解决;为了谋利,这些人甚至会采用掉包栽赃的极端方式。一个背负着93份诉讼裁定书的“职业薅羊毛人”,曾成功索赔70多万元。

  月饼店遭疯狂“薅羊毛”,仅用3天被“薅”垮

  今年8月中旬,张明从广州购买了一批2万余元的品牌月饼,放在网店销售。

  “中秋前三天,出现了第一个要求退款的买家。他拿了我的货,要我把钱退给他。”张明说,对方声称要确认商品真假,向他索要品牌授权书。张明向进货渠道反映,对方称月饼是从厂家购入后分销给张明的,只有统一的进货凭证,无法提供单独的品牌授权书。

  几乎同一时间,又有多个买家以同样的理由与张明联系。张明担心这样的买家会越来越多,就立即暂停了下单系统。

  “我的上家说这些人是职业团伙,他们店里以往遇到过,怕影响正常生意,上家建议我息事宁人协商解决。我的货可以拿走,但不能再把我的店铺信息扩散给其他人。”张明原本打算走法律途径解决,但上家告诉他这样会引来对方的报复,还可能将报复面扩展到品牌本身以及其他店铺。

  张明说,当时感觉自己就像砧板上的鱼被人随意宰割。

  “职业薅羊毛”圈子炫耀索赔成果

  “薅羊毛”群体“黑话”盛行,数百人似“蝗虫”瞬间聚集

  根据线人提供的线索,长江网记者潜伏进多个“薅羊毛”网络群,发现了一个超出常人认知的世界。

  这些群分为外围群、核心群,外围群成员动辄数百、上千人,核心群则在数十人左右。新加入者一般只能在外围群,里边不断有人提供各家电商平台上的店铺、产品链接,招呼群成员迅速跟进购买。还有人不断丢出一些退款截图,声称已经成功“维权”,拿到了商家退款。

  成功退款后炫耀“战果”

  核心群则是“师傅”级别的人,向某些成员收费之后单独建立的联络群,里边会有各种“薅羊毛”攻略。加入者需要交纳188元至500元不等的“拜师费”。

  群成员用一系列的“黑话”交流,为的是规避敏感词,同时防止“泄密”。新加入者需要向“师傅”学习,才能看懂这些“黑话”。比如,“师傅”常在群里分享了一些链接,然后留言:“这是吃货车,赶快上车,车票38,包下车,下车后请反馈。”

  网店向“职业薅羊毛人”求饶

  这句话中的“吃货”,意思是这款产品可以通过与商家协商,向网络平台、工商部门投诉,可以成功退款且不用退还货物。“上车”的意思招呼其他群成员要迅速组团购买。“车票”的意思是支付38元费用,可以跟在老手后边操作。“下车”的意思则是成功拿到退款和货品。

  一旦有人丢出链接,这些人就像“蝗虫”猛扑过去,凭借群体优势向商家、平台和工商部门制造压力,达到牟利目的。

  交费就能学“攻略”,他们的法条笔记比考研笔记还精细

  群里不断有人“收徒”

  “职业薅羊毛”圈子把目标分为“吃货车”和“赔偿车”。“吃货车”的目标是拿到免费物品,“赔偿车”的目标则是3倍甚至10倍的赔偿款。

  长江网记者交费之后进入一个核心群,师傅“海马”通过语音通话进行了2个小时的远程辅导。

  “海马”告诉长江网记者,他们会根据不同时间节点对应商品建立不同类别的项目组,比如中秋节月饼项目组,最新版苹果手机项目组,上传最新版《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还有《食品安全法》《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等不同领域的细分法规。

  “师傅”会整理出详细的法律笔记、话术笔记、常见专业术语解释。还会分析京东、天猫、拼多多各家平台的规则,以及工商部门的工作流程,做出针对性攻略笔记。这些密密麻麻图文并茂的笔记,比考研学生的笔记还要精细。

  “海马”分析说,食品涉及到包装问题、添加剂问题、广告问题,可“薅羊毛”的理由非常多。“卖几块钱几十块钱的货品,如果按照法律规定可以索赔10倍,不足500元的按照500元甚至1000元执行。这种情况下,你只要两三百、三四百,商家一般愿意给。”“海马”告诫长江网记者,每次索赔不能太离谱,积少成多一个月下来能保障2万元左右收入。

  “师傅”整理的法务笔记

  不少群体加入,衣服鞋子全靠“薅羊毛”解决

  在几个联络群里,长江网记者发现有些成员在分享“下车”成果同时,还在谈论开学交学费之类的话题。跟他们私聊发现,这些人有的是大一新生,还有的甚至是高三学生。

  高三女生小琪(化名)说,她是从高二开始入行,去年一年几乎没买过衣服鞋子,全靠“薅羊毛”保障日常穿戴。

  “衣服鞋子要选择高仿货。那些太假的,一看就很低级,也不好意思穿出去。转手也不好卖。”小琪给长江网记者举例说,正品1000元以上的某品牌运动鞋,山寨品价格最低能跌破百元,这种鞋子最好不要买,要选择300元以上的“目标”。

  小安是济南某校大一学生,在群里收了多名徒弟。他在开学前成功“吃”下两双鞋子和一块800多元的手表,作为开学新装备。

  “平台会监控那些异常账号,一个账号不能频繁操作。我同时注册了四个账号。”他说,这些账号支撑了他日常吃穿用戴,多余的货品二次销售还能变现2000多元。

  群里分享“栽赃攻略”

  “资深羊毛”揭秘“黑暗技巧”:为牟利掉包栽赃商家

  “海马”告诉长江网记者,“吃货”这种套路占用资金少,维权周期短,有大量学生群体、上班族。高级的“薅羊毛”是奔着大额赔偿金下手,操作模式更加专业化,这些人就是常说的“职业打假人”。

  “他们同时找多个‘猎物’,对每只‘猎物’下单数千元、上万元,提出几万数额的索赔。如果商家拒绝,他们可以耗费几个月甚至一两年时间打官司,提出顶格索赔。”“海马”说,这样的专业化操作需要很深的法律知识,要线下奔波,有时候还会遭到气愤的商家辱骂殴打,一般“薅羊毛”的人不愿冒这个险。

  除了这些“常规套路”,还会采取一些“极端手段”。“海马”介绍,对于强硬的商家,他们会掉包商品,将同款但更低劣的替代品寄给电商平台做第三方鉴定,商家除了赔偿还要被平台罚款。

  “叶雷”与网店“协商”赔偿金额

  一人背负93份裁定书,他自称就是为了钱

  “有些人会说是为了净化市场环境。我可以坦白地说就是为了钱。”叶雷(化名)走的就是“团队化、专业化”路子。

  今年5月,叶雷在云南某网店买了价值4700多元的菌汤包(含有虫草花配料)。随后,以产品包装未按照相关规定标注警示提示语提起诉讼。叶雷的依据是2014年国家卫生和计划委员会关于新资源食品原料的一份公告。这份文件规定“蛹虫草为婴幼儿、儿童、食用真菌过敏者不宜食用”,需要对不适宜人群进行明确标注。

  5月份至今,叶雷起诉了至少10家网店,分别索赔5万元至7万元。

  据裁判文书网显示,叶雷在多地产生了至少93份民事裁定书和判决书,主要因网络购物和产品责任纠纷引起。据“赔偿金”关键字能搜到17份判决书,累计获得法院支持的索赔金额72.56万元。另外,有一笔2.9万元的索赔,被法院驳回。

  叶雷称,他是在法律框架内依法维权,这些商品确实违反了相关法规,否则他根本没有依据索赔。

  【编辑:付豪】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