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那些年我们经历的7月高考:带着中药、自己上考场,考场里电扇+冰块降温

新闻中心 > 武汉

2020-07-05 22:31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长江网7月5日讯(记者杨幸慈 郭丽霞)时隔18年,高考再次在7月举行。从1977年到2002年都是7月份高考,2003年起改为6月进行。近日,长江网记者采访了几位经历过7月高考的高中教师,他们感叹、追忆、对比同是7月高考,却又完全不同的经历和故事。

  过去考试使用冰块降温。(资料图)

  考场里电扇吹着冰块解暑

  7月高考,大家担心武汉闷热的天气会影响到考生。其实,早在18年前,高考就是在7月。

  “记得那一年是在武钢四中参加高考,与今年一样也是7月,只不过是7号、8号、9号三天。天气确实很热,舅舅给我送来了一台红山花牌台式电扇,考场的老师们为每一个教室送来了冰块,在酷暑中让我们平静了许多。”武钢三中物理老师石践说,那时的考场里没有空调,用电扇降温,有时还会使用冰块。

  对于用冰块降温,武汉三中高三教师张儒玲有着特别的记忆。“来武汉上大学后,给亲戚家弟弟送考时,看到考点附近工作人员正在运巨大的冰块,很惊讶。原来武汉的考点是用电扇吹着冰块降温的,很是羡慕。”

  1997年,石践当上了武钢三中总务处主任,为高考服务了20多年。在她印象里,高考几十年发生着巨大变化:冰块已退出历史舞台,教室里安装了空调,主考会根据规定通知开启,为考生降温;以往高考前,石践要提前给每个教室挂好钟,后来又改为电子计时;如今很少有考生自己骑车去高考了,都是全家人出动送考;考生与公交车“遭遇”的情况也很少发生了,高考当天,相关道路会进行交通管制,对车辆限行……

  2010年石践女儿在钢城四中高考,雨下得很大。“很羡慕今天的孩子,有空调,有帐篷,有全社会的呵护,真的是太幸福了。”石践说。

  骑车赶考差点被公汽撞到

  2010年,石践(左一)送女儿到武钢四中参加高考。 本人供图

  石践亲历了从旁观者、考生、监考人、送考者、高考服务人员的转变。2018年,她撰文《我与高考的四十年》回忆高考往昔。

  1983年7月,石践参加了高考。那个年代的家长是普遍不送考的,她自己从武汉科技大学骑车到武汉市四十九中去考试,差点被公汽撞到。父亲听说后吓了一跳,最后一天坚持骑车带着女儿去考试。坐在父亲自行车后座,从红钢城码头江边回家的情景,石践至今仍然历历在目。

  “我是1993年参加高考的,那一年是考语、数、外、物、化5科的第一届。”时隔多年,武汉三中高三9班数学教师张儒玲对考试的过程记忆深刻。考前两天,学校派车把他们从南平镇送到公安县城。那个时候家长都要干农活,很多学生都是哥哥姐姐送。

  “我哥也送考了,但他住县城的朋友家。我和同学住学校安排的宿舍,每次去考场,都是我自己走过去。”张儒玲回忆,哥哥负责她考试3天里的伙食,当年送考的都是从很远的地方到县城考试的学生,目的是为了安排生活。如今送考的情景就大不同了,不仅全家总动员,家长们还会制作加油横幅,购置“战服”,给孩子送花、拍照拍视频,满满的仪式感。

  随身备着人丹和十滴水

  2020年,张儒玲和儿子一同经历特殊的高三时光。记者彭年 摄

  “虽然没有空调和冰块,但每个考生手上都有人丹、十滴水,而且这个可以带进考场。”张儒玲说,临考前,老师会提醒家长和学生备足人丹和十滴水,以防万一。她对人丹印象颇深,每次出发前,她会从包装盒里抽出一个圆柱形的塑料小瓶子,装进背包里。“听说其他考场有学生因为紧张,有中暑的情况,就用上了。”

  如今的考生使用的是高考专用文具袋,里面装有文具、身份证、准考证、撕去商标的矿泉水、风油精。“防暑的药品一般考点都有准备,学生不用自己带了。”张儒玲说。

  “其实高考真的就是考心态。”张儒玲说,当年考试她被分到考点的最后一间教室,原本30人的考场,只有七八个考生,但她专心答题,不顾其他。考试第一天下大暴雨,她怕淋湿了着凉,带着一件外套。监考老师要求把外套放在前面的凳子上,她笑着说:“请帮我保管着,我走的时候还要拿的。”正因为这样的好心态,她成为全班唯一一个考上大学的女生。在考前动员会上,她给班上学生分享自己高考的故事,并特别鼓励两个同样分到最后一个考场的学生。

  张儒玲告诉学生,无论是炎热还是下雨,各个考点都做了详尽的预案。每一间教室全负荷运行空调,解决噪声问题、用电负荷问题、空调制冷效果问题。

  石践介绍,高考的服务理念在不断提升,饮用水安全、桌椅高度、教室采光、桌面是否光滑平整、空调噪声是否超过规定分贝、教室温度是否适宜……每一个细节都彰显出对考生无微不至的关怀,也反映出全社会对高考的关心程度一年比一年更高了。

  【编辑:丁翾】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