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鸡养虾、种树种稻,还用上自动化工具,“量身定制”让他们的收入翻5倍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长江网7月12日讯 7月6日傍晚,雨水停歇,夕阳铺陈,49岁的江夏区山坡街绿化村村民杨玉红陪69岁的老伴韩至旱到村头的绿道上遛弯。“你看,我们这儿也有和城里一样的绿道,走上一走,呼吸清新空气,一天的劳作疲乏都没了。”
杨玉红和丈夫韩至旱。记者汪甦 摄
江夏区山坡街绿化村坐落在天子山脚下,曾是个贫困村,虽有生态绿色的优势,却没能有效开发。2016年,绿化村成为市政协办公厅与地铁集团精准扶贫的帮扶对象。扶贫队来了后,筹措资金把泥巴路修葺成乡村绿道,还实施因人因户的帮扶计划,让杨玉红家这样的42户贫困户全部脱贫。2019年全村贫困人口人均收入超过15000元,是国家脱贫标准收入的3倍。
“国家精准扶贫给了我们这么好的政策,拉了我一把,今后的日子还要靠自己去拼搏。”今年,杨玉红家养鸡养虾、种树种稻,全年收入预计比去年有增收,这让他们对勤劳致富的生活更有盼头。
养了鸡种了树,量身定制扶贫让贫困户收入翻5倍
宽敞明亮的客厅、40寸的电视机、电冰箱、空调,还有屋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走进杨玉红的家中,满满的幸福生活“既视感”。可曾想,几年前,他们家还是村里的低保贫困户。
“以前家里太穷,一年到头种地加补贴不到4000块钱,花钱要精打细算。”杨玉红因患小儿麻痹症落下肢体残疾,韩至旱是名聋哑人,夫妻二人因残致贫,平日靠种植谷物维持生计,还要抚养儿子,过得捉襟见肘。
生活的改变是从2016年开始。自精准扶贫工作启动以来,政府免费给她家盖了一栋新房,一家人的生活条件稍有改善。住上新房的杨玉红夫妇想着勤劳致富,让生活过得更好。
“有天晚上,我在电视上看到一档农业节目讲养鸡致富,我有些心动。如果养鸡能给家里增加收入,那确实是件好事。”杨玉红激动地打着手语告诉丈夫,韩至旱认真地点了点头,竖起大拇指表示赞同。
但是大规模养鸡,两人都没有经验,从何做起?这时,正好赶上扶贫工作队来帮忙。
韩至旱一手木匠手艺为家庭带来了额外的收益。记者汪甦 摄
市政协办公厅扶贫队和杨玉红家结成了“一对一”结对帮扶关系,扶贫干部多次走访,倾听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打算,通过政策兜底和产业扶持,“量身定制”了脱贫方案,不仅圆了他们养鸡的心愿,还拓展了多个种植、养殖项目。
“以前,我们家只种植水稻,扶贫干部来了后,建议增加种植樟树。”杨玉红告诉记者,为了让村民掌握种植、养殖技巧,扶贫工作队邀请农科院专家普及农业生产常识,他们也成了农业技能培训班的“常驻学员”。“每次一有讲座,老伴就开着农用车载我去听。原来种树都有讲究,春天种树要注意每株的间隙,不能过密;夏天要在树干上刷石灰水,用布包起来防止日灼。这些知识我以前都不知道,太有帮助了。”
现在,杨玉红家养了200只鸡、1300斤虾,种植了数亩谷物和300棵樟树。每天,她清晨4点起床,到稻田里除草、打药、疏通灌溉,再到鸡圈、虾池喂食,从早上忙到天黑,总有忙不完的活。“有了好政策和扶贫干部帮扶,我们不能等靠要。”杨玉红指着门前的田地告诉记者,除了这些种养殖产品的变卖收入,2019年全家人均收入达到了19105元,比脱贫前翻了5倍。
用上自动化农用工具,还开上了小汽车
通过自己的勤劳肯干,韩至旱赚钱买了一辆农用车。记者汪甦 摄
说起这些年生活的变化,一旁的韩至旱迫不及待地向记者展示了他的工具储藏间,这里有上十件农用工具。
他用手比划着这些农具的操作方法,有用来锯树的长柄电动锯、用来轧玉米碴的玉米碾磨机、给农作物施肥撒药的电动打药桶等,各式各样的农具让农活从手动生产逐渐变成了自动化生产,既省力又高效。
他通过手语介绍,自己有一手做木工的好手艺,家里的桌椅板凳、橱柜衣柜都是他打的,村里邻居如果需要木制家具都会请他帮忙制作,一把木椅子可以卖到70元,一手木匠手艺为家庭带来了额外的收益。
驻村扶贫干部跟杨玉红拉着家常,好几次路过门口,看到夫妻俩互相协助埋头做木工活,“你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我们的扶贫工作也更有干劲!”
日子越过越红火,杨玉红家成为绿化村扶贫典型,她感慨地说,自己和村民们的“小康梦”一步步变成了现实。现在,27岁的儿子韩潮从农校毕业后留在城里成为了一名兽医,还买了小汽车。“还是现在的小康生活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现在的好日子。”
(记者汪甦 见习记者付露 通讯员杨文广 孙龙)
【编辑:戴容】
江夏区山坡街绿化村坐落在天子山脚下,曾是个贫困村,虽有生态绿色的优势,却没能有效开发。2016年,绿化村成为市政协办公厅与地铁集团精准扶贫的帮扶对象。扶贫队来了后,筹措资金把泥巴路修葺成乡村绿道,还实施因人因户的帮扶计划,让杨玉红家这样的42户贫困户全部脱贫。2019年全村贫困人口人均收入超过15000元,是国家脱贫标准收入的3倍。
“国家精准扶贫给了我们这么好的政策,拉了我一把,今后的日子还要靠自己去拼搏。”今年,杨玉红家养鸡养虾、种树种稻,全年收入预计比去年有增收,这让他们对勤劳致富的生活更有盼头。
养了鸡种了树,量身定制扶贫让贫困户收入翻5倍
宽敞明亮的客厅、40寸的电视机、电冰箱、空调,还有屋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走进杨玉红的家中,满满的幸福生活“既视感”。可曾想,几年前,他们家还是村里的低保贫困户。
“以前家里太穷,一年到头种地加补贴不到4000块钱,花钱要精打细算。”杨玉红因患小儿麻痹症落下肢体残疾,韩至旱是名聋哑人,夫妻二人因残致贫,平日靠种植谷物维持生计,还要抚养儿子,过得捉襟见肘。
生活的改变是从2016年开始。自精准扶贫工作启动以来,政府免费给她家盖了一栋新房,一家人的生活条件稍有改善。住上新房的杨玉红夫妇想着勤劳致富,让生活过得更好。
“有天晚上,我在电视上看到一档农业节目讲养鸡致富,我有些心动。如果养鸡能给家里增加收入,那确实是件好事。”杨玉红激动地打着手语告诉丈夫,韩至旱认真地点了点头,竖起大拇指表示赞同。
但是大规模养鸡,两人都没有经验,从何做起?这时,正好赶上扶贫工作队来帮忙。
市政协办公厅扶贫队和杨玉红家结成了“一对一”结对帮扶关系,扶贫干部多次走访,倾听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打算,通过政策兜底和产业扶持,“量身定制”了脱贫方案,不仅圆了他们养鸡的心愿,还拓展了多个种植、养殖项目。
“以前,我们家只种植水稻,扶贫干部来了后,建议增加种植樟树。”杨玉红告诉记者,为了让村民掌握种植、养殖技巧,扶贫工作队邀请农科院专家普及农业生产常识,他们也成了农业技能培训班的“常驻学员”。“每次一有讲座,老伴就开着农用车载我去听。原来种树都有讲究,春天种树要注意每株的间隙,不能过密;夏天要在树干上刷石灰水,用布包起来防止日灼。这些知识我以前都不知道,太有帮助了。”
现在,杨玉红家养了200只鸡、1300斤虾,种植了数亩谷物和300棵樟树。每天,她清晨4点起床,到稻田里除草、打药、疏通灌溉,再到鸡圈、虾池喂食,从早上忙到天黑,总有忙不完的活。“有了好政策和扶贫干部帮扶,我们不能等靠要。”杨玉红指着门前的田地告诉记者,除了这些种养殖产品的变卖收入,2019年全家人均收入达到了19105元,比脱贫前翻了5倍。
用上自动化农用工具,还开上了小汽车
说起这些年生活的变化,一旁的韩至旱迫不及待地向记者展示了他的工具储藏间,这里有上十件农用工具。
他用手比划着这些农具的操作方法,有用来锯树的长柄电动锯、用来轧玉米碴的玉米碾磨机、给农作物施肥撒药的电动打药桶等,各式各样的农具让农活从手动生产逐渐变成了自动化生产,既省力又高效。
他通过手语介绍,自己有一手做木工的好手艺,家里的桌椅板凳、橱柜衣柜都是他打的,村里邻居如果需要木制家具都会请他帮忙制作,一把木椅子可以卖到70元,一手木匠手艺为家庭带来了额外的收益。
驻村扶贫干部跟杨玉红拉着家常,好几次路过门口,看到夫妻俩互相协助埋头做木工活,“你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我们的扶贫工作也更有干劲!”
日子越过越红火,杨玉红家成为绿化村扶贫典型,她感慨地说,自己和村民们的“小康梦”一步步变成了现实。现在,27岁的儿子韩潮从农校毕业后留在城里成为了一名兽医,还买了小汽车。“还是现在的小康生活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现在的好日子。”
(记者汪甦 见习记者付露 通讯员杨文广 孙龙)
【编辑:戴容】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