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陶文昭:中国共产党制度探索的几个里程碑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9-12-16 02:49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长江网讯(记者邢帆 占思柳)“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国家制度与治理体系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长期探索的结果。在中国共产党制度探索道路上,有哪些重要的里程碑?就此,我们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陶文昭。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陶文昭 记者胡胜 摄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指出新中国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

  记者:在中国共产党制度探索道路上,有哪些重要的里程碑?

  陶文昭:有这几个重要的里程碑:一是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描绘了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制度蓝图;二是党的八大,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三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新起点;四是党的十八大,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入新时代。

  我们先从七届二中全会讲起。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就开始了政权建设,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又积累了根据地建设的丰富经验。真正明确要建设新中国,并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是在西柏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

  七届二中全会到新中国成立期间,明确了新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指出了新中国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内政方面,比如说经济上,要没收官僚资本,确定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经济的性质。政治上,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6月30日发表了著名文章《论人民民主专政》,这实际上确定了新中国的国体,新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外交上,鉴于当时冷战的形势,新中国坚定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还有“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另起炉灶”,废除旧中国签订的那些不平等条约。

  所以,在1949年10月1日之前,七届二中全会以及毛泽东同志《论人民民主专政》文章,为我们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打造什么样的基本制度,定了大的框子。这些精神和指导思想,也成了召开新政协、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指南。

  党的八大明确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四梁八柱

  记者: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中国逐步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阶段。在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中,党的八大主要功绩是什么?

  陶文昭:1954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颁布,这是对制度的一次重大总结,把制度的基本框架、基本原则,以法律的形式定了下来。随着人大的召开,也出现了一个问题:之前人大的职能是由政协执行的,现在人大成立了,政协怎么办?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指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党的八大第一次以党的文件形式确定了今后将“采取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所以我们政治上的另一个基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在上世纪50年代定型了。

  与此同时,新中国建立之后,民族问题也排上了日程。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我们定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先后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然后解放西藏,通过民主改革,也成立了西藏自治区。可以看到,我们今天基本制度的框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起四梁八柱作用的一些东西,上世纪50年代就基本定下来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制度自觉”的新时期

  记者: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制度建设又取得了哪些成就,如何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制度建设成就?

  陶文昭: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开始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也开启了制度上自觉建设的新时期。因为邓小平同志对制度建设问题的认识深,他总结新中国的经验教训,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提出制度化、法制化是发展的根本方向,因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加强法制建设的一个标志是1982年的新宪法,我们今天的宪法可以说仍然是82宪法。然后就是抓紧制定各个方面的法律。

  在基本制度方面也有重要探索,那就是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包括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可以看到,四大政治制度,有三个是毛泽东时代制定的,一个是改革开放之初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经济方面,确定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还有党的十四大上定下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趋成熟定型

  记者:为什么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一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

  陶文昭:这次十九届四中全会,将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各个方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方面比较成熟的制度都肯定下来。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成果的继承和发展,比如将分配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确立为基本经济制度。

  当然,十九届四中全会不是一蹴而就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制度问题有了更高的和更深的认识,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我们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第一次规范性地、明确地提出我们在改革开放的制度方面的目标。

  十九大以来,包括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特别是十九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为十九届四中全会做好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准备。

  记者:如何认识十九届四中全会所处的历史方位?

  陶文昭:十九届四中全会有两个大的历史方位,首先,从新中国制度建设的总体规划上来看,可以分为两段,就像盖房子一样,前半段是“搭架子”,后半段则是进行装修和打磨,也就是让制度更加科学、完善。十九届四中全会所处的,就是两个阶段的过渡节点。这个规划是怎么来的?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到,制度的完善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再有30年的时间,中国通过改革,制度基本上就能定型了。从1992年到现在,也快30年了吧。

  其次,从中国的发展规划来看,2020年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一个节点,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多年我们取得的经验都指向现在,所以从社会主义大的发展历程,从我们改革开放的历程来看,今天都到了制度建设的关键时期。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召开,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制度问题上的自觉担当,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各方面的显著优势,第一次系统、明确地提出了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并且就十几个方面的具体制度,做出了细致的规划。

  【编辑:张玲】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