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动起来,群众笑起来,“民呼我应”探索大城治理新路径
长江网讯(记者杨荣峰 刘智宇)2019年2月以来,武汉市启动“民呼我应”机制改革,把民生小事当大事办,让街道硬起来、办事快起来、群众笑起来,各种变化悄然发生:
街道权力更大了,他们可以向区级部门派单派活,“随叫随到”,还对区级干部持有考核权;群众话语更有分量了,所反映的问题、所提意见只要合理就会被采纳;政府服务定位更准了,从“管理者”到“服务者”,他们转变的不仅是办事方式,更是服务心态,城市治理体系正在完成深刻变革。
“这个事原本好复杂,我们以为要跑一堆部门,没想到街道直接就搞定了!”
11月23日,“民呼我应进社区 为民服务解难题”活动首站走进南 湖街都市桃源社区 记者杨涛 摄
前些天,新天门墩司法局宿舍的下水管道堵塞倒溢,居民通过“民呼我应”平台反映问题,江汉区唐家墩街道很快协调市司法局、区司法局、区水务局、区房管局、区信访局5个部门,促成下水管网整体改造,124户业主排水问题彻底解决。
这是2019年2月以来,武汉市“民呼我应”机制改革启动后的一例。把民生小事当大事办,街道硬起来了,办事快起来了,群众笑起来了。
街道考评事关区干部奖惩,“民呼我应”新机制将大部分民生问题化解在基层
“20年用水难,今年不再难。”铭新巷小区18栋业主周婆婆晨练结束后,回家洗了个热水澡,雾气腾腾,红光满面,“这要放以前,洗一个澡还要分时段,卡时间”。
铭新巷小区位于江岸区大智街,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因年久失修,小区供水管网陈旧老化,供水能力不足,部分楼栋不得不长年实行分时供水。由于小区产权关系复杂,供水问题拖了近20年一直无法解决。
“民呼我应”改革试点,江岸区是试点区。接到铭新巷小区业主诉求后,大智街民呼我应指挥中心启动C级(区级)呼叫,由区生态环境执法响应组响应,区水务局主办、大智街道协办,在夏季用水高峰期到来前,为铭新巷小区完成二次供水改造。
“民呼我应”试点,工作机制到底是如何运转的?长江日报记者现场见证:街道民呼我应指挥中心对接微邻里、城市留言板、市长专线等平台,群众上网把事情报来,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各种信息就派给相关部门,限时办理和回复。
“街道办事处还能叫得动市级部门?”今年8月初,万先生反映团结名居枫园小区“胶囊房”问题时,一边打电话,一边心里“打鼓”。
令他没想到的是,他反映的“胶囊房”,一个月内被整治。
团结名居枫园小区此前一直存在“胶囊房”,因行政管理区划变更,形成原因复杂。接到万先生的投诉后,武昌区徐家棚街办事处启动D级(市级)呼叫,向市级职能部门“派单”,经市级协调,与武昌区房管局、洪山区梨园街共同组织职能部门,很快就完成了“胶囊房”整治。
“以前,我们有管的心,却没有管的力。现在,怎么管,我们来做主。”一名街道干部说,基层民生小事,最清楚情况的往往是社区和街道,但最有力量解决的是城管、房管等职能部门。以前,多头管理状况下,街道插不上手,如今街道统一调度职能部门,办事效率大大提高。
武汉的“民呼我应”试点改革,一个很重要很实质的制度安排,就是放权街道,基层干部对职能部门表现“直接打分”,分数高低事关部门派驻街道人员的考核、奖惩、提拔。区干部一旦被扣了分,就没有办法挽回,因此他们必须把街道派出的每件事都办得又快又好。
正是基于这种强力改革,武汉的街道对职能部门形成了一种强大的驱动力,把95%以上的民生难题化解在基层。
让市民诉求不过节、不过夜,把群众“方不方便”放在第一位
每日要赶往光谷科技城上班的周先生,2019年3月,在“民呼我应”平台上留言建议:武汉地铁收班时间,“请往后延一延”。他的理由是,不少“夜班族”为了赶上末班地铁,不得不卡着点在夜里飞奔,要是赶不上就只能拦的士,通勤成本太高。
“我没想到的是,地铁运营部门很快就给予了回应。”一个月后,武汉地铁集团官宣:地铁线路全线延迟收班半小时。
“地铁延迟收班,代价很大,‘后果很严重’,比如,这会压缩地铁全系统夜间检修时间,会造成地铁人收班更晚,会造成地铁运营成本高……但综合考虑了所有这些因素,武汉市经过反复酝酿,周密决策,还是推出了延长收班的惠民措施。”
武汉地铁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延迟收班,不是简单调整一下时间的问题,它涉及系统工程,地铁部门的做法是,更加精准完善各项流程,更加严苛实施安全生产,包括夜间检修、营运管理等,“只要我们工作得法,统筹得当,我们有信心服务好市民,也有能力做好安全运营保障”。
“民呼我应”,重心在“应”。在“民呼我应”平台上的意见虽未被采纳,市民钟女士依旧给出了满意评价。
“提了个建议,交警居然一大早就过来调研。”2019年11月中旬,市民钟女士通过“民呼我应”平台建议恢复沿河大道崇仁路人行道上的停车位,硚口区交通大队多次现场调研后认为此处有盲道,还得兼顾行人通行安全,不便设置停车位。“虽然我的建议未被采纳,但交警重视意见,多次调研,还与我保持联系,这种作风令人信服。”
推行“民呼我应”,武汉市强调,要坚决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保市民诉求不过节、不过夜,把群众“方不方便”始终放在办事第一位,努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因此,尽最大可能倾听群众意见、吸纳群众智慧,推动三化大武汉建设更上一层楼,既是“手段”也是“目标”。
被国家部委邀请参加讨论会,被城管局聘为监督员,吸引民警上门拜访交流……2年来,在城市留言板上留言84条的市民李莉说,这座城市如此看重一个个市民个体,是她为什么一直不断给城市发展提意见的动力所在,“你爱她,才会希望她更好”。
11月19日,“板姐”李莉被硚口区城管局聘为特约监督员 记者杨涛 摄
管理者变身服务者,建立“上服务下”的城市治理体系
2019年9、10月间,由市治庸问责办主办、长江网武汉城市留言板承办,“双评议”参评单位整改“回头看”系列活动,在各个社区开展起来,连办6场。
公交一体化,到底怎么优化?老旧小区治理,到底如何改进?用水用气用电,如何真正让人顺心?47家单位一把手,1000余个问题,就在这样的活动中一一得到解答、解决。
12月1日,江岸区委主要负责人听闻惠民苑社区居民反映小区门口马路积水一事,现场给区建设局和区水务局派了活儿,“雨季前务必修好!”
近一个月来,各区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人,带领职能部门负责人,周末进社区,摆桌子、搭棚子,零距离接受市民咨询,现场办公,解决群众身边急难事。
区领导带队,各单位负责人打头阵,一方面是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指示精神——“各区区长们就是要眼睛向下,走大街串小巷,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是他们自我加压、为民服务解难题的内在需要。
一位区干部向长江日报记者这样分析,民呼我应解难题,局部看是解决个体小事,改善个体福利,从大局看、宏观看,是改善整个区级营商环境,提升整个区级魅力指数,因此也是为经济发展大局服务,为整个城市的发展进步服务。
9月17日上午,山水怡园小区第一家用上管道天然气的陈大志、朱学芬一家,笑得合不拢嘴 记者杨涛 实习生彭华 摄
兼顾发展大局,改善民生福祉,市委市政府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统筹一盘棋,要求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转变观念,工作人员从“管理者”变身“服务者”,真正把群众和企业“方不方便”放在办事服务的第一位。无论是2019年初召开的全市作风大会,还是2019年中的市委全会,还是贯穿2019年全年的例常会议、调研活动,武汉一直在推动深化“民呼我应”工作机制的改革,释放“为民服务解难题永不止步”的信号。
年终岁末,回看往事,武汉在全国率先成立的网上群众工作部已经有了2个年头,“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从口号的提出,到机制的初成,再到“上服务下、下评价上”的较成熟制度安排,一步步走来结出不少喜人成果。
中国之治,“以人民为中心”的伟大理念,就是在这样孜孜不倦的探索中,一步步化为更坚实更可触可感的制度土壤,推动新时代新中国蹄疾步稳向前迈进。
【编辑:杨京】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