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这家店还是熟悉的味道,只因他们三个又回来了
长江网6月21日讯(记者万凌)“一只烧鹅、半斤蜜汁叉烧、半斤蜜烧排骨、一份烧鹅饭。”21日中午,市民李女士跟着导航来到位于汉口高雄路47号附7的一家广式烧腊专门店,为朋友买了一堆烧腊。“这家店的评分蛮高,再听师傅纯正的粤语,味道应该蛮正宗。”李女士这样对长江网记者说。
周日中午,位于高雄路的这家广东烧腊专门店客流不断。记者万凌 摄
这是一家开在老社区里的街边店,门脸并不起眼。记者看到,约50平方米的店里摆了9张小桌,半个小时内就来了三波食客,少数堂食,大部分客人则打包带走。师傅姚品忙着收银,另外两名姚师傅在操作间麻利地打包。三位来自广东湛江的师傅满口粤语,食客们多半说武汉话,双方交流竟毫无障碍。
“2008年我就来这家店打工了。只要是回头客,我大部分都记得。其中大多是住在附近的居民,觉得味道好就告诉亲朋好友,口口相传,还有人从武昌开车来买烧腊。”姚品师傅告诉记者,他早年在老家专门拜师学习做广式烧腊,曾经在珠三角的酒店当厨师,虽然那边的薪水是现在的两三倍,但做事压力大,生活成本高。
姚品(前)和两名同乡(后)在烧腊店里。记者万凌 摄
后来在同乡的引荐下,姚品来到武汉高雄路的这家烧腊店。虽然工资少些,但老板包员工的房租、水电费,而且放手让他们做事,他感觉“很自由”。这种宽松的工作氛围吸引了另外两名同乡也来投奔他。
姚品说,他曾三次离开武汉返乡创业种西瓜,都以失败告终。每次遇到困境,武汉老板刘先生都愿意再次接纳他。今年1月17日,三兄弟照例回家过年,结果因新冠肺炎疫情无法来汉。姚品在家宅了40多天,两个兄弟也怕再这样下去没有收入,他便给刘先生打电话:希望能回来继续干。没想到刘先生一口答应了:“武汉肯定会好起来的,欢迎你们回来。”
4月21日,三兄弟相约乘火车返汉,烧腊店开门恢复营业,刚开始,每天客人屈指可数。进入5月后,才越来越多,烧腊店一周前正式恢复了堂食。姚品算了算,现在线上线下加起来,一天能做将近100单生意。“重新营业,老板担了很大风险,我们都很感激,会努力做到最好。”
烧腊店的老板刘先生笑言,店里的这三名广东师傅是顾客们“用脚”投票留下来的,很多顾客因为他们做的烧腊好吃才回头的。现在店里的生意已经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我决定重新营业,就是想保住员工,保住这家店,也是为街坊们保留熟悉的味道。”
【编辑:邓腊秀】
这是一家开在老社区里的街边店,门脸并不起眼。记者看到,约50平方米的店里摆了9张小桌,半个小时内就来了三波食客,少数堂食,大部分客人则打包带走。师傅姚品忙着收银,另外两名姚师傅在操作间麻利地打包。三位来自广东湛江的师傅满口粤语,食客们多半说武汉话,双方交流竟毫无障碍。
“2008年我就来这家店打工了。只要是回头客,我大部分都记得。其中大多是住在附近的居民,觉得味道好就告诉亲朋好友,口口相传,还有人从武昌开车来买烧腊。”姚品师傅告诉记者,他早年在老家专门拜师学习做广式烧腊,曾经在珠三角的酒店当厨师,虽然那边的薪水是现在的两三倍,但做事压力大,生活成本高。
后来在同乡的引荐下,姚品来到武汉高雄路的这家烧腊店。虽然工资少些,但老板包员工的房租、水电费,而且放手让他们做事,他感觉“很自由”。这种宽松的工作氛围吸引了另外两名同乡也来投奔他。
姚品说,他曾三次离开武汉返乡创业种西瓜,都以失败告终。每次遇到困境,武汉老板刘先生都愿意再次接纳他。今年1月17日,三兄弟照例回家过年,结果因新冠肺炎疫情无法来汉。姚品在家宅了40多天,两个兄弟也怕再这样下去没有收入,他便给刘先生打电话:希望能回来继续干。没想到刘先生一口答应了:“武汉肯定会好起来的,欢迎你们回来。”
4月21日,三兄弟相约乘火车返汉,烧腊店开门恢复营业,刚开始,每天客人屈指可数。进入5月后,才越来越多,烧腊店一周前正式恢复了堂食。姚品算了算,现在线上线下加起来,一天能做将近100单生意。“重新营业,老板担了很大风险,我们都很感激,会努力做到最好。”
烧腊店的老板刘先生笑言,店里的这三名广东师傅是顾客们“用脚”投票留下来的,很多顾客因为他们做的烧腊好吃才回头的。现在店里的生意已经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我决定重新营业,就是想保住员工,保住这家店,也是为街坊们保留熟悉的味道。”
【编辑:邓腊秀】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