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甸洪北大堤7处“蚁穴”隐患被及时排除
长江网7月13日讯7月13日,在通顺河沿岸洪北大堤上,哨棚林立,红旗飘扬。大堤桐湖段,桐湖办事处瓦家堡大队书记熊汉成,正在大堤背水面仔细巡视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他的身旁是十余万亩良田鱼池。
自汉江而来,汇入长江的通顺河,贯穿蔡甸区西南大部,洪北大堤沿江而建。4天前,蔡甸区启动防汛I级应急响应,全员进入战备状态,24.42公里长的洪北大堤,再次提升戒备,每公里值守人员不少于20人,24小时不间断拉网式巡堤查险,确保大堤安全。“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我们防汛的重点就是要及时发现‘蚁穴’,并将这些隐患迅速排除。”蔡甸区水务和湖泊局总工程师吴国松表示,洪北大堤到目前为止已发现并处置了7处隐患,确保了大堤安全。

洪北大堤巡堤人刘治洪正在检查散浸点。记者汪峥 摄
从1991年第一次上堤至今,29年来熊汉成参加了这段大堤的历次抗洪防汛和大堤值守,熊汉成告诉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目前,瓦家堡大队负责值守的800米堤段,已经有18人在此值守,布设哨棚2座。从7月4日至今,他们负责的堤段没有出现任何险情或隐患。
在熊汉成值守的堤段向西约2公里处,蔡甸经济开发区大东村值守范围内,5个早先发现的散浸点,已用红绳标记位置。记者在现场看到,散浸点均向下挖开约40厘米宽小沟,并铺上了碎石。目前,沟渠已干涸,大堤稳固。自6日下午3时发现该处浸漏后,值守人员刘治洪每次巡查都会来到这里仔细端详数分钟。“已经几天没有水了,可以安心了,但每次都必须来看看。”

值守人员在洪北大堤上巡查堤身。记者汪峥 摄
不间断巡堤,是为了早发现早处理,及时处置隐患,才能确保大堤稳固。7月9日上午,洪北大堤常福值守段,值守人员在巡堤过程中,发现了一处渗漏险情,第一时间上报洪北大堤二指挥部。现场人员指挥长杨国超了解险情后,立即集结30名党员抢险突击队员,用沙袋筑起一个平台,并挖出一条导水沟,用虹吸管将水导出压住管涌,再调动工程机械,破开路面埋入水管,将水引入地势低处,顺利处置渗漏险情。
据了解,近两年,洪北大堤经过除险加固工程后,防汛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堤顶扩宽至7米,堤身高度达28.5米,高于保证水位1米左右,并在堤身两侧延展有各20米宽的压浸台,堤防工程达到三级防洪标准。截至7月13日16时,通顺河北垸闸外水位为26.96米,已经较今年峰值水位回落0.69米。吴国松表示,洪北大堤目前发现并处置的7处隐患,均为轻微隐患,大堤本身十分稳固。“这7处隐患的及时处置,也反映了一线工作人员巡查到位、处置科学的防汛能力。”(记者汪峥 通讯员朱海霞 张苗)
【编辑:张玲】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