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熟悉的味道,“网红”玫瑰街回来了
长江网6月4日讯 晚上6点,太阳还未完全下山,汉阳区江汉二桥街玫瑰街就开始躁动起来,沿街餐厅纷纷亮出招牌,一张张桌子摆放到店外,各种食材备齐,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饕餮大军。

玫瑰街的烟火气回来了。记者詹松 摄。
一口口大铁锅里,红彤彤的虾子在上下翻飞,引人食指大动;一只只小煎锅中,饺子变得浑身金黄,散发着焦香……夜间走进玫瑰街,你就来到了一个美食与人和谐统一的奇妙世界。6月2日、6月4日夜,长江网记者两次来到玫瑰街,亲眼见证了“网红”街烟火气的归来,记者不仅被市民们的热情所震撼,更被沉淀在街巷里的武汉精神所感动。
公司老总跨江组团设下“迎新宴”
晚8点,四妹餐厅二楼包厢已经坐得满满当当,其中一个包厢中,33岁的王灿正在设宴欢迎从北京远道而来的新员工,追吃了多年的大虾自然是款待新伙伴的首选。
油焖大虾、蒜蓉小龙虾、原味蒸虾,最大分量各自先上了一盘,抓起一只分量十足的大虾,闻一闻味道,剥出雪白的虾肉,蘸点秘料,放入嘴里咀嚼,配上一口啤酒,全身所有毛孔仿佛在瞬间都张开,酣畅淋漓,每个人面前很快就堆满了一批虾壳。
王灿是一家健身培训公司老总,公司创业时在汉阳人信汇。一次偶然机会,他在朋友介绍下吃了一次四妹家的虾,沦为忠实粉丝,闲暇之余,他经常带创业员工一起来吃虾,小龙虾成为维系公司情谊的纽带。

玫瑰街餐馆消夜的顾客。记者詹松 摄。
几年后,因为业务拓展需要,公司搬到了武昌,但王灿还经常带着员工们夜里跨江回来吃虾,但凡有新员工加盟,只要季节适合,“迎新宴”就一定是“全虾宴”。“这次接待北京的新同事,本想换个口味,却遭到小伙伴的反对,大家觉得吃虾是了解武汉最直观的途径之一。”王灿说。
“安全的武汉,熟悉的味道又回来了”,22岁的公司主管唐青云感叹,吃着爽口的大虾,看着窗外熟悉的烟火气,“以前的快乐也一起回来了。”
老食客“怒刷”心心念念的“深夜食堂”
一盘凉拌毛豆、一份爆炒虾球、一碟蒸鸡蛋,再加上一份心心念念的七七饺子馆的煎饺,57岁的何梦华和丈夫多年来就喜欢来玫瑰街美多多酒店消夜,这是夫妻俩的固定“深夜菜单”,“饺子我们只吃韭菜馅的,香”。

武汉人熟悉的消夜场景。记者詹松 摄。
何梦华和丈夫就住在附近,这几个月没有吃到熟悉的消夜,“感到浑身不自在”。
集中核酸检测开始后,何梦华感到所有人的信心都回来了,她忍不住独自去酒店吃了一次夜宵,“吃到熟悉的味道时,幸福的眼泪都快流出来了”。
有了开头,后面的故事就顺理成章。集中核酸检测结果好消息不断传来,“武汉是安全的,也是干净的,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犹豫?”武汉集中核酸检测结果公布当天,她就拖着老公再刷七七饺子馆,虽然这次只有门口路边可坐,但她同样开心。品尝着钟爱的美食,看着熟悉的街道重新恢复烟火气,听着此起彼伏的叫卖声,闻着空气里浓郁的香味,和心爱的人一起静静聆听闲聊,“只有真正经历过生死的人,这一刻才懂得什么叫安全”。
守本心、讲人情,武汉人还是这样“讲味口”
玫瑰街上聚集了数百家小门面和餐馆,每年到了吃虾季,老武汉人都知道“四妹餐厅”家的洗虾大军是街头一景。百余米长的一条小巷,数十名工人不停歇刷虾、洗虾,手脚飞快,但有时也赶不上食客的需求,“催得再急,也要保证质量。”店长李红江说。

武汉的夏天怎能少得了大虾。记者詹松 摄。
“今年不能按时复工,好多洗虾工无事可干,求助电话都打到我这里来了。”玫瑰西园社区党组织书记孙琳娣说,她随后联系了在京山的老板“四妹”,最后,餐厅在5月1日复工,“当时生意其实并不好,但我们还是请了15个工人回来复工。”李红江说,随着生意日渐火爆,店里也准备请更多工人复工。
虽然生意火爆,市场活虾进价更便宜,但餐厅从未放松对质量的高要求:虾子必须都是活的清水虾,每一只都会翻看腹部,发黑就不要,“这是开店19年的规矩,不能破”,李红江说,目前餐厅的营业额已经恢复到疫情前的三分之一,并在逐步恢复中。
“疫情后,我们更加注重食品安全,这样顾客才会对我们更有信心。”七七饺子馆负责人沈文霞说。

忙碌的七七饺子馆。记者詹松 摄。
不久前,因为常年供货虾仁的老板发货时错发了一批货,结果工人包饺子时发现,平时一样份量的饺子皮,包完后还多出了近400个虾仁。对比一下后发现,新规格的虾仁比以前用的小一点,最后,这一批次的饺子都做了员工餐,一只也没有端上客人餐桌。“有人笑我们傻,小一点顾客也看不出来,但我们不能对不起自己的良心。”沈文霞说。也正是这种对诚信的执着,七七饺子馆才能在短短几年跻身武汉“网红店”,并在疫情期间得到方方面面的帮助,在复工一个多月后就渡过难关,并谋划扩大经营版图。 (记者史强 通讯员黄旌 孙琳娣)
【编辑:邓腊秀】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