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为什么说恐慌是谣言的“同路人”|长江评论

新闻中心 > 武汉

2020-01-26 02:50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长江网评论员 周劼
  武汉采取的疫情分级诊疗制度终于初见成效,各发热门诊基本无排队现象,这和前两天相比,可谓效果明显,让人终于长吁一口气。
  前两天发热门诊人头攒动、大排长龙的照片,让人看着担心也揪心,担心于真正的患者耽误了诊疗的时机,又揪心于非真正患者交叉感染几率的大增。
  一
  联想到三天前写下现代版“与夫书”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女医生张旃副教授所思考的:“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死亡几千万人。多年后总结,固然有病毒本身的原因,更多的是当年过于恐慌,导致病人拥至医院。呼吸道变异病毒不是第一次侵感人类,也不会是最后一次。恐慌没有必要,临床医生今日的临床经验远胜往昔。”
  以及昨天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指挥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上全省疫情防控工作最新进展的通报。通报称,当前正值疾病高发期,流感流行的高峰期,同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进入第二波流行的上升期,三期叠加,导致现在门诊的发热病人急剧增加。
  这印证了一个现象:前两天的就医紧张更多的是一种恐慌式就医,或者说,当疫情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时,会伴随着社会恐慌心理,而两者也会形成一种叠加,既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也加剧了疫情的扩散。
  这样说是有道理的。我们总可以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找到相似的例子。比如,研究者在研究了SARS疫情期间社会心理的变化曲线时发现:“一场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在人们毫无心理准备的状况下以其诸多的不可知因素造成社会民众心理上的巨大恐慌,并一度引发民众的非理性行为,如听信传言、出现抢购风波、奸商哄抬物价等,给社会的稳定造成较大的冲击。随着SARS疫情的消退,SARS给人们所带来的阴影已慢慢地淡化,民众的心理也逐渐地趋于平静。从SARS前期的恐慌到后期的平静,广大民众经历了一段不同寻常的心理历程。”(陈辉兴《SARS事件的社会心理透视》)
  SARS疫情期间,特别是前期,所出现的“听信传言、出现抢购风波、奸商哄抬物价等”这两天在我们身边都已看到听到,说明每次重大疫情之下,社会的恐慌心理而带来的非理性行为是有逻辑可寻的,因此心理学上,才会将恐慌定义为个体受到危机环境刺激导致生理、情绪和认知功能失调,原有处理问题的方式难以应付危机状态,继而引起紧张、害怕等心理异常。
  二
  那么疫情爆发前期,社会为什么常会有强烈的恐慌心理?
  研究者认为在于各种认知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德国学者埃利亚斯·卡内提曾经提出:“人最畏惧的是接触不熟悉的事物,人想看清楚,触及他的是什么东西,他想辨认清楚,或者至少弄明白是哪一类东西。”
  一方面,从SARS到MERS到今天的新型肺炎,每一次的疫病都是一种尚未被人类完全认识的新型传染病,人们对其病理、传播途径、预防和治疗等缺乏足够而明确的认识,处于一种“无知”状态;另一方面,疫情作为突发性事件,具有很大的不可预测性,来而措手不及,去而不可控制,对人们的信心会带来极大的打击,人们处于一种“无助”感状态。另外,防疫的各种措施,会带来生活的不便,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也会有一种忧虑感。这些因素的压力下,人的心理变得极为脆弱,过度担忧、过度敏感,形成强烈的恐惧感。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网络时代的各种信息、传言乃至谣言的蔓延,会加剧社会恐慌心理。谣言的传播在于受众的轻信,而轻信则是一种心理上对抗不确定性的抵御性反应和缓解压力的需求。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分析了谣言产生和传播的三条件:一缺乏可靠信息;二处于不安或焦虑时;三社会处于危机状态下。三条件其实不是谣言滋生的土壤,而是人们恐慌心理的土壤,谣言只不过是恐慌土壤上结出的邪恶之“果”,恐慌食此果而加剧,陷入恶性循环的境地,就像研究者所说,人们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盲目听信谣言并将此类信息传播给他人,无意中成为谣言的传播者,原本就不确切的信息在接受者再传给他人的时候常常会加以夸大和歪曲,从而对民众构成更大的压力,产生更大的恐慌,进而陷入“听信谣言—引起恐慌—加快谣言蔓延”的传播链条中。
  三
  面对诸多的不确定性,恐慌虽然是人之常情,但不是人之“长”情,突发危机时,恐慌是身心的应激反应,但恐慌或焦虑也会大大削弱身心的抵抗力。
  在恐慌之后必定会继之以理性和务实,人的理性会激发出强大力量,分析现状、预测将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真实的判断变成更重要的心理反应机制,因为只有基于真实的判断,人的决定才能更有效,更能化解危机,这是进化带给人类的必然,人毕竟终归进化为理性人。
  从这个角度说,战胜恐慌必须诉诸于科学的认知、积极乐观的人文关怀,诉诸确定而公开的信息,以科学为出发点,以理性为依归,以求真务实为态度。还从这个角度说,战胜恐慌是人类社会面对危机挑战还能发展进步的必然,危机只能让人恐慌于一时,不会于一世,这也是疫情发展到中后期,恐慌逐渐消退、谣言逐渐消失的原因。
  科学的认知,包括认知恐慌本身。在对恐慌程度建模研究中,研究者将恐慌心理量表分为意志力、焦虑感、乐观性、安全感4个维度,也就是说,当我们要疏导社会的恐慌,我们要给予人们更大的安全感,对未来的乐观和信心,以及战胜困难和危机的坚定意志力。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每一个决策、行动、措施要给予人们生活的确定性,秩序可期、后果可料、胜利可见。这让人想起毛泽东的两句话:“我们需要的是热烈而镇定的情绪,紧张而有秩序的工作”,放在此时此刻,别有一番理性的力量和实践的勇气。
  (作者:周劼)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