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让制度真正“活”起来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9-12-19 22:38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长江网12月19日讯(记者邢帆)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是推进“中国之治”的重要内容。中国的决策效率、执行能力闻名于世,其原因何在,又面临哪些新的要求?就此,我们采访了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

  党的强大领导,塑造了中国的决策效率、执行能力

  记者:从世界范围看,中国的决策效率、执行能力闻名于世,原因何在?

  欧阳康: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全面的、正确的和坚强的领导。这里要强调三个概念,首先是正确,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确保中国社会行进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发展逻辑,也符合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道路上。其次,正确的领导能覆盖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阶段。最后,在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问题,甚至是尖锐的社会矛盾与冲突,而我们党总能积极地去推进解决问题,这体现了其领导的坚强性。党的领导实际上要通过各级政府来具体贯彻,这也为我们带来了强大的行政支持系统。

  记者:执行能力强是否也有“经济基础”方面的原因?

  欧阳康:土地、资源、湖泊等自然资源归国家所有,加上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为执行能力提供例如重要物质基础。

  国家可以调动充足的资源去实现发展目标,比如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与此相反,有的私有制国家,想修一段高速公路,可能得跟路线上的私有土地所有者一一进行协商,办事效率大大降低。公有制之外,我们还有多种所有制进行补充,民营的、外资的、合资的等等,这实际上既保证了国家对发展的掌控力,又给社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让不同阶层、各个领域的人士都能发挥出自己的积极性。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举措,现在看来,单一所有制终究是有问题的,不管是单一的公有还是单一的私有,二者的结合才是更理想的经济体制。

  有了这样的所有制体制,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的力量结合起来。根据十九届四中全会的总结,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能让我们在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方面获得显著优势,其实,这同样是我们在执行能力方面的优势。

  国家治理走向专业化,未来需要更多的职业改革家、基层治理员

  记者:治理现代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维度是专业化。“专业化”在国家治理中有哪些表现?

  欧阳康:之所以强调专业化,是因为随着社会发展,需要处理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而且分化为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方面。这就需要我们的制度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有机地、动态地应对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现实状况。要有适应性,就得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而不是拿着一套僵化的模板去应对所有问题。专业性体现在对具体问题有对应的专业化研究,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规范的程序。

  国家治理走向专业化,意味着干部队伍走向专业化。所谓专业化,一方面是指所有的领导干部都要尽可能的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这需要他们不断地去学习,包括党务学习、行政学习、技术管理,只要工作需要,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知识也要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对具体问题也可以有针对性的人才,比如职业的改革家,职业的基层治理员,职业的办公室文员等等。各个领域有了大量的专业人员,制度的执行能力、执行效率自然能得到提升。

  利用大数据、智能决策等尖端技术来提高执行效率

  记者: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对治理能力提出哪些新要求?

  欧阳康:中国共产党重视制度建设,这方面我们有悠久的传统,也经历了一些曲折,并不断把历史的教训变成了经验,最终达到了现在的高度。但不是说现在我们的制度就已经完全定型了,而是仍旧处在探索的过程中,所以对当前中国的制度建设,首先要有清醒的认识,相对的成熟和定型并不是完全成熟,更不是终结态的成熟,不能简单地把制度固定下来,甚至把它搞僵化。

  十九届四中全会总结了13个方面要坚持的制度,具体细节又有将近100条,有的地方我们已经做了,有的还没有来得及做,所以要继续保持开放心态,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去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马克思主义的资源,去向历史学习,向世界学习。同时,要把所有的资源都纳入到一个体系中考量,争取打造成有机的、整体的、协同的体系。具体到执行能力上来说,专业化是重点,比如,要根据新时代中国社会价值多样化的特点,进一步去完善法律体系,还有,要把现代科学技术引入到国家治理中,利用大数据、智能决策等尖端技术来提高执行能力、执行效率。

  此外,还可以借助专业化的智库的力量,专业化的智库应该与整个国家治理体系相适应,在不同的方面、不同的领域都能够发挥作用,让国家治理体系更加完备,国家治理的活动更加自觉,国家治理的效能更加提升。

  党的自我纠错反思能力,带动制度的“自我调适机制”

  记者: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千头万绪,在治理过程中如何避免“制度打架”?

  欧阳康:具体的制度之间不会形成一个单项的“箭头”,而是会构成一个有机的、动态的制度体系,各个具体的制度,比如说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等等,在它们之外,总能找到其他制度来进行必要的约束。这种制约反映到整体,就表现为一种自我调适机制。具体来说就是自我监测、自我反思,然后自我纠错。

  比如,在中国共产党内部有中纪委,在国家生活的内部有监察委员会。中国共产党是我们国家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是不是就没人能监督党了呢?当然不是,有人民来监督,还有自我监督。当年黄炎培问毛泽东,中国共产党能不能跳出历史上“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毛泽东回答,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

  在人民监督方面,现在来看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在自我监督上,虽然一度出现了大量腐败的情况,但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强力反腐败,扩展自我监察的手段和能力,反腐败斗争取得显著成效,说明中国共产党有足够的自我反思、自我纠错的能力。

  权力会出现滥用,制度也会走向僵化,这也是为什么随着历史的进程,随着文明的进步,制度要不断更新、完善。从国际来看,我们在和其他国家的比较中不断总结优势,弥补缺陷。从国内来看,通过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带动整个社会其他方面的革命、更新。从具体制度的运行来看,我们不断调整、完善各个维度、各个方面的权力监督机制。三管齐下,保证制度根据新的实践、新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

  【编辑:黄亚婷】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