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非常时期怎样告诉孩子“何为死亡”? 家长要理解和陪伴孩子度过哀伤期

新闻中心 > 武汉

2020-02-21 15:37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长江网2月21日(记者毛茵 通讯员陈识)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当下,失去亲人的家庭所承受的巨大悲痛可想而知。对于孩子来说,当家里有亲人过世时不免会有所疑问,家长需要对此进行回应和处理,帮助孩子们处理对亲人丧失的哀伤,避免对孩子身心造成伤害。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王晶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吴汉荣二位心理专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给家长一些建议。

  不同年龄段儿童对死亡的理解与解释不同

  亲人的过世对于儿童来说是件不同寻常的事情,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会有不同的反应:有些孩子会觉得好奇,有些孩子会感到困惑,还有些孩子会感到悲伤,或害怕、担心……

  3岁以内的宝宝还无法区分“死亡”和“分离”,对亲密照顾者的离去,他们会产生强烈的“分离焦虑”,需要身体的抚触、拥抱安抚他们的身心。

  对3岁至5岁的幼儿来说,他们理解的“死亡”就像“睡觉”一样。他们认为死去的人就是躺下睡着了,但死者还会醒过来,就像玩打仗游戏里的角色,一会儿被打“死”,一会儿又“活”过来。

  5岁至9岁的小学生已经对死亡有了基本的认识,他们明白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结束。他们会询问有关死亡的问题,比如“人为什么会死?死后去了哪里?”面对亲人的过世,他们会感到难过、恐惧和不安。

  在9岁至12岁阶段,孩子们能把死亡看成生命固有的现象。10岁左右的孩子才能理解“人死了就不能复活”的道理,他们知道死亡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包括自己有一天也会死亡。这时的孩子会主动避免死亡的危险,例如,会在生病时配合父母的安排吃药、打针,也会听从父母关于安全、卫生的建议,尽量避免可能出现的危险。

  总的来说,当家里有亲人去世时,家长在调节好自己情绪的同时,需要对孩子进行相关的解释和支持。

  家长采取不回避、不敷衍的态度是前提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死亡”是很忌讳的话题,很多人都不愿主动去谈论,回避甚至进行美化。

  面对亲人的过世,孩子会有自己的体验,他们会出现身体或心理上的反应,如会感到疑惑、恐惧或不安,甚至会做噩梦。如果家长回避或禁止谈论,孩子会觉得这个话题是不被允许的,他们也会压抑自己的体验,不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果家长敷衍模糊地回答,并不能解答孩子内心的疑惑,只会增加他们的对“死亡”的神秘感和恐惧感,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

  适当的做法是,生活中不要刻意避免谈到死亡,更不要压抑孩子哀伤的心理,面对孩子的疑惑时,家长用正确的方式向孩子解释,帮孩子正确认识“死亡”,陪伴和疏导孩子的情绪。

  直接、简单明了地进行解释

  在谈论“死亡”的话题时,家长需要直接、简单地进行回答,尽量避免使用似是而非或模糊不清的说法。

  (一)年龄比较小的幼儿

  3岁至6岁小朋友对死亡的理解有限,为了避免让他们感到恐惧,家长们可以不直接谈论死亡,而采用比喻的方式进行说明。

  比如,家长可以这样告诉孩子:树上的叶子,在春天时开始不断地成长、变大,到了秋天后,会变黄、慢慢落下来,变成泥土,而当下一年春天到来,又会有新的叶子长出来。我们就像叶子或花朵,会慢慢长大,也会离开。

  通过介绍植物的凋零过程,让孩子明白“生长”和 “死亡”都是大自然的规律,所有的生命都是如此,并不是件可怕的事。尽量使用简单、温柔的词语进行表达,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形成一种对“死亡”理智且平和的态度,避免运用恐怖的词句,以造成孩子恐怖的心理阴影。

  (二)学龄期的孩子

  6岁至12岁的小学生对死亡的理解在逐渐深入,也有了更多接触死亡的机会,比如宠物的死亡、熟悉的人逝去等。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家长需要诚实地告诉孩子,亲人过世了,他们再也不会回来了,而不是用“旅行”或“出差”来搪塞。

  家长可以告诉孩子,“死”和“生”是自然的事情,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人,任何生物,甚至是无生命的星球,如地球和太阳,也都有其寿命,终究会死去。一个人死了,心脏不跳动了,也没有呼吸了,他/她再也回不来了。但他/她的子女延续了其生命,他/她遗留下的思想、作品和事迹仍会被后人铭记不忘。

  (三)青春期的孩子

  12岁以上的孩子的心智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了,他们对世界、人生都有了自己的理解,对死亡也具备了一定的正确认识。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家长需要尊重孩子对生死的不同看法,保持倾听的态度,陪伴孩子面对亲人过世时的悲伤、难过,以成人的方式和他们交谈,传达你的信息,表明你很关心他的感受。

  处理哀伤的情绪不要把孩子隔离在外

  心理专家王晶和吴汉荣认为,要尽量避免有些不正确的解释方式,避免使用睡觉、旅行、童话的模式来说明“死亡”,这些都可能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困惑或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长大后难以面对和接受人生真实而残酷的现实。

  “家长可以适当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悲伤。同时鼓励孩子表达,陪伴哀伤。”王晶这样认为。

  某个亲密的亲人过世,对家长本人是非常悲痛的事情,他们也需要处理哀伤的情绪。这个时候,父母家长们往往会本能地把孩子隔离在外,在孩子面前强颜欢笑,其实,更可以让孩子通过亲人的逝去、父母的悲伤明白,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死亡和哀伤,但是,痛苦也终将会过去。

  当孩子哭泣流泪时,家长可以告诉他,父母能够理解他的悲伤,我们都对亲人的过世感到伤心。当孩子能够在家长爱的支持和陪伴下,自然地表达出自己的哀伤,情绪慢慢地平复下来,他/她同时也会明白,对于亲人的过世,我们都会感到悲伤,会伤心流泪,这是人之常情,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悲痛,也会慢慢接受死亡带给我们的痛苦,这就是生命的一部分。

  理解和陪伴孩子度过哀伤期

  王晶和吴汉荣希望家长教会孩子通过保持对亲人的记忆来缓解悲痛。可以把过世亲人的照片、家庭旅游的照片、特殊节日聚会的照片放在一起,制作成电子相册,不时可以拿出来翻看;看电视时谈起亲人最喜欢的歌曲、电视剧……我们可以谈论那些已去世的亲人的生前的点滴事迹,回忆他们的兴趣爱好,言谈举止,好像他们还活在我们中间,和我们一样地谈笑生活。

  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画画,让孩子想象一下亲人还在时的场景,把逝去的亲人画出来,看到画时就像看到亲人一样;也可以让孩子给逝去的亲人写信,表达自己的难过和思念……

  家长还可以告诉孩子,我们所爱的人去世了,但他们会继续活在很多人的心中。这有助于帮助孩子认识到:当生命结束时,精神没有终止,依然存在。逝去的亲人仍然活在我们的记忆中,他们的精神仍然留存在众人心中。

  亲人的过世是悲伤的事情,家长需要做的是理解和陪伴孩子度过哀伤期,如实地告诉孩子“死亡”是什么,教育孩子正确面对死亡,怀着爱缅怀亲人,从而更加珍惜生命,努力成就自己的人生。

  如您有严重心理危机,请拨打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免费热线: 027-85844666

  【编辑:周茜 张靖】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