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病情焦虑妈妈每天找医生“理论”数十次,专家称:治疗交给医生就好
长江网6月16日讯(记者刘璇 通讯员刘望)“孩子生了病家长心焦担忧,我们特别理解,可是每天数十次地去找医生,实在没有这个必要。”16日,武汉市第六医院(江汉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主任李晓军说起最近接诊的一个患儿家长时,言语间满是无奈。“经常会碰到这样执着的家长。”她表示,家长只需要负责照料陪伴好生病患儿即可,治疗上的事请放心交给医生。
6月初,家住万科八号的果果突然发起了高烧。在家吃了4天药后,妈妈发现4岁的儿子眼睛又红又肿,唇周皲裂,扁桃体化脓,脖子上还摸到一个包块。她在网上逐一对照,四处追问周围朋友的孩子是否出现过类似的情况,之后她“诊断”儿子患上的是川崎病,急匆匆地带着孩子赶到武汉市第六医院。
“医生,我伢患上了川崎病,你看怎么治疗?”果果妈妈一进诊室,直接把自己的诊断结果告诉了坐诊的儿科主任李晓军。“先别急,等检查完了再说。”李晓军一边宽慰她,一边询问孩子的情况。检查中她发现,果果的淋巴结呈“串珠”样肿大,并非川崎病的“团状”肿大。拿到血检结果后,李晓军告诉果果妈,孩子患上的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接受了几天的抗病毒治疗,果果的眼睛浮肿充血、口周皲裂、扁桃体化脓、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均有好转,但体温一直降不下来。心急如焚的果果妈妈每天数十次地跑到医生办公室去“理论”,称儿子患的就是川崎病,是医生的治疗方案有误。
每一次李晓军都会耐心跟她解释:医生有医生的临床经验和判断,孩子既然入院了,请她安安心心地照顾好孩子的生活起居,治疗上的事就放心交给医生来处理。“一天跑医生办公室数十次,只会无形增加医护们的心理压力。”
经过对症治疗,果果的体温很快降了下来,6月15日痊愈出院。临走前,果果妈带着儿子来到医生办公室,向全体医护人员表示感谢,并为自己过于执着致歉。她动情地说,那段时间天天疑心孩子患上了川崎病,特别担心,不停地找医生们“理论”只为求个心安,完全没有考虑到医生们的感受,“谢谢你们的包容和理解!”
李晓军告诉记者,宝宝生病后,“上网看帖”“查阅资料”“寻找同类病友”成为家长们惯施的三大技法。殊不知,很多疾病都有着类似的临床表现,家长们的“自诊”往往都是错误的,甚至会贻误最佳治疗时期。
【编辑:姚昊】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