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女孩滞汉80多天后回去,逢人就说:自己在武汉多了两位亲戚
从举目无亲的茫然时刻到众人相助的温情时刻,再到“我想来武汉发展”的希望时刻,20岁的江西女孩章清滞汉的80多天里,经历了她人生难以忘怀的三个时刻。

离汉前,小章和“马姐姐”依依惜别,深情相拥。记者尹勤兵 摄
“你们在武汉还好吧?”
江西女孩给武汉“家人”打来电话
“钱叔叔,马姐姐,我们这边都摘口罩了,你们在武汉还好吧?”
6月6日中午,距离武汉500多公里、江西吉安职业技术学院的操场上,20岁的女孩章清(化名)和武汉“家人”打电话,汇报她最近的学习状况。
“我们马上快毕业了,最近天天要做毕业设计……马姐姐,你腰不好,我们这里有个老中医,我托他开点药……”“钱叔叔以后少抽点烟,身体要紧……”电话两端,欢声笑语,20分钟一下过去了。
小章、“马姐姐”“钱叔叔”原本并不相识,是这场疫情让他们有了交集。

离汉前,小章和“钱叔叔”告别。 记者尹勤兵 摄
“钱叔叔”是洪山区教育局下沉社区的干部钱学锋。“马姐姐”是值守洪山区珞桂路鸿桂苑卡点志愿者马晓玲。挂断电话前,章清还不忘让代问三鸿社区总支书刘芬和志愿者小叶哥哥好。
滞汉80多天蜗居一隅
武汉的“叔叔”“姐姐”送来排骨汤
2月下旬,武汉市开展滞汉外地人员大排查,这时的章清,蜗居在出租屋内几乎“弹尽粮绝”。去年9月她来汉学绘画,因家里条件不好,乖巧懂事的她,平时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挣学费。排查开始的当天,社区工作人员就找到了小章。

疫情期间,社区志愿者上门慰问小章。
“小姑娘太可怜了!”钱学峰买来牛奶、火腿肠和蔬菜等生活物资,并组织捐款2200元给她应急。得知小姑娘很久没吃肉,专门煨了一锅排骨萝卜汤,看着小章美滋滋地喝下去。
每天,志愿者们上门测量体温,隔三差五送食物,这让从小缺少家庭关爱的章清,在异乡感到了家的温暖。逐渐,小章的话多了起来,从家庭到学校生活再到未来的打算,“钱叔叔”和“马姐姐”总是带着微笑倾听,时不时给她一点提醒和建议,小章对他们的称呼也变成了“叔叔”和“姐姐”。

小章和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合影留念。 记者尹勤兵 摄

离汉时,“马姐姐”送给小章一套“黄鹤楼”书签。记者尹勤兵 摄
离汉返校难忘武汉“亲人”
“等我毕业了,我想去武汉工作!”
4月12日,章清离汉返校后,一直和大家保持着联系。38岁的马晓玲是高校英语老师,懂事好学的章清,都喜欢请教这个“知心姐姐”。一次,她的手机摔坏了,怕“马姐姐”担心,赶紧借同学手机打过来报告一下。
现在的章清,脸色红润,和人谈话不失俏皮,和当时蜗居一隅的她判若两人,小姑娘现在逢人就说,“在武汉,我有个叔叔和姐姐,等我毕业了,我想去武汉工作!”
(长江日报出品 记者:尹勤兵 编辑:费吟梅 校对:刘文胜)
【编辑:符樱】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