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助力长江大保护,治污排渍畅通管网,务实拼搏“水务蓝”让城市因水灵动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9-12-12 09:33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长江网讯 武汉,因水而兴。他们的工作,与水相伴。他们脚踩泥泞奋战在排涝治污一线,他们不畏艰险战斗在打击非法采砂的江面,他们为河湖长制的落地献计献策。这一群人身着“水务蓝”,活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让城市因水灵动。

  冯文琦:今年最高兴的事

  以钉钉子精神为污水管找到出路

  “我的主要工作是治污水。”市水务局污水管理处项目负责人冯文琦说,随着治污工作的不断深入,她越来越感觉到问题出在水里,根子却在岸上。

  冯文琦 记者贾代腾飞 摄

  今年,武汉积极推进高校、社区的雨污分流改造。冯文琦认为,这是武汉转变治水思路,从源头上治污的重要工作。

  可这项工作是个“硬骨头”。一个小小的混错接点的改造,都有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位于洪山区虎泉街的51号混错接点改造就是如此。这处混错接的成因是武汉民政学院合流雨污水进入虎泉街雨水管网。为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要推进民政学院校内雨污分流改造,同时实施校外管网系统改造。其间,为确保虎泉街污水主管有足够的排水能力,不发生污水漫溢现象,必须沿虎泉街以拖拉管方式新建长600米、管径为450毫米的污水主管。施工就在这里卡了壳。

  新建污水管需要“开膛破肚”,可前期勘测却发现道路下方正好有地铁2号线。

  “原污水混入量差不多2000立方米/天,也就意味着一到下雨天,每天就有这么多污水混流入南湖。水体水质不改善,周边百姓何谈幸福?” 冯文琦心里清楚,治污必须要有钉钉子的精神,这个点位再难也必须改。

  根据方案,施工必须在地铁红线范围6米外进行。然而红线6米外都是建筑物,无法施工。

  为此,冯文琦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再勘测、再设计,经反复论证研究,提出在确保不影响地铁地下构筑物安全的原则下将原设计管道走向调整至虎泉街道路中心的施工方案。最终,该方案得以顺利施行。

  今年9月底前,这处混错接点顺利完成改造。冯文琦说,这是她2019年最高兴的事。

  刘得祥:下窨井、钻涵洞、挖淤泥

  像“蚯蚓”一样守护“城市良心”

  度过繁忙的汛期之后,江汉区水务局排水队疏捞五班班长刘得祥依旧“不得闲”。最近一个月,冬季低温让很多餐馆排污设施冻结。白天,他带领疏捞班下窨井、钻涵洞,干着掏粪便、挖淤泥的活儿。晚上,又带领突击队,踏遍江汉区的每一个角落,解决居民渍水难题。

  刘得祥 记者贾代腾飞 摄

  “这差事又脏又累,别干了。”有人劝他,他总回答:“地下管网是城市的良心,不能让城市良心有恙。”

  10年前一次特大暴雨,姑嫂树铁路涵洞下积了几千平方米的渍水,最深处达2米多。经排查发现,连接泵站的一条直径1米的进水管被铁路扩宽施工的水泥块堵死,影响排涝。

  情况紧急,为尽快打通堵点,刘得祥沿着倾斜达70度的栅栏纵身跳进潜池,蹲身钻进直径1米的进水管,猛力撬动堵塞点。突然,强大水压将石块和刘得祥一起从管内弹了出来,大石块压在刘得祥腿上,奔涌的污水将潜池的水位急剧抬升,将其淹没。危急时刻,同伴拼命搬开大石头将刘得祥救起。由于石块的撞击,刘得祥左脚受伤,医生鉴定为八级伤残。

  27年来,刘得祥带领的疏捞班守护着全区800多公里的排水管道和10多万窨井盖,确保了它们的畅通和完好。

  李永桃:午夜江面听声辨船

  “揪”出长江干流第一艘万吨级隐形泵

  12月,长江枯水期,水位降低,通往市水务执法码头的栈桥倾斜得厉害。桥上,市水务执法总队执法三队副科长李永桃走得很慢。

  李永桃 记者贾代腾飞 摄

  作为湖北采砂一线唯一的女执法员,李永桃常年江上漂。过去15年,她参加大小行动1000余次,开展堤防和采砂巡查达10万余公里,大部分时间都在与采砂分子斗智斗勇。

  “鄂水政监8号”艇就是她的第二个家。在这里,李永桃默默守护长江,以对破坏长江生态犯罪“零容忍”的态度和同事共同努力,实现了三个全国第一:办理全国首例没收非法采砂船案件、协助公安部门办理采砂入刑后第一例非法采砂刑事案件、查处第一艘长江干流万吨级隐形泵。其中,查处万吨级隐形泵的事件,就发生在去年。

  2018年5月16日晚11时许,有人举报“二七长江大桥水域有采砂船偷采”,执法队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却不见采砂船踪影。“我们来得很快,采砂船应该没这么快撤离”,李永桃正觉蹊跷,就听到江边停泊的七八艘货船中传来奇怪的声音。

  “那声音很猛很大,好像有什么东西正从江底抽上来。”李永桃细细听了几分钟,觉得声音很不一般,推测是采砂船。执法艇循声而去,逐一排查。可惜,对方只是一艘普通的货船,看不出异常。

  “不对,声音有问题。”李永桃并不放弃,让执法艇再度靠近。50米、40米、30米……突然,有黑影从那货船上跳下逃窜,执法队员立刻警觉,加速登船。

  回忆当天登船,李永桃心有余悸:“那船高7米,我们根本上不去,只能从执法艇的顶端搭木板跨过去。男同志个头大,一个跨步就过去了,我只能爬。”

  结果,确如李永桃此前推测,这是一艘采砂船。揭开船顶上方厚厚的油布,里面采砂器具一应俱全,一旁的运砂船上已有近千吨刚起水的江砂。

  罗俊杰:牵挂雨季百姓出行

  泵站机组是他的“宝贝疙瘩”

  很多人不知道泵站是干什么的。罗俊杰解释得很通俗:雨季来了,武汉就好比一个盆子,盆底容易积水,必须要靠泵站把水抽出去。

  罗俊杰 记者贾代腾飞 摄

  罗俊杰是市排水泵站管理处后湖排水站水力机械专业助理工程师,他对泵站有着特殊的感情。

  2015年,罗俊杰调入后湖排水站工作。这个建于1959年的泵站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城排泵站,承担着汉口城区近二分之一汇水范围的雨水抽排任务。

  2016年雨季,考验来临:7月6日凌晨,一场滂沱暴雨的最大小时强度达到56.2毫米。连日降雨累计达到441.8毫米。

  罗俊杰的脸色逐渐凝重。雨量太大,机组必须满负荷抽排,可最后一台待开启的3#机组,年代久远,会不会有问题?

  担心并非多余,开机准备时,罗俊杰发现3#机组绝缘值异常。强行开机,3#机组很有可能发生漏电,电流会直接打穿电机,危及开机人员的生命。如若不开?汉口地区将会出现多个渍水点,百姓出行受到影响。

  曾经的军旅生涯瞬间映入脑海,面对艰险不容退却,罗俊杰不再迟疑,果断伸出右手开启了3#机组。所幸一切运行正常,他如释重负。

  时间拉回到5天前,罗俊杰刚结束一夜的站内抽排工作,准备坐下打个盹。屁股还没捂热,就接到电话赴天河机场抢排。冒着滂沱大雨,罗俊杰铺设管道,架设线路,启动发电设备……“泵站硬汉”的外号被同事叫开去。

  硬汉亦有柔情。在罗俊杰眼里,泵站的每一组设备机电,都是“宝贝疙瘩”,必须细心呵护。

  “只有设备确保无碍,明年汛期泵站它们才能‘英勇再战’。”罗俊杰将“细节决定成败”挂在嘴边,像爱护孩子一样爱护设备。

  昝玉红:脑里好像装有“计算器”

  助力数百“四水共治”项目各就各位

  12月4日,市河湖长制工作办公室项目负责人昝玉红再次来到倒水河畔,碰到了正在巡河的新洲区仓埠街的街道级河长张爱平。

  昝玉红 记者贾代腾飞 摄

  “今年我们进行了全面排查,取缔了沿线400多个养殖点。”张爱平边介绍工作边点开河湖长制APP,让昝玉红看他的日常巡河轨迹、巡查线路以及发现的问题。

  张爱平的履职状况,让曾参与研发河湖长制APP的昝玉红放了心。她说:“研发河湖长制APP的初衷,就是通过科技手段让巡河、巡湖制度有迹可循,让河湖长制落到实处。”

  2017年,武汉全面推进“四水共治”。也正是这一年,昝玉红被借调至市河湖长制工作办公室(市四水共治工作办公室)工作。

  为了抓好这项工作,昝玉红组织完成了全市水体水质提升技术指南、工程规划等一系列指导和规范全市“四水共治”工作的文件标准。同事们说,昝玉红脑中似乎藏有一个计算器,总是能够把庞杂纷繁的工作捋顺。

  2018年,“四水共治”向纵深推进,全年446个“四水共治”项目出炉。编制市级“四水共治”投资计划安排和项目库的幕后功臣,就是昝玉红。

  防洪水、排涝水、治污水、保供水,众多项目如何平衡,孰轻孰重,昝玉红的心里都有一笔账。她说,站在全新历史起点,共抓长江大保护,以“四水共治”为抓手打造滨水生态绿城的目的,就是让全市人民共享治水改革发展成果。“哪些地方需要加快节奏,哪些地方需要补短板,其实由老百姓的意愿说了算。”在昝玉红和同事的组织实施下,一批排涝水工程快马加鞭。(记者黄师师 王怡人 通讯员黄金波 廖宇智)

  【编辑:付豪】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