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活武汉——写在“大城重启”第14天
14天是新冠肺炎病毒的一般潜伏期,也是这个病症的标准观察期。
从4月8日零时,到4月21日24时,武汉“解封”——大城重启,刚好14天。
她的疫情防控,还在坚持吗?她的经济发展步伐,走得怎么样?她的城市活力、社会秩序,现在是个怎样的情形?
让我们站在14天这个时间窗口,来打量重启两周后的武汉样貌。
拼出绿色低风险家园的武汉
给外界的形象:依旧防控为先
东西湖区常青花园三社区四区出入口,物业人员对出 入人员进行扫码、测温、登记信息等,疫情防控不放松 记者刘斌 摄
21日15时,常青花园。赵雪在微信群里如常发布通告,告诉大伙儿:本社区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新增数都是0。末了不忘提示:不串门、不聚集、不信谣,非必要不出门。
常青花园有居民10万,辖6社区13小区,1月下旬以来建了297个楼栋“战疫群”。赵雪是第5社区的网格员,管理着好几个楼栋群。迄今,群里照例每天发布疫情通告,提示“莫松懈”,居民接龙报体温每日如常。
4月8日以来,常青花园的每个小区仍只留一个出入口,人们进出“身份必问、信息必录、体温必测、口罩必戴”。汽车出入,单向恢复成了双向,“遇到上下班高峰,我们会增派人手,主动上前,引着一辆辆车测温扫码,绝不人造拥堵。”物业经理说。
硚口宗关街变电社区也是一个大社区,光复工人员就有2000多,社区给他们一一编了号码。“出门前报个号,测个温,验个健康码,你们就只管去好好上班。”社区党委书记陈丹妮说。
“疫情不完,我们不撤。”武昌武重社区党员志愿者周良栋告诉记者,尽管有部分志愿者回岗位复工,但社区防控力度依然,许多人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来搭把手。
收到总书记回信那天,东湖新城社区党总支书记陶久娣很激动:“请总书记放心,武汉出城通道虽然‘解封’了,我们社区的防守关口仍在。该复工的坚决复工,该出门的尽管出门,该注意的一定注意!”
这14天里,武汉地铁、公交、火车站人流渐多,要做到防控和快捷两不误,极大考验管理的弹性和力度。针对持有纸质健康证明、没有智能手机的乘客,地铁工作人员会手工记录他们的信息,先放行、后录入;5000多张“操作指南”张贴在公交站台的醒目位置,乘客可提前完成身份认证,不用等车来了挤作一堆扫码;三大火车站入口处立起了红外测温仪,每位旅客在忙忙碌碌中就被量了体温,一点也不误事。
这14天里,武汉各大商圈客流明显增加。“不同购物场景不同应对办法,不变的宗旨是无接触购物。”武汉国际广场现场部高级经理冯霞说,顾客试衣后,会用蒸汽熨烫机高温消毒;试鞋时会提供手套和一次性袜子,对试过的鞋用紫外灯消毒;试过的珠宝会用超声波消毒。
这14天里,武汉加大了流行病学调查的广度和力度。52岁的姚女士带着25岁的女儿,双双在市六医院取了咽拭子,做了核酸检测。她们说:“查一查,心里更有底。”截至19日,全市已对60多万人进行了核酸检测。
4月18日,武汉全境成为“低风险区域”。英雄的武汉人民经历近3个月的奋斗和坚守,拼出了这片绿色家园。19日,武汉市郑重向外界承诺,继续抓紧抓好疫情防控不放松。
市委市政府的态度依然是,抓好常态化防控,思想上不麻痹,工作上不松劲。“一定要把问题想得复杂一些,把困难想得更大一些,把应对措施准备得更有力一些”。
隆隆的机器声,是复工复产的轰鸣
也是生活希望的足音
武汉明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仪器设备生产线上员工在忙碌工作 记者高勇 摄
17日8时,富士康武汉工业园。摊贩们与工人们同步,早早复了工,在园门口忙碌着,为来不及在家过早的人们摊煎饼、拌酱、递水果。
富士康投资大陆32年,拥有近百万员工,遍布30余个科技园区,武汉是其中重要一环。4月8日那天,从光谷佛祖岭地铁站到园门口将近3公里的路途上,赶来复工的人们,拖着行李箱,带着被褥,行色匆匆,成为这座城市让人振奋的风景。
复工复产的同时,富士康武汉工业园8日启动招聘,直到下午5时还有应聘者在门口排队,期盼尽快上岗。工厂负责人说,武汉富士康工厂4月初复工以来,每天都有几百人排队求职。记者看到,招聘现场就像高校新生开学,吸引不少商户到场卖脸盆毛巾等日用品。
4月进入中旬,关山大道上的樱花已经开过,这条光谷最繁忙的大道,正在重现往日的熙熙攘攘。市经济和信息化局透露,截至目前,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开工率接近98%。富士康、华为等14家龙头,1064家相配套的企业,已经首批协同复工。
武汉与全国各地的自由经贸联系,正在全面恢复。
通过云招商,武汉签下2400多亿元69个投资项目,推动100个重大项目同日开工。
“解封”3天后,复星国际董事长郭广昌造访:“我们来了!”“复工复产,出力加力,为武汉我们当仁不让!”联想武汉基地负责人透露,产能已经百分百恢复,订单排到了5月。
当好“店小二”,武汉政府服务企业的行动紧锣密鼓,“拳拳到肉”,付出的是真心实意、真金白银。比如,携手广州,共同为东风日产及其花都生产基地打通堵点,双方的税务局共享87万条涉税数据,企业成本大降。比如,顺丰流向湖北的货物中,近半生活物资和防疫物资免征增值税。再比如,武汉地产集团减免租金涉及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500多家,预计减免租金过亿元。他们下属公司运营的汉阳造文创园,70多家企业复工了近50家,都将享受一定的租金减免,“目前正在积极申报中”。
武汉的高新制造业,受影响最严重的,还是中小企业。截至17日,武汉市出台了31条惠企政策,条条针对企业痛点难点。建立首期200亿元贷款,资金“专供”中小微企业。
武汉与世界的自由经贸联系,也在重新打通——8日,武汉恢复了到悉尼和墨尔本的国际商业货运航班;4天后,恢复了到巴黎的商业货运航班;中欧班列(武汉)实现了常态化开行。
在郭广昌等企业家心目中,疫情过后的武汉,GDP增长步伐不会变慢,“2万亿俱乐部”的目标就在前方。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建成人口超2000万的特大城市,仍是武汉追求的方向,是这座长江中游城市的雄心壮志所在。
路上、水上、天上都是春光
复归在每个人眼里手里口里心里
随着城市的重启,市民开始走出房间,走上街头,过早、踏青、复工……城市的烟火气息越来越 浓。在东湖绿道,市民戴着口罩分散有序游览 记者苗剑 摄
15日16时,东湖绿道。一身运动装扮的罗老师跑出小区,跑过九女墩,用了30多分钟到了李家大湾村口。
罗老师家住东湖景园,每日上完网课后,时间就是自己的,跑步健身是她的爱好,也是她自我奖赏的“一项福利”。这14天来,她眼见着绿道上的人多起来,动静大起来,色彩丰富起来。“我出门时是第一,过了天桥还是第七,跑上湖中道发现自己是七百七十七”。
她的自嘲,刻画出绿道复苏后热烈的活力,“只要不下雨,这里跟往昔已经没有太大不同”。
江城处处,活力与日俱增。
——公共交通从有限开放到全面恢复。4月8日以来,武汉公交逐渐恢复到七八成,三大火车站基本恢复出发业务,2条轮渡航线恢复运营,1.5万辆出租车巡游三镇,“招手即停”景象重现三镇街头。到大城重启第14天,武汉宣布:全面恢复公共交通。其中轨道交通全线运行,网约出租车、省际长途客运全面恢复。
这14天里,地铁最长等候间隔,从半小时缩短到10分钟,高峰时段更缩短至往常的5分钟。越来越多的人坐上了公交车,坐上了地铁,坐上了轮渡,重新对各种嗡嗡声、轰轰声、滴滴声变得熟悉和亲近。这14天里,武汉公共交通客流总量超过1300万人次,日均超过100万人次。
常青路高架与常青立交之间路段,早高峰时段双向车流排起长龙 记者杨涛 摄
——大街上的车流触目可及地密集起来。截至4月13日,市内在途车辆总量达200多万辆,已恢复至疫情前的80%。武汉大道、中北路中南路、解放大道和青年路,这些主干道车流如织,网友感叹“原来烟火气就是车水马龙”“原来堵车也是一种幸福”。
——共享单车又走俏了。行内人士透露,8日那天的骑行量,较前两日高了七成;截至17日,骑行量已恢复到疫情前的近半。骑行“热点”也从之前的医院和社区,重新向商圈、办公区和交通枢纽转移。哈啰单车武昌区运营负责人杨龙说:“今时今日的武汉,已渐渐重回比早高峰更早、比晚高峰更晚的工作节奏。”
——各大商圈正在恢复往日的热闹。商业地标武商广场即便要扫码,即便推行无接触购物,也阻止不了消费者的热忱。上周末王莹女士约了表妹,前往采买化妆品和春装,她们说:有班上、有街逛,武汉就还是那个武汉。
这14天,武汉的路上、水上、天上都是春光,浸透了活力,“城里乡下,人们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鲜活起来了”。复苏中的武汉不只有东湖和繁花,还有市井的喧嚣、街市的绚烂——当街头出现穿着休闲装买菜的大叔,拖着小车走进社区超市;当街边生火炒菜的小贩,打开了两个多月没开的店门;当小区广场无人处,大妈翩翩起舞……
看到他们我们就知道,那个活力四溢的武汉,正在回来!
武汉人神情的转变
是社会安定的结果,安定来自各方合力
复苏中的武汉处处都是春光,图为市民测体温、扫码后在汉口江滩游玩,享受春天的活力 记者喻志勇 摄
19日18时,地铁中山公园站。站内引导排队的小姐姐反映,她留意到乘客一天天在增多,人们的神色越来越放松。她清楚记得,地铁刚恢复的那几天,人们多少显得紧张,口罩下的脸是紧绷的。
而如今,人们的步态,全身的肢体语言,变得从容。
人们神情的转变,是社会安定的结果;而这份安定,来自社会各方的合力。
连续几天来,民警卢旭东的每日步数都超过2万步。59岁的他在江岸区辅堂社区工作了12年。这14天里,他的工作更多更琐碎了,因为辖区药店、副食店、杂货店陆续开业,各处消防通道是否堵塞,用电用气是否安全,“我都得看看才放心”。有家小饭馆燃气漏气,他发现后帮忙联系商家,换上新管子。卢旭东说:“大家都很配合。”
居民在小区内开展有序活动。在大智 路一社区小游园内,市民戴着口罩健身 记者 喻志勇 摄
这份安定,来自广大公安干警、医务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公务员、社会务工人员……全社会各部门各司其职,整个城市有序恢复、通畅运行。
这份安定,是千万武汉人创造、聚拢、形成。市民王志华创作诗歌《人人都是斗士》,“旁观非我风格,居家也能助仗”。识大体顾大局的武汉人自觉配合疫情防控,如今又“全力以复”,全程展现出强大的纪律性、自治能力、凝聚力……
21日一早,东亭花园居民刘海自驾车出门,过二桥,前往江大路晋合世家上班。他是一名卫浴修理工,这两周里天天走家串户,“中断70多天,你可能以为一切会很难接续,但是很神奇,当你轻轻叩开人们的家门,拿起电钻螺丝刀,那个原有的感觉一下子就回来了”。
(记者胡雪璇 朱建华 陈小敏 林坤 谢冰林 华智超 王谦 孙珺 刘璇 张珺 通讯员吕作武 袁莉 罗瑶 统筹 刘功虎 李皖)
【编辑:毕婷】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