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尊柱:随时“挑刺”杜绝有隐患的操作,提升护理质量|最后坚守的医疗专家

长江网4月25日讯(记者刘晨玮)走出重症病区,脱下防护服后,才发觉被汗水浸湿的短袖手术衣紧贴在后背,这是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李尊柱来到武汉支援后的常态。

北京协和医院ICU男护士长李尊柱(左一)记者金振强 摄
4月15日,北京协和医院国家援鄂医疗队撤离武汉,这也是最后一支撤离武汉的国家医疗队。与此同时,一支20人的专家团队继续留守,指导一线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救治工作,李尊柱则是专家团队里四位护理专家之一。
每张病床后站着一支医护队伍,为患者逐人定制“救治方案”
2月7日,李尊柱护士长作为北京协和医院第二批援鄂国家医疗队的一员来到武汉。
在第二批医疗队抵达的3天前,2月4日,由北京协和医院第一批医疗队牵头筹建的重症监护病房已启用。竭尽全力救治危重症患者,成为当时最迫切的任务。
患者病情极其危重,病区的32张床位上,多数患者浑身插满不同的管路。医疗队将北京协和医院的ICU病房小组制管理模式搬到武汉,每位患者由一组医护团队负责,以一人一案的治疗及护理方案来确保救治效果。
在护理上,重症监护病房的护士担任护理组长,与其他科室护士混合编队。每晚九点,驻地会进行统一培训,目的是“让每位护士都能独当一面,提升整体战斗力。”
俯卧位通气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肺通气,从而改善血氧饱和度,但面对着全身插满各种管路的患者,这一任务通常需要五六位医护人员默契配合,并需要提前设计好翻身的流程及每个人的站位,“谁负责总指挥,谁负责保护管路,谁负责翻转下半身,谁负责观察生命体征……”
身为护理督导,李尊柱的岗位职责是监督、指导,但每次,他会与责任护士共同完成输液、俯卧位通气甚至换床单等最基础的护理操作,初衷很朴素,“只有自己去做了,才知道难点在哪里,才会考虑到如何做得更好。”
习惯性“找茬”,他为转运患者备好“百宝箱”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面对着病情可能随时急转直下的重症患者,竭尽全力做好护理且保护好医护人员,是一道难题。
细微到如何观察呼吸波形的变化、每种管路的选择、穿脱防护服的精细动作……作为护理督导的李尊柱必须随时“挑刺”,第一时间纠正任何可能发生院内感染,带来安全隐患的操作,还要负责把成熟的“协和经验”搬进病区,提升护理质量。
在初期,动脉抽血操作往往要耗费10至20分钟。在他和团队的努力下,开展超声引导下进行动脉穿刺,穿刺成功率提升到90%以上,在此基础上留置动脉导管,抽血时间缩短到2分钟以内。
为了不让手套接触到输液接口的内壁,李尊柱提出建议,用止血钳拧开接口,可以杜绝发生污染的可能。
按照院感规定,新冠肺炎患者要接受CT等相关检查时,需要从住院楼外绕行前往。“往返路上可能出现安全风险,都要提前做好预案”,李尊柱准备了一只手提式转运箱,里面有各种可能用到的药品、输液用品,他还找来可蓄电3小时的注射泵,定期充满电,方便大家“随时取用,提上即走”。
重症护理工作极其细致,但把每个细节做到位,并不容易。在李尊柱的推动下,肺部物理治疗策略、经口气管插管患者的口腔护理、病区环境的清洁等,都在重症病区得到了落实,“这里的护理质量和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没有太大区别,可以让患者得到最好的临床护理。”

李尊柱在病房。图片由本人提供
不止于“力量担当”,更是病房“质量担当”
2010年,李尊柱成为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男护士长。疫情发生后,该院ICU的8位男护士都来到武汉支援,其中包括和李尊柱一起留守武汉的80后主管护师刘金榜。
ICU护士的全能,不仅在于熟悉ECMO、呼吸机、血滤机等仪器的使用与紧急情况的处理,“技术流”之外更要掌握ICU专科知识,才能与医生做好配合。
“重症医学带来的巨大挑战,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进入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工作已有近20个年头,在李尊柱看来,护士想拥有话语权,要通过专业的职业内涵表现出来,除了配合医生做好治疗,更要注重把护理和医疗的理念结合在一起。
在新冠肺炎重症病房里,体力更胜一筹的男护士不止于“力量担当”,更是“质量担当”,他们有和女护士同款的温柔和细腻。
“现在要打个针,可能会有点疼,但是您别怕……”在为重症患者进行操作时,即便对方处于昏迷状态,没法给出回应,男护士们也坚持在每一步操作时和患者进行互动,大家相信,持续唤醒能传递温暖和希望,可以帮助患者尽早苏醒康复。
李尊柱曾援藏一年,体验过缺氧环境下工作的艰难,而在武汉,他面临的挑战更多是来源于疾病的未知与残酷。
初期危重患者的陡然离世曾带来挫败感,但治愈患者数量的持续增长也给大家带来了动力。一次上班途中,过路的普通市民注意到李尊柱和同事们乘坐的班车后,朝着班车方向远远地鞠躬致意,深深动容之外,他感觉
肩上的担子又沉了几分,“我没有想过自己是不是英雄,但首先,要无愧于心。”

【编辑:张靖】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