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阔别近半载 “戏码头”再开锣,明天,我们剧场见!

新闻中心 > 武汉

2020-06-25 05:50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长江网讯(记者万旭明)正是江城好风景,端午时节又逢君。自疫情期间剧场暂时关闭以来,走过了冬,走过了春,在端午小长假里,演员与观众终于要在剧场相见了。
  武汉市文艺院团将带来京剧、汉剧、楚剧、歌舞、木偶、杂技、曲艺、交响等丰富多彩的演出。
  6月26日,在湖北省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降为三级的第14天,天一戏院、人民剧院、楚乐戏苑、中南剧场、520剧场、武汉杂技厅、都市茶座7家城市剧场将恢复开放。武汉京剧院、武汉汉剧院、武汉楚剧院、武汉人民艺术剧院、武汉歌舞剧院、武汉杂技团、武汉说唱团等市直文艺院团将恢复现场演出。琴台音乐厅预计将于7月初开放,武汉爱乐乐团与“知音们”现场相遇的日子也近在咫尺了。
  一句久别重逢,道不尽演出从线下走到线上的探索,说不完剧场从线上回归线下的坚守。而武汉的文艺工作者们,其实从未与观众们“久别”。疫情期间,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推出“宅家看戏”系列活动,各市直文艺院团掏出“压箱底”的经典视频,近70期网络推送,用艺术陪武汉人度过这段特殊的时光。武汉重振时,“停演不停艺,复工先复功”,他们迅速回到排练场上,恢复练功、恢复排练、恢复创作,为回到舞台的那一刻蓄积能量。5月9日,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各院团开启“云演出”,演员们学着成为主播、适应网络节奏,并很快在网上收获了一批新“粉丝”。
  终于等到湖北省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降为三级,终于等到“有序开放文体娱乐休闲场所”,他们又化身为“剧场防疫专员”,从观众到来前的场馆消杀、设备消毒等,到观众入场时的扫码、测温、一米线、分流、防护用品等,到观众就座所需的间隔座位、隔离区域等,乃至演职人员自身的保持距离等,一项项细心准备。
  为了剧场再次开启、大幕再次拉开的这一刻,武汉的文艺工作者们一直在准备,已经准备好。
  戏剧表演
  【战疫时刻】
  “战”在一线、以艺抗疫

  疫情期间,武汉各大文艺院团200余人下沉到全市多个社区,为居民们当“守门员”“外卖员”“快递员”“搬运工”,用实际行动参与武汉战疫。他们同时以艺战疫,宅家期间停演不停艺,教学、创作都在线上持续进行,更创作了大量战疫题材作品为武汉加油,部分新剧即将上演。
  从舞台到街头,下沉社区志愿服务
  “切切实实帮到大家,有那么一瞬间,比在舞台上成功演出还高兴。”疫情初始,武汉汉剧院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王荔就和朋友们一起当起了志愿者,为医护人员筹措物资。没多久,她和同事们就近下沉到社区,帮居民们团购、买药、送快递,挨家挨户教老年人操作健康码。几十天下来,没人知道她是舞台上的名角,只知道她是下班会帮邻居带菜回家的热心人。
  从2月13日到4月底,武汉说唱团演员刘智鹏的朋友圈一直屏蔽着父母,因为他下沉到了硚口区军工社区,和多位同事一起为1800户居民“守大门”,并负责一些医护家庭的后勤保障。其实在此之前,他的战疫已经开始了。1月底,刘智鹏和同事李聪一起,四处筹集医用口罩等防护物资,送到武汉优抚医院等多家医院。
  武汉歌舞剧院的宋鹏、肖雪峰等多位党员本已返乡或早已身在外地,却纷纷“逆行”回汉。在隔离期满,确认自身健康后,他们主动请缨,“让之前下沉的同志休息一下,我来替他们”。
  戏剧演出
  以作品致敬,战疫题材剧目即将上演
  “我们身在武汉,亲历着这场战疫,只有创作出更真实感人的作品,才不负这座英雄之城,不负逆行者们。”怀着这样的情怀,武汉各大文艺院团在疫情期间创作了百余部作品,登上学习强国、中国艺术头条、新华网、光明网、文旅中国等平台,用自己的方式见证、记录、致敬战疫时刻。
  一些来源于战疫、致敬战疫的作品,在剧场恢复开放后就将与观众见面。武汉人艺新创剧目《最美逆行者》中,以5个独幕剧全景展现武汉战疫中的小人物。《午休半小时》就是演员们演自己的故事,“力哥”背着40斤消毒箱为全社区消毒,“表哥”为近千人的团购群统计信息,“款哥”担起收团购货款的重任,“货姐”负责寻货、砍价、点货……这是导演林立和演员们在下沉社区时的真实经历,生动的细节被搬上了舞台。这出新剧将于26日晚首次与现场观众见面。
  武汉汉剧院三部战疫题材的现代小戏《小区“疫”事》《特别送餐队》《武汉我爱你》将于27日“云首演”。这三出戏的创作,早在2月初就已经开始了。导演刘丽和主创团队通过网络沟通,从浩如烟海的真实故事中寻找灵感,几经斟酌、修改,才完成了这三出小戏的创作。戏里的小区保安、社区居民、餐馆老板、患者老奶奶都是疫情中平凡的武汉人,却都以简单朴素的想法,以武汉人的热心快肠,做着有大格局的小事情。
  曲艺表演
  停演不停艺,宅家线上教学排戏
  从艺之人有一句话:“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疫情期间不能到排练场、没有演出装备,演员们就创造条件在家练功。武汉杂技团的很多演员返乡过年,在家里没有演出道具,他们就在小板凳、泡沫垫上练习基本功。武汉人艺的木偶剧演员们,更是用油壶、红酒瓶、沙袋等自创道具来练功,保持体能及形体。
  教学传艺的工作也没落下。疫情期间,武汉京剧院院长、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刘子微一直通过网络指导青年演员刘思秀练习“跷功”。要练好这个绝活儿,从“站”到“走”是关键的一步,不想因疫情掉功课,师生二人通过网络视频、语音来上课,还互相录制小视频检查教学成绩。一些青年演员参加了“薪火相传·名师传艺”工程,则通过“上网课”,向京、津、沪等地的名家隔空学习。
  为了帮助青年演员成长,武汉楚剧院从去年底就开始改编《万里茶道》,由青年演员余维刚担当男一号。该剧的创作并没有因为疫情而中断,重新编曲、调整唱腔、动作创作等工作,主创们都在微信群里完成。副院长、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夏青玲一边牵头“云排戏”,一边用心“云指导”余维刚练习新唱段,她希望余维刚能凭该剧申报中国戏剧“梅花奖”。4月底,演员们回到排练场就争分夺秒地排练,新版本很快成型。
  舞蹈演出
  【云上精彩】
  “云演出”线上探索,“大比拼”线下练兵

  疫情期间,把剧场从线下搬到线上,并非易事。为了让演出从线上回归线下,以最好的状态与观众重逢,大家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云演出”以满足观众的文化需求,启动“大比拼”海选优秀青年艺术人才,使文艺工作者们保持艺术状态,为回归舞台做足准备。
  音乐会演出
  “云演出”获1900余万人次关注
  文艺作品里精雕细琢的起承转合,与网络空间里转瞬即逝的热点流量,看起来有着难以协调的矛盾,让“云演出”成了一桩难事。但阔别剧场数月,早已有观众打电话到各大院团“催”演出。
  5月9日,武汉人艺木偶剧《笨笨狼》成为各大院团中第一场“云演出”。看到熟悉的木偶出现在网络中,网友们在直播间里“回忆往昔”:“他们每一出木偶剧我都看过,终于又见面了。”武汉杂技团选择在年轻网友云集的哔哩哔哩网站开启“云演出”,演员江新钊等人提前调研开展过线上线下同步演出的杂技活动,参考春晚直播等,在直播中加入了互动交流,带网友走入后台。涌入的网友们被迅速“圈粉”,不少人不在武汉,却想着“我也要去武汉杂技厅看看”。
  5月28日,武汉爱乐乐团《“云上琴台·遇知音”周末普及音乐会之一》云上开演,60分钟的演出吸引了880余万人次观看。
  截至6月21日,各大文艺院团在抖音、斗鱼、哔哩哔哩等平台上,进行了64场“云演出”,观看量累计突破1916万人次。剧场恢复开放后,部分演出将继续同步直播。
  在“武汉,你好!”云上剧场全媒体直播中,八大文艺院团的名家新秀们,走进了武汉各大城市地标,用艺术为这座英雄之城添上了最浪漫、文艺的色彩。
  木偶表演
  青年演员“大比拼”正在进行时
  6月11日,人民剧院里传出阵阵乐声,戏迷闻声而来,朝门缝里张望。这一天,武汉2020年青年艺术人才专业技能大比拼开始了,这是近年来,武汉文艺院团中最大规模的“练兵”。武汉汉剧院60余位演员率先接受考核,各大文艺院团则接力进行,40岁以下的“新秀们”开始“沙场大练兵”,优秀者将获得“一人一策”三年培养计划。
  为了在“大比拼”中脱颖而出,演员们不仅要迅速恢复技能水平,还会挑战更高的难度。一边排演新剧目,一边参加“云演出”,一边备战“大比拼”,演员们的日程被排得满满当当,但也因此快速回到了全速前进的状态。
  目前,各大院团的“大比拼”仍在进行中,一些比拼活动将在“云演出”中进行直播,接受网友“在线监考”。而通过这次比拼,演员们的提升与收获,还将在未来的创作中继续闪光。
  (摄影:胡九思 刘帅 苗剑 胡冬冬)
  【编辑:张玲】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