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把雾霾小颗粒“变胖”,找出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克星”……这些大学生是如何获得环保大奖的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9-12-07 22:12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长江网12月7日讯 在今天举行的第四届“都市环保杯”环保创新大赛颁奖典礼上,获得一等奖的五个团队,格外引人注目,他们用青春和汗水,践行着此次环保大赛的主题:创新、创意、创业、创造——环保因你而出彩。

  这五件获得一等奖的项目,是从来自全国几十所高校团队600多件环保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的,覆盖了河湖净化、土壤修复、新能源和固废处理等诸多环保领域,最大的特点就是,从身边的生活中的小事着手,触发创新灵感和创意,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创新发明。

  颁奖典礼上,他们每个团队获得奖金一万元,并与武汉市环保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签定了意向合作备忘录。

  五个一等奖的背后,是充满着年轻活力的五个青春团队的励志创新发明的故事。

         一等奖获奖团队上台领奖  记者许魏巍 摄

  >故事一

  科普文中找到灵感催生PM2.5抓捕神器

  郭子奇,华中科技大学团聚除尘项目组的负责人,也是该校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大三的学生。此次获奖的PM2.5抓捕器(项目全称为:基于声波和化学团聚协同效应的微细颗粒物脱除装置),是他和6个同学一年多刻苦钻研多次试验后的成果。

  团聚除尘团队队长郭子奇 张昭 摄

  对这一项目的源起,郭子奇说,平时很喜欢看科普文章,读多了,对其中的一个点,即“团聚”技术很感兴趣,于是,联想到生活中的PM2.5的污染防治,如果利用“团聚”技术,把2.5微米的颗粒物,变“胖”变“大”到20微米,不就可以很容易地抓捕到、消除掉吗?

  郭子奇找到几个同学一商量,大家都很感兴趣,在大学老师的技术指导下,他们顺着这一思路,开始了创新装置模型的制作,主要原理是:用声波把PM2.5颗粒物碰撞到一起,再用化学团聚剂,粘附变“胖”变“大”,易于抓捕和脱除。

  如今,一台长1.5米宽0.6米的PM2.5抓捕器的装置模型,摆在学校的实验室,郭子奇说,经过多次实验,PM2.5的脱除率达到95%,这一技术能广泛用于燃煤电厂、冶金等需要处理粉尘废气的企业使用,正在申请两项发明专利。

  说到项目进展中遇到的难题时,郭子奇介绍,最大的困难出现在今年的7月,有3位项目组的同学去英国交流学习,此时,项目也进入最关键的攻坚阶段。为了保证项目的进度不受影响,他们分成两组工作:在国内的同学,白天搭建平台,在实验室测试数据,英国的同学则抽空用软件计算数据。怎么越过中英七小时时差这个阻碍呢?两组同学约定,中国时间每天凌晨2点,在网上进行数据交换。

  >故事二

  辽宁大学生看长江日报APP获知大赛消息

  获得一等奖的项目发明团队里,有一个来自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当该校大三学生张鑫磊站在颁奖台前,被问到:武汉天气冷不冷时,他的回答令全场大笑:热。

  张鑫磊在收集资料

  身处辽宁,怎么知道武汉举办环保创新大赛的消息的呢?张鑫磊解释,我老家在河南信阳,平时就十分喜欢看邻省湖北的长江日报,还下载了长江日报APP,今年6月,一打开长江日报APP,就看到了举办环保创新大赛的消息,正好,我们正在研发一款如何环保拆房的装置,就报名参赛了。这次获奖,真得感谢长江日报。

  张鑫磊提起他获奖的这个被誉为“环保拆房‘变形金刚’ ”的项目(项目全称:基于三维扫描定位的废弃建筑环境友好拆除与再利用设备)说,自己是学土木工程的,去年11月,学校宿舍的旁边,有一栋办公用的老房子拆除,粉尘多,噪音大,还效率特别低,让我们深受其害。于是,我和同学们干脆放下学业,一起到现场查看了几天,就想到用所学的水刀切割技术,没有粉尘无污染地拆房。

  说干就干,从起初的只是环保拆房这个最主要内容,张鑫磊和同学们创造性地研制出一整套拆房前、中、后三个阶段的环保装置,特别的是,所用的设备虽是同一个,但不同的阶段,可以“变形”发挥出不同的威力和作用。

  张鑫磊说,研发起初让我们一筹莫展的是,拆房后,废弃木材、玻璃等诸多材料的再回收运用和分类,后来,大家查阅了很多资料,才慢慢理出头绪。

  如今,环保拆房“变形金刚”项目,已申请了三项软件著作权、三项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

  >故事三

  高学历团队找出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克星”

  武汉大学绿色材料小分队,是此次获得一等奖里,学历最高的团队:由两位博士生和三位硕士生组成。今天来领奖的宁希翼不好意思地说:我的师兄师姐们很忙,有的出差,有的开会,就把刚读研一的我派来了。

  宁希翼代表团队领奖 张昭摄

  指着获奖的《低环境负荷水处理催化剂的合成与应用》项目,宁希翼解释:通俗地说,就是受污染的废水中,有很多有毒的有机物很难降解,我们研制出的这款催化剂,是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克星”。它主要特点是,主要成分是铁和钙,很容易找到,没有二次污染的问题。另外,工艺简单,易于操作,能大批量地用于废水的治理。

  “感谢这次环保创新大赛,提供了一个激发环保创新的平台,让我们能够尽情发挥。”宁希翼说,与这些师兄师姐一起在实验室工作,学到不少的知识,今后我们在科研道路上会更加自信与勇敢,为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故事四

  为锂电池穿上“恒温衣”

  一等奖里,有个项目令爱玩汽车人士很感兴趣,那就是: 身着“恒温衣”的锂电池。获奖的颁奖辞是这样描述的:新能源电池穿上一件智能“恒温衣”,热了吹吹风,冷了加加热,不再冷热异常。提升锂电池的动力和安全性、延长使用寿命。

  李向荣代表团队领奖 张昭 摄

  如何减少锂电池自燃事故的发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和三位同学一起,从去年十月份起,没日没夜加班加点地研制,终于产生了这次获奖的项目《基于复合相变材料和风冷的混合式锂电池温度管理装置》,已申请了两项发明专利。

  作品实物图

  “我们研发的这个项目,是市场上没有的技术,通俗地说,就是把一种相变材料放在电池表面,加上新型的结构设计,就成了现在这种‘恒温衣’锂电池”。李向荣自豪地说,这次获奖,是对我们创新发明的肯定和鼓励,如果这个项目能批量生产,将会加快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大规模推广应用。

  >故事五

  对症下药为土壤“治病”

  武汉科技大学土地之歌项目组的负责人陈浩,是该校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的研二学生,他说,这次获奖的项目(项目全称:污染场地重金属污染物迁移规律及固化稳定化处置系统),是今年4月去广西某地污染工厂调研过程中发现的。

  陈浩领奖 张昭 摄

  这次调研困难重重:污染物采样中,由于地下水浅,里面的土壤不易采集;由于污染源的原因,土壤上层的污染不严重,下层的污染却很严重,给土壤修复带来很大的困难;在修复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改进工艺的简陋、优化药剂等,都成了头痛的问题。

  有没有好的方法改善目前的这些问题?陈浩和项目组的另两位同学,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在导师的指导下,研发了这项能把污染土壤精确布点,并通过自创的药剂配比,改良的工艺,高效地处理和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

  团队成员在污染土壤现场调研

  虽说这个项目申报的三项发明专利已正在公示,陈浩仍表示:项目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要经过更多的实践的检验,才能达到预期的好效果,我们还在努力中。(记者戴红兵 金涛 见习记者汤光磊)

  【编辑:杨京】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