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长江日报9路记者探访1998年9个防洪险段,守堤人:英雄城市有韧性,我们身上有血性

新闻中心 > 武汉

2020-07-12 05:08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长江网讯 2020年上半年武汉战疫期间,各大媒体报道武汉“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时,总要提到“98抗洪”这一历史壮举。

  眼下,武汉人民又面临着堪比1998年的汛情考验。22年过去了,现在的防汛与当年的抗洪相比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11日,长江日报记者兵分9路探访1998年抗洪的9个著名的险段。

  城市有韧性,设施有能力。记者探访发现,武汉守堤人尽职尽责,心里有底气,身上有血性,有决心有信心打赢这场防汛战,确保城市无恙。

  ■ 龙王庙险段:

  水涨得很快,但守堤人心里不慌

  1998年时,龙王庙江段闸口基本采用闸板条加黄土的封堵方式。 记者乔驰 翻拍

  严峻形势下,历史险段龙王庙亲水平台,正承受着江水的不断冲刷。站上龙王庙观景台远眺,两江交汇、清浊交融,江面更显得宽阔。

  江汉区水政监察大队的李萍正在进行一天的巡查。虽曾经历1998年的抗洪,但李萍还是对眼下这场来势凶猛的洪水感到震惊。“涨得太快了,上个星期,下面还能走人。”李萍指着脚下的亲水平台说,“现在景观灯都淹了一半,围栏全部在水里了。”

  1998年,李萍被抽调进工程组,用沙袋等工具处置渗水险情。为了随时做好抢险的准备,他睡在旁边江汉宾馆的会议室里,两个月没有回家。

  1998年大水过后,龙王庙综合整治工程鸣锣开工,万里长江打响了“力锁龙王”的战斗。1999年夏,龙王庙综合整治工程竣工,次年景区建成。

  紧随其后,全市展开规模空前的堤防整险加固工程。

  面对滔滔洪水,李萍表示心中并不慌张:武汉已建设形成三级以上河道堤防808公里,形成了汉口、武昌、汉阳三个独立的防洪保护圈以及新城区14个防洪区(8个防洪保护区和6个防洪区),城市综合防洪体系不断完善。

  如今,厚重的钢闸门底部加有橡胶条,可更好防止渗水。 记者乔驰 摄

  武汉是长江中游重点防洪城市,每年强降雨集中期正值长江、汉江武汉段高水位运行期,外洪加内涝,城市面临巨大压力。

  “战大汛必须行动得早。”市防办相关负责人称,武汉历来把防汛当成天大的事。

  7月6日5时,我市将防汛应急响应级别由Ⅳ级提升至Ⅲ级。6时30分,又将防汛应急响应级别由Ⅲ级提升至Ⅱ级。短短一个半小时,防汛应急响应级别两次升级。这天,“90后”卢斌已经在四官殿码头防汛排渍值守点守了两天。

  7月11日,江水已经淹没龙王庙人行步道。 记者任勇 摄

  汛情就是命令。卢斌每天和同事轮班展开24小时的拉网式排查。

  二级响应、一级战备,很多工作要走在前面:卢斌每天会研究预警预案,查看雨情、水情、汛情分析,巡完堤,他也会和同事交流查险整险的经验技巧。

  “长江水位历来是百姓关注的重点。”卢斌说,长江干堤是确保一城安澜的关键,自己年轻,但也必须站好这班岗。

  汉口江滩,有一座高达37米的防洪纪念碑,每每抬头仰望,就会将人们带回1954年那场声势滔天的斗争中。

  在龙王庙,1998年夏天的故事至今传唱。一块一米多宽的黑板曾立在武汉龙王庙闸口,“生死牌”三个红色大字和“誓与大堤共存亡”的誓词鲜艳夺目。誓词下面,是16个急匆匆写上的名字。

  “历史证明,武汉是座英雄的城市,现在的我们也能证明。”李萍说,虽然眼下防汛形势严峻,但各项人力物力都已到位,巡防人员心里“不慌”。

  入梅后的7轮强降雨,四官殿码头周边并未出现明显渍水。卢斌说,经过大量投入,城市的抗洪能力和排渍能力都显著提高,城市变得更好了。

  “历史让我们警惕,也给我们经验。”市防办相关负责人称,在全市的统一部署下,各级防汛机构履职尽责、共同努力,有决心有信心打赢这场防汛战,确保城市无恙。

  ■ 江岸堤角肉联厂一带:

  堤坝加高加固,防汛能力升级

  1998年7月,江岸堤角老肉联厂发现暗洞溃洞处,军民抢险。记者张宁 摄

  “那年抗洪,江水已经漫过了护湖坡,上涨的水位直逼闸口,达到1米多高。”11日,江岸堤角肉联厂沿江地段,52岁的李国雄站在长江边感慨。1998年,“抗洪英雄”王占成就是在这附近一带发现溃洞,避免了大堤决口,保卫了整座城市。

  李国雄是武汉肉联厂的老职工。武汉肉联厂沿江而建,98年抗洪期间,该单位承担了沿江段1000米左右防汛工作。当时,肉联厂派出三四百人,组建闸口、巡堤、抢险突击队。李国雄是其中之一,负责值守闸口。

  “老防汛”李国雄重回1998年曾经抢险的长江边值守巡查。记者陈俞 摄

  “当时的护湖坡都是泥土,堤坝也没现在这么高。担心出现管涌,最开始大家在坡上砍了几天草。”李国雄回忆,值守时,堤坝上几乎1米就站有一个人,所有人24小时盯着地面不间断巡查,生怕哪里出现渗水。

  20多年来,每一年汛期李国雄都会来堤坝上值守。7月6日,武汉防汛启动二级响应后,丹水池街道发动沿江12家单位,分段负责防汛值守。李国雄再次加入进来,和同事轮班巡堤。

  “现在堤坝加高加固了,土堤上也铺上了水泥。以前用黄土堆成的闸门,现在换成了机械式闸门。”李国雄说,“相比以前,现在的防汛能力几乎提升了百倍。”

  李国雄曾经值守的闸口,如今已引入机械式闸门。记者陈俞 摄

  ■ 武昌江滩月亮湾段:

  改造后的混凝土防洪墙更加坚固

  “你看,这段就是‘98抗洪’之后留下来的老堤防。”7月11日下午,在武昌江滩月亮湾闸口附近,来自徐家棚街诚善里社区的巡堤员余三本、邵义、陈明华和李刚巡堤至此处时,特意向长江日报记者介绍道。

  巡堤员查看“98抗洪”留下的老堤防。记者丁越强 摄

  记者现场看到,这段剩下的老堤防长度不足50米,掩埋在一堆泥土中,紧挨老堤防处,是现在新修的高大坚固的混凝土堤防洪墙。在武昌江滩月亮湾城市阳台施工现场,还新建了800多米的铝合金移动装配式防洪墙,在原有堤防基础上加高2米。

  下午3时,长江水位达到28.38米,每隔一小时,值守点防汛值守责任牌上的水位数据就会及时更新。记者看到,相比于4天前的水位,武昌江滩月亮湾码头的三级平台已完全被江水淹没,江边著名的“镇江牛”雕塑底座已被水淹了三分之二,仅剩下一个“镇”字露出水面。巡堤员们沿着武昌江滩月亮湾段来回巡视,实时监测水位上涨情况,仔细检查堤防、地面是否有渗水,加固堤防外围的隔离设施,禁止非防汛人员进入江滩公园。

  在集装箱改造的值守点,房间内配备了空调、电风扇,还储备了小红旗、救生衣、救生圈、雨衣、雨靴、充电式手提灯、铁锹、镐、卷尺等各类防汛物资,为应对汛情变化提供充足的物资保障。

  巡堤员邵义曾经历过1998年抗洪:“那时候的武昌江滩月亮湾段还是一段土堤,防汛值守点就是用彩条布搭一间临时简易工棚,条件非常艰苦。”他回忆,干堤两边的房屋大多还是一层平房,土堤顶部比房子都高。

  巡堤员检查装配式防洪墙。记者丁越强 摄

  本世纪初,武昌月亮湾段整体实施江滩景观提升工程、防洪设施“二合一”综合改造,原来的土堤改造成为更加牢固的混凝土防洪墙,防洪能力大大提升。“长江干堤月亮湾段是武昌险段,这里守住了,武昌防汛压力就小多了。”巡堤员余三本介绍,近年来,随着江滩防洪设施的升级和不断加固,堤防更加坚固,临江大道也更宽阔了,现在的防洪条件改善了很多,跟上世纪末不可同日而语。

  “防汛当前,作为党员,必须冲锋在前,关键时刻顶得上。我们有信心守好大堤,打赢这场防汛保卫战。”他坚定地说。

  ■ 谌家矶西堤:

  如今堤坝承受水位可达30米

  “当年险情发生时,水漫到和堤面齐平了。眼看着快要破堤,在880米长的险段,上千名村民日夜奋战,用沙袋垒起1.5米高的防护墙,守住了堤坝。”自1998年抗洪抢险后,胡国红每年都会带着队伍,驻扎堤坝。

  胡国红从小在谌家矶长大,现为江岸区谌家矶街道新建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他回忆,1998年汛情发生后,谌家矶乡所有妇女儿童转移到了市内学校,整个谌家矶全面戒严,只出不进。当时,1000多名青壮年组成抢险突击队,守着堤坝保卫家园。

  胡国红在谌家矶北堤值守,他向记者描述1998年水位情况。记者陈俞 摄

  起初,胡国红负责在谌家矶北堤值守。没过多久,临近的谌家矶西堤发生险情,朱家河的水就要快漫过堤坝,根据指挥部命令,他和上百名青壮年村民迅速奔赴西堤抢险。当时没有土,他们就去菜地里挖黄土,装在沙包袋,扛起来就往堤坝跑。大家在堤坝上守了1个多月,抢过好几次险,才算没让洪水漫过堤坝。

  1998年后,谌家矶西堤进行了加宽加高加固,目前堤坝可承受水位达30米。记者来到西堤,现场看到,河水水位离堤面仍有约1米距离。“以前防汛,累了只能睡大棚,条件非常艰苦,现在能通电,条件更好了。堤坝也加高加固,值守这些天,基本上没有发现险情。”胡国红说。

  ■ 汉江水口险段:

  历史险段3次加固,守护堤后百姓家园

  汉江在这里弯折,形成一个锐角,汉北河在此汇入,故名水口,成为汉江历史险段。1998年,洪水几近堤顶,数千人日夜值守,用人海顶住了洪峰。

  水口险段简介。记者蔡欣星 摄

  当年,张翠英还是水口大队的一名出纳,她也加入到驻守水口险段的队伍中。当时的汉江干堤都是泥巴路,没有护坡,水位最高的时候,坐在堤顶上能洗脚。“一起风,就吹着江水涌向大堤,哗啦啦的,心里其实很害怕。”

  22年后,再上水口险段的张翠英波澜不惊。22年间,汉江大堤堤脚加固过三次,坡身做了护坡,路面完成硬化。更让她安心的,还有随时可知晓的水位、雨情等防汛信息,而在22年前,每一天的水情数据,只有第二天一早才能知道。

  水口堤防所所长魏锦介绍,1998年特大洪水后,除了对大堤进行过多次加固,修建隔渗透墙,近年来还架设了8个摄像头,连接到智慧水务系统,为防汛决策提供更精确、便利的信息。

  水口防汛哨卡。记者蔡欣星 摄

  记者在魏锦的手机上看到,打开智慧水务的APP后,可以随时看到水口险段每一处的水位水情、人员巡逻、车辆进出等全部情况。“手里有粮,心中不慌。”魏锦说,尽管汛情复杂,但今时今日的情况已经和1998年相比有了很大变化,科学防汛,做好充足准备,一定会守好水口险段。

  ■ 硚口24.5险段:

  堤岸穿“盔甲”,无人机巡堤

  7月11日下午4时,按照值班安排,硚口区水务和湖泊局河道堤防管理所所长张坚再次走上了24.5险段,进行巡堤查险工作。

  24.5险段是硚口区的四大险段之一,长约700米,地处汉江易家墩河湾凹岸,该堤段因主洪冲刷左岸坡脚,造成堤外无滩地,曾经多次发生崩岸、渗水险情。

  “1998年时,这里经常发生散浸和管涌。”张坚今年49岁,是一名参加过1998年抗洪抢险的“老兵”。1998年抗洪抢险时,张坚27岁,还是负责张公堤河段的一名段长。张坚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当年,因为24.5险段堤外有民垸,堤内有村落和厂房,他和同事被抽调到此进行巡堤值守,每天都要沿岸巡查。

  张坚正在24.5险段巡堤。记者王静文 摄

  长江日报记者跟随张坚走上堤岸,汉江水已经没过了树木的一半。“1998年时,水位至少要比现在高1.5米。”张坚指着水位说。由于长时间的浸泡,堤岸出现了散浸和管涌,张坚和同事一起用沙石布袋及时进行了封堵,并未出现重要险情。

  1998年后,市区多次对该堤段进行了改造。2002年,整个汉江沿岸的四大险段均进行了整险加固。在24.5险段处,堤岸不仅做了隔渗处理,还进行了护坡改造,在原有的土堤基础上,加盖了15厘米的垫层和12厘米的六角块,为堤岸穿上了一层厚厚的“盔甲”。“现在堤岸比以前要牢固很多,人员力量也充足。”张坚告诉长江日报记者,虽然汉江仍处于涨水期,预计水位还会继续上涨,但该险段有12名工作人员彻夜守护,抢险物料也已经准备充足,大家都有信心做好防汛工作。

  张坚说,现在硚口区22个闸口,已经有8个用上了最好的拼装式钢闸门,还有9个用上了横移式的钢闸门,封闸迅速,不易浸水。“无人机也加入了我们的巡堤队伍,高科技的手段也越来越多,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仗。”

  ■ 武湖大堤孙教险段:

  550米反滤坝消除管涌隐患

  武湖大堤孙教险段背水面已修建反滤坝,值守人员正在巡堤。记者刘娜 摄

  7月11日,记者探访黄陂区滠水武湖大堤塘埠口和孙教两处老险段,自1998年之后陆续在河堤迎水面修建了防浪台,背水面修建了压浸台,同时对河堤进行加高培厚,达到了堤防防洪设计标准。记者在大堤上看到了时刻保持紧张状态的张来飞正在巡堤,“接下来几天会有连续强降雨,需时刻严防大堤出现险情”。

  张来飞是区河道堤防工程管理总段技术员,他回忆,1998年塘埠口曾出现3处管涌群,涌水高度达半米高,接到巡查人员报告后,张来飞和防汛突击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沙袋围堰、用土袋砌成墙……经过2小时抢险化险为夷。“大堤一侧是滔滔洪水,另一侧则是密集的村庄和农田。只有24小时巡堤查险、备勤值守,心里才踏实。”张来飞说。

  孙教险段也曾出现过管涌险情,往年采用回填沙袋、碎石的方法度汛。2019年,区水务部门在该险段背水面修建了550米的反滤坝,使管涌隐患得到彻底解决。“下层是粗沙过滤,中间碎石形成反压,上面铺上铁网固定碎石。防汛能力大大提升,今年入汛以来还没出现过管涌、散浸等险情。”下午1时,华严寺村副主任宋志卫和5名村民在孙教险段查看大堤有没有渗水,有没有管涌等险情,“每一段堤都要仔细检查,确保河堤稳固。如果发现问题,立即上报处理”。

  ■ 武金堤杨泗矶段:

  备料全部上堤,随时应对险情

  “我第一次接触杨泗矶段,是上世纪80年代,30多年过去,这一历史险段在加固后,保险系数更高了,1998年和今年都没出现险情。”7月11日,54岁的陈武生一面奔走在15.7公里长的武金堤上,一面向记者解说,黄沙、瓜米石、块石、封口石等沙石备料已全部上堤,随时应对险情。

  备料已全部上堤。通讯员王小宇 摄

  陈武生是“老防汛”,1985年从武汉城建学校防洪专业毕业后,便投身到洪山区防汛工作里。他介绍,杨泗矶是自然因素形成的险段——它恰好处在长江迎流顶冲的位置,迎水面也无江滩缓冲,江堤便直接受到江水的冲刷,历史上曾出现过险情。

  1998年,陈武生受命来到杨泗矶防汛。得益于黄土堤的牢固,杨泗矶并未出现管涌等险情,仅有部分地段出现散浸,防汛工作有惊无险,顺利通过“大考”。此后,武金堤于新世纪之初启动加固工程,包括杨泗矶在内的15.7公里长堤,预制六角块重新修正,迎水面完成坡面固化;背水面也修建了二级压浸台,浸润线得以大大延长。

  巡堤人员巡堤。通讯员王小宇 摄

  今年武金堤防汛吃紧,陈武生再度受召上堤,成为武金堤防汛抗旱分指挥部的技术专家,他再次奔走在江堤上,处理武金堤段的紧急险情。“江南泵站等穿堤建筑、杨泗矶段是我们重点关注的险段,目前没有险情。但只要有空,我们都会仔细查看,督促巡堤人员不能掉以轻心。”陈武生说。

  ■ 长江干堤江夏四邑公堤:

  六棱块护坡片石护岸,有效防止崩岸险情

  11日下午4时,长江江夏段水位涨至29.06米,超过2016年的最高水位0.02米,在长江干堤江夏段致富险段上彩旗猎猎,江夏堤防管理总段综合业务科负责人吕强胜正在堤上搭建防汛帐篷,曾参加1998年抗洪防汛的他告诉记者,如今的大堤和当时不可同日而语。

  1998年,江夏区民兵在长江干堤抢险。 通讯员胡娅 供图

  1998年,26岁的吕强胜在长江干堤江夏四邑公堤谭家窑段工作。“1998年的大堤堤面宽只有6~8米,堤面上是毛渣路,有的地方还有泥巴,大雨过后要用毛渣填补坑洼,保障路面畅行。”吕强胜介绍,2000年后,堤面扩宽至12米左右,险段有40米宽,堤上都是混凝土路面,两旁铺着草皮。

  吕强胜回忆,1997年底正在对大堤迎水面实施帮坡工程,部分堤坡还是泥土坡,为了防止洪水冲击,他们在堤面铺上彩条布,将树枝绑成垛,用铁丝连成排,固定在离堤岸2~3米的位置防浪。“当时大堤迎水面上大部分地方用的是片石护坡存在缝隙,江岸边都是泥土,现在六棱块护坡更加牢固,片石护岸有效防止崩岸险情发生。”吕强胜说。

  “防汛条件也完全不一样,1998年我们都是用手电筒,只有险段和涵闸才能挂上马灯,现在我们在堤上通了防汛专用电,每隔一个电线杆安装了照明灯。”吕强胜说:“前面是洪水,身后是家园,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守住大堤,保卫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江夏经发投集团正在守堤的防汛人员。 记者张奔设 摄

  (记者黄师师 雷衎 陈俞 谭德磊 乔驰 蔡欣星 王静文 张奔设 刘娜 龙京 通讯员李田芳 王伟 王超 聂淑银 冯畅 潘宇翔 詹鸥 罗文 黎瑞 刘龙腾 方红星 胡娅 李涛 王小宇 统筹:赵代君)

  【编辑:丁翾】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