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兵强将一线“压阵”,千余白衣“川军”千里驰援武汉战“疫”四大战场
长江网2月20日讯 疫情就是命令。从1月25日起,半个月时间内,8支四川省援鄂医疗队和2支紧急医学救援队公卫组陆续抵达湖北,其中8支医疗队均在第一时间投入武汉市的疫情阻击战。截至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2月20日发稿,27天来,1200余名白衣“川军”奋战在四大战“疫”战场,累计收治患者1891名,其中重症患者有401人。四川医疗队医护人员克服种种困难,多项创举提高治疗效果。截至目前,已有240名患者治愈出院。其中市红十字会医院累计收治患者594人,其中161人治愈出院。
援汉医疗队 医疗队供图
“我们把省内医院重点科室都搬到了武汉”
“我们除夕接到出征令,迅速组建了队伍,第二天就赶到了武汉。”刘成是四川省援鄂医疗队领队,同时也是四川省首批援鄂医疗队队长,他和另外137位医护人员也是国内最早抵汉的外省援汉医疗队之一。
首批138人人数看似不多,但都是精兵强将。四川省临时受命,按照上级要求和前线的需求,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等9家省内乃至国内呼吸与危重症学科、感染科、急诊科等领域的精英抽调而出,支援武汉。队员中,有不少都参加过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等医疗救援大事件,救治经验丰富。
随后赶到的其他7支医疗队,抽调的也都是四川省各大医院的“王牌”部队,很多医院相关科室的科主任和护士长都亲自带队来汉。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康焰、四川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中心副主任黄晓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金卡病房副主任、呼吸科专家罗凤鸣等国内知名专家都亲自带队驰援武汉。
目前8支医疗队分布在4大战场。第一批和第二批一直坚守在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接手了全院13个病区、404张重症病床;第三批和第五批增援武大人民医院东区,接手2个病区、80张床位;第四批和第六批在汉阳方舱医院,负责照看960张床位;第七批和第八批则支援协和医院,负责2个病区、128张床位。
据悉,为了支援武汉,华西等重点医院的重症医学科科室骨干大多被抽调而来,医院正在对其他科室的医生进行紧急培训,维持医院相关科室的正常运转,“我们基本是把相关科室都搬到了武汉”。
“大胆关门三天,打赢首场遭遇战”
援汉医疗队 医疗队供图
“非常时期,红十字会医院关门三天,对战事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这是四川省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长黎旭的感受。
按照安排,第一批和第二批288人被安排进驻位于疫情严重地区的市红十字会医院。在经历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后,医护人员已身心俱疲,严重透支。更让人头疼的是,医院各类人群混杂,没有清晰的隔离分区,院内感染防控形势尤其严峻。这就是摆在四川医疗队队员面前的现状。
医疗队大胆提出将门诊关门三天,得到院方和区政府的支持。利用这宝贵的3天时间,川、汉医护人员将医院的患者进行了甄别分类,并进行了相应处置;同时改造了病区,让医院收治工作走上了正轨,仅用7天时间,医院就被改造成了流程基本规范的传染病专科医院。
四川医疗队也打赢了来汉后的首场遭遇战,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不仅带来了医术,还自带医疗资源”
针对医疗设备和物资不足,四川医疗队和武汉本地医生一起努力,非常时期采用了不少特殊举措,尽全力与死神抢夺病人,医疗队专家不仅身先士卒,也用自身的人脉帮助医院逐渐完善。
因为没有负压病房,对重症患者进行有创通气时会产生大量飞沫,手术人员非常危险。为了给及时抢救患者,黄晓波亲自上阵施术,成功完成了四川医疗队首例有创通气手术,给了医护人员极大的信心,“面对病人,我没有时间犹豫”,黄晓波说。
考虑到市红十字会医院人员疲惫,医疗队主动提出建立战时状态实行联合救治工作模式,全院13个病区的科主任和护士长都由四川医疗队专家担任,在最短时间内稳定了军心,恢复了医护人员的战斗力。
为了解决中心氧压过低、氧量不足的难题, 在四川医疗队专家组的建议下,武汉红十字会医院采取紧急措施,增加了两台大型供氧罐,这也是除了“两山”医院外,第一家增装大型供氧罐的定点医院。该举措让医院的供氧量得到全面提升,有力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也极大提升了医护人员的士气和信心。
为了逐步解决医院设备不足的问题,黄晓波利用自己的关系四处“化缘”,为医院募集了人工肺、除颤机等设备,并利用远程视频指导使用。他还利用自己的资源,联系上海一家公司,募得价值50万元的重症数据管理系统,目前正在发往武汉的路上。“等到这套系统投入使用,将可以实现重症病人的实时远程管理,减少医护人员感染的危险”,黄晓波说,他希望这套系统将会在医院今后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此外,他还和医院合作共同申报了两个课题,正在准备将治愈者血浆引入治疗手段,通过这些合作,提升医院收治能力,救治更多患者。(记者史强 通讯员彭宇 向建衡 )
【编辑:胡慧 戴容】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