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银川8岁小朋友给武汉小朋友的一封信, “我把爸爸借给你们,打败病魔再回家”

新闻中心 > 武汉

2020-02-17 00:47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长江网2月16日讯(记者汪文汉)2月13日,8岁的银川市兴庆区第二十二小学二年级学生马逸韬给驰援武汉的爸爸和武汉的小朋友写了一封信。

  这封信是一个儿子对爸爸的眷恋,更充满了对打赢疫情阻击战的必胜信心。信的全文刊登在《宁夏日报》头版,如下:

  亲爱的武汉小朋友:

  我叫马逸韬,是银川市兴庆区第二十二小学二年级学生。

  我爸爸叫马刚,是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大夫。最近,他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宁夏)驰援湖北的队员。

  一转眼,爸爸去武汉已经是第九天了。我知道,爸爸去武汉是为了让疫情早点过去!我很想念他,也很担心他。

  这些日子里,最开心的时候,就是可以和爸爸视频,当看到手机那一端的爸爸安然无恙,咧着嘴冲着我和妹妹笑,就觉得好幸福。

  爸爸很担心我的学习,爸爸不在家的时候,我一定听爷爷奶奶的话,好好做作业,好好照顾妹妹!但是我希望我爸爸,这次你也要听我的话,照顾好自己,早点回来。

  武汉的小朋友们,我爸爸是医生。现在,我把我的爸爸借给你们,让他帮你们打败病毒,然后你们再把他还给我。


  马刚与患者交流

    马刚是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宁夏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这次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参加援助。

  2月16日晚上八点半,马刚刚刚出舱,看到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的留言,打来了电话。

  马刚介绍,他现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B舱,每天工作9个小时,现在进驻10天了,各项工作走上正常轨道。就在2月15日,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有17人出院,有3个就是他负责的患者,临出院,患者还和他合影,互留电话,“武汉人很热情,还邀请我以后有时间去家里做客。”

  马刚介绍,儿子读小学三年级,妻子是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呼吸科的护士,这段时间也投入所在医院的战斗。目前爷爷奶奶在家带孩子。“前一段时间爷爷告状,说他做作业老是走神,当看到写的这封信,我的气也消失了”。

  宁夏救援队 

   宁夏救援队挑大梁

  2月4日晚9点,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宁夏)38名队员100名专业护理医疗队成员,在银川河东机场集结登机驰援湖北,救援队配备的“方舱”物资也于同日出发奔赴武汉。

  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宁夏)由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承建,于2019年12完成国家卫健委验收。这是宁夏队验收后首次出征。

  2月8日,宁夏救援队与其他7支救援队正式进驻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正式收治患者,负责A舱、B舱的管理和救治工作。

  领队队长是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副院长黄河,受命担任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指挥组副组长,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务处副处长、急诊科副主任陈中伟副队长担任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医务部部长。陈中伟2月16日接受长江网记者采访时表示,38名队员涵盖医疗、护理、医技等十余个专业科室及后勤保障人员,年龄最大的54岁,最小的28岁。同时出征的还有一支100人的专业护理团队,由从石嘴山市、吴忠市、固原市、中卫市的医疗机构遴选出的专业护理人员组成。

  这次宁夏救援队配备物资保障车3辆、特种车辆7辆(通信指挥车、多功能急救车、医技保障车、宿营保障车、发电储油车、净水储水车、队员运输车)携带防护用品及医疗救援物资、器材200余箱,可以说是把一个小型“方舱医院”搬了过来,该小型医院日可诊疗100人次—200人次。

  2月9日凌晨2点,宁夏队首先进入“方舱医院”A厅,开始收治病人。截至到2月16日,宁夏队所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共收治患者1400多人,目前有17人治愈出院。

  据了解,自1月28日以来,宁夏已经连续派出了三批医疗队,共354名医疗人员支援湖北,另两批是前往襄阳市援助。


  杨世平

    两个小时从死亡线上拽回

  2月9日下午,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副主任医师杨世平把一个心跳骤停的人从死亡中救了回来。

  当时,杨世平和同事正在B舱接诊患者。

  17时左右,走进一位50多岁的男士,嘴唇发绀、呼吸急促、走路费劲,整个人站立不稳。护士赶紧扶着坐下。

  经过检测,患者体温38.7℃,血氧饱和度低于80%。病人严重缺氧,属于重症患者。杨世平立刻通知护士长,联系重症患者定点医院收治病人。护士随后带患者到病区休息会,等救援车。

  17时20分,杨世平看见一位护士艰难地背着那个患者朝着抢救区跑去。

  情况不妙。杨世平将手中的事交给其他同事,冲进了抢救区。

  果然,患者已昏迷过去,初步诊断,属于心跳骤停,处于死亡边缘。

  杨世平立即下达指令:

  “清理口腔分泌物!”

  “连接心电监护仪!”

  “医生,室性逸搏心律每分钟仅20次!”

  “开放气道、人工辅助呼吸!”

  杨世平快速下达抢救医嘱:“建立静脉通道、给药!”

  他亲自为患者做心肺复苏,双手叠在他的胸前,有规律地持续按压。

  旁边两个护士配合使用呼吸气囊,一个护士固定面罩,另一个护士双手有规律持续挤压呼吸气囊。

  杨世平随即实施200焦耳电除颤一次,除颤后继续胸外按压。

  “再次给药。”

  “联系指挥中心,准备救护车随时待命转运患者。”

  10分钟过去,患者仍然是逸搏心律。

  不能放弃,绝对不能放弃!

  5名医护人员咬紧牙,汗流浃背地进行抢救。

  糟糕的是,患者又一次出现室颤。

  杨世平接过护士手中的除颤器,再次进行200焦耳电除颤一次。

  “医生,心率转为窦性心律!”

  患者瞳孔逐渐回缩,慢慢恢复自主呼吸,可触及桡动脉博动……

  再次听到患者心跳声,比任何旋律都悦耳,比任何赞美都动听。

  “成功了!”杨世平暗自在心中呐喊。

  又过了10分钟,心率每分钟120多次,血氧饱和度超过80%,患者的病情好转,生命体征也比较平稳,可以安全转运。

  几位医护人员提着的心稍稍放下,舒一口气,相视一笑。

  整个心肺复苏、摁压工作持续一个多小时,最终帮助这个患者恢复了他的心跳,重症车辆随后将病人转到了其他医院进行救治。

  杨世平在2月16日下午接受长江网记者采访时说,他有19年的临床一线工作,但这一次是一生中最难忘的一次,当时一个念想就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事后想想,不仅紧张,也有些后怕”。

  【编辑:陈学忠 范雅琴】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