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全国样板!这家医院获国家卫健委肯定并授牌 “中国卒中中心培训基地”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9-12-26 20:43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长江网12月26日讯(记者刘璇 通讯员喻锎)日前,国家卫健委“2019年脑卒中防治工程总结会”在汉召开。国家卫健委脑防委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在大会上充分肯定了武汉卒中中心建设工作,称其“走在全国前列,高级卒中中心在全国起到了样板作用”。这样耀眼成绩的取得,来自于武汉市第一医院神经内外科多年在卒中救治领域的付出与坚守。

  牵头成立“武汉区域卒中专科联盟”、先后发布两版“武汉卒中急救导航地图”、率先在全市神经科急诊设立“卒中急救医生”和“卒中急救护士”、全市首家引入“脑心健康管理师”岗位,为卒中患者提供全流程、全周期、全方位管理……“一医卒中救治模式”得到全国同行肯定,被国家卫健委继续授予“五星高级卒中中心”单位,并在大会现场授牌“中国卒中中心培训基地”。

  据悉,该基地在全国仅有26家,武汉市第一医院是湖北省唯一的一家医院。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为武汉市第一医院授牌 通讯员供图

  “一医卒中救治模式”锻造脑卒中垂直救治链

  作为国家卫健委示范高级卒中中心、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卒中急诊学组组长单位、武汉脑血管病诊疗中心,卒中中心负责人陈国华教授称,中心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式不断优化卒中急救流程:

  成立“中风120特别行动组”,形成早期预警系统;与武汉市急救中心建成“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信息平台,对病人就医轨迹进行自动跟踪;培养卒中急救医生、卒中急救护士,将卒中救治关口前移;组建“24小时×7天”全天候卒中介入团队随时“作战”,掌握最新前沿核心救治技术;配备脑心健康管理师团队,与卒中介入团队紧密协作,提供全流程无缝健康管理。并将上述子系统纳入网络平台,锻造成上下通畅、高速高效的“卒中快速垂直救治链。

  目前湖北还有很多地市州县连最基本的静脉溶栓治疗和脑血管造影都不能开展。“技术力量不足是主因。”陈国华说,为促进区域卒中救治高标准、高效率、同质化发展,市一医院立足“中国卒中中心培训基地”、“国家示范高级卒中中心”平台,重点关注卒中专业人才培养。2017年,“脑血管病介入进修班”开班招生,以脑卒中救治专业规范化为目标导向的实用型培训班,半年一期,3年来吸引了50余名省内外致力于脑血管病介入的实干型医师前来研学,培养了一批批技术骨干;开办“卒中急救医生培训班”,通过课程学习、实战演练、模式推广等形式,针对卒中救治医生专业技能进行全方位培训,达到脑卒中救治均质化水平。

  “再也不用眼睁睁看着病人去世了”

  “现在我们再也不用干等着医生从市区医院赶过来取栓了,也不用眼睁睁看着病人因为大血管堵塞来不及做取栓手术而抱憾离世。”十堰市竹山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总医师陈奕霖将此归功于半年前来汉接受的脑血管介入培训。

  今年3月1日,陈奕霖被医院送到神经内科卒中介入病区进修。在这里,他亲眼目睹了刘文华主任带领的卒中介入团队24小时“连轴转”的工作常态。“没想到这里这么忙。”陈奕霖笑言,最多时一天要做10多台介入手术。更让他惊叹的是团队超高的抢救成功率。“只要是在24小时内的时间送到医院的病人,大多数都能救过来。”

  4个月培训结束后,陈奕霖回到自己的医院,开始独立开展机械取栓和颈动脉支架手术。“我们原来只能开展脑血管造影检查。”他向记者透露,竹山县是十堰最偏远的山区,走高速到市区要两个多小时的车程。以往发现病人脑部大血管被堵后,要么把病人用救护车往市区转,要么联系市里的医生来做手术,相当一部分病人因为无法及时取栓,引发大面积脑梗和脑疝,只能眼睁睁看着病人去世。

  之后,科室又送一位医生和两位护士接受了卒中急救培训。“这半年,我们已经独立开展了机械取栓20例,颈动脉支架14例。”陈奕霖说,在山区医院开展取栓和颈动脉支架手术,是惠及一方百姓的大好事。

  同样受益的还有黄冈市脑血管病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罗国金。2018年10月,他到武汉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接受卒中急救培训,7个月后成为医院第一个掌握神经介入治疗的医生。“这既是个人新起点,也是医院新起点。”罗国金介绍,从今年5月到现在,他们已经开展各种治疗60多台,病人预后都不错。“能把越来越多的病人留在当地,也是助力国家分级诊疗。”

  “明年我们还将启动卒中急救护士、脑心健康管理师的培训以及静脉溶栓、取栓等适宜技术的推广。”陈国华透露,成为中国卒中中心培训基地后,市一医院将通过“中国卒中中心培训基地”平台,展开一系列务实培训,进一步推进武汉区域卒中救治水平,实现卒中救治“安全、有效、方便、快捷、合理”的目标,让市民享受到更完善的卒中院前、院内一体化治疗服务。

  【编辑:黄亚婷】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