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防护服生产保卫战!长江日报记者探访生产车间

新闻中心 > 武汉

2020-02-04 13:18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长江网2月4日讯(记者史强 通讯员揭兴旺)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随着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阻击战进入攻坚阶段,防护服、口罩等医疗防护用品作为一线医护人员的“粮草”,势必影响战局的胜败。

  整个车间只听见机器的转动声,员工们全力以赴

  2月3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疫情防控重点医疗物资和生活物资保障情况。会上透露,湖北产能恢复得非常快。特别是在医用防护服、护目镜等医疗物资上,湖北的产能逐步上升。

  在武汉市新洲区城北工业园内,武汉协卓卫生用品有限公司的大部分员工春节只放了不到一天假,从1月22日开始,他们就在全员加班加点赶制防护服等物资,为前方医务人员提供护身“铠甲”。

  2月3日,长江网记者进入防护服生产车间,探访在“疫战”中另一个如火如荼的场景和“加速度”。

  工人必须脚不沾地穿鞋套

  员工正在进行消毒吸尘

  防护服是公司的重点产品之一,并设有专门的“手术衣”车间,车间的防护措施非常严密。

  在车间的大门上,张贴着醒目的安全规定,共有7条,提醒必须穿工作服、必须换车间专用鞋、外来人员需穿鞋套等要求。

  工作人员蔻大琼伸出右手食指,在大门旁边的一台指纹识别仪进行身份验证,验证通过后,她才能拉开车间的大门。

  走进车间大门,是员工套鞋套和戴“蘑菇帽”的地方。公司人力资源经理余建桥说,这两件装备看似不起眼,但公司有非常严格的要求:穿鞋套时双脚不能沾地、戴“蘑菇帽”时不许露出一根头发。

  穿戴区有一排长凳,蔻大琼就坐在长凳上,双脚悬空,将无纺布的鞋套穿好,再转身踩到到另一侧的地垫上,长发也是仔细盘起,收纳在帽子里。

  第五关后,才能进入车间

  余建桥说,之所以有这样的要求,是在第一道关口尽量减少污染源的带入。公司有专人巡查,一旦发现穿戴不合格,就会要求立刻整理,直到达标为止。

  鞋、发处理好后,蔻大琼推开一扇密闭的门,换上防静电工作服,进入消毒环节。

  这个区域有一处水槽,员工用流水和消毒液仔细清洗双手,用带有杀菌功能的烘干机烘干双手,然后涂上一层自动喷洒消毒液,确保双手彻底杀菌。

  在进入生产区域之前,工作人员还要接受最后一次消毒。工作人员逐一进入一间如同街头电话亭的风淋室,接受7秒钟的消毒处理,而且在消毒过程中,必须自觉张开双臂,将身体旋转一周。

  余建桥告诉长江网记者,风淋室是一种通用性较强的局部净化设备,安装于洁净室与非洁净室之间。当人与货物要进入洁净区时需经风淋室吹淋,其吹出的洁净空气可去除人与货物所携带的尘埃,能有效的阻断或减少尘源进入洁净区。风淋室的前后两道门为电子互锁,又可起到气闸的作用,阻止未净化的空气进入洁净区域。    

  长江网记者算了下,一共要经过4次不同的消毒灭菌程序,才能进入核心生产区域。

  生产区洁净度堪比手术室

  员工仔细检查防护服有无缝隙

  走进“神秘”的生产区,长江网记者仿佛进入了一个偌大的无尘手术室。

  数百平方米的厂房内,数十名工人全身穿着防静电工作服,正在各自不同岗位上奋力工作。有的在处理刚送到的无纺布,有的在给防护服上加工各种配件,有的则在给一件件完成的防护服贴上写有产品规格数据的标签。

  员工正在对缝隙进行粘贴

  令人惊奇的是,这么多的人、衣物在一起,空气中和地面上却看不到一点灰尘。

  “我们的生产车间的洁净程度和医院的无尘手术室差不多”,余建桥说。

  检验员对每一件成品再次检验

  根据国家相关标准,衡量洁净度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在每一立方米的空气中直径等于或者大于0.5um的灰尘粒的数量”,0.5um大小的灰尘粒数量越少,代表着净化级别越高。现在无尘车间每一立方米的空气里面,0.5um直径灰尘粒整体数量低于10万个,“普通人在室外呼吸的一口新鲜空气中含有的0.5um直径灰尘粒就有近百万个”,余建桥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

  而能达到这么高的洁净程度,除了进入车间前的严格除尘、消毒措施外,生产车间内的空调也是特制的,不仅可以除尘杀菌,而且一直保持正压,阻止外面的灰尘颗粒“溜进来”,目的就是“用最好的环境生产最好的产品。”

  5000多针眼全部被密封

  检验员确保产品万无一失

  制作防护服的原材料是无纺布,公司本身自己在生产。加工好的无纺布被送到这个车间,工人们就像裁缝一样,用这些特殊的材料制作出一件件防护服。

  余建桥告诉长江网记者,防护服的制作工艺并不简单,从生产无纺布开始,到成品防护服完成,中间至少有10多道工序,每个环节都不能出纰漏。公司采取的是流水线生产,都是熟手,确保每道工序耗时最少。

  包装检查

  生产现场一道特殊工艺引起了长江网记者的注意,工人将已经加工完成的防护服摊开,对衣袖、腰身等所有经过缝合的部分进行再加工,将蓝色的贴条“压”到缝合处。

  这道工序叫“压条”,工人用热合机将特制的压条材料“焊接”到缝合处。记者用手试了一下,果然压条材料已经跟衣物材料融合在一起,浑然天成。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病菌从针孔渗透进来”,余建桥说。因为每件防护服都是由合格的无纺布裁剪成裁片拼接,然后根据生产技术、工艺要求缝合在一起的,针孔总数至少在5000个以上,如果不处理这些针孔极有可能成为病菌侵入的通道,危及穿戴人员的安全。

  据悉,该公司的防护服此前都是出口到欧美,他们生产的防护服曾用于抗击“非典”和埃博拉病毒。

  工人每2小时量一次体温

  员工对每一件产品一丝不苟

  采访中,长江网记者了解到,员工每隔2小时就会测量一次体温,不仅是保证员工健康,更是确保产品质量。  

  “我们春节只放了一天假就回来上班了”,蔻大琼说。1月21日放假,第二天就接到通知返厂开工,一直到现在都在加班加点。

  据悉,因为任务重,工人们每天基本要从清晨7点工作到晚上11点,余建桥等管理人员每天睡眠时间只有近5个小时,大家都在想办法提高产能。

  据介绍,为了做好生产的员工的防疫保障,员工每次上岗前都会进行检测,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及时控制好相关风险因素。工人生产时要穿戴好工作服、口罩等防护用品,确保最佳工作状态,以工人的安全确保生产的产品高品质。

  据悉,目前该公司已有400多员工投入生产,产能在逐日提高。

  化简为繁,每件成品必检

  检验员对产品进行最后质量的筛查

  “非常时期,我们大幅增加了对产品质量的监控,确保每一件出厂的防护服都没有瑕疵”,余建桥说。

  蔻大琼就是负责车间质检的工作人员,在她看来,现在对质量要求标准远高于平时。

  针对医用防护服(医疗防护服)的质量研究,目前比较靠前的为美国,有较为完善的一套测试认证标准,生产厂家均需要权威机构的认证,并定期对厂家评估、审核,不定期进行抽检,协卓公司也取得了美国等欧盟国家的资质认可。我国在“非典”后,也完善了GB19082-2009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作为一直向欧美出口的产品,该公司的医用防护服质量标准是很高的。

  因此,在此前的生产中,公司只是对成品进行相应随机抽检,每个车间只需要1—2名质检人员即可胜任。

  接到任务后,公司提出了“保质增量”的目标,将质量放在首位,为此强化了质量抽检,每道环节都会增加抽检的频次,没有问题才允许进入下一个环节;每件成品都会一一检查,确保“零瑕疵”。

  为了保证有足够的质检人员,公司抽调了近50人专门从事质检,每个车间的质检人员数量近10人。

  据悉,为了尽早给前线提供防护服和各种物资,公司全员动员返厂,边集结边生产,逐日提高产能。 (本文图片:记者金振强 摄)

  【编辑:余淮 符樱】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