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第一时间预警、最快速度转移、贴心温暖安置,武汉防汛举措诠释人民至上城市理念

新闻中心 > 武汉

2020-07-13 23:58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长江网7月13日讯 雨情急、强度大,汛情猛、水位高,时间长、风险大。7轮强降雨的到来,一次又一次地吹响着保卫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战役的战号。
  强监测、早预警,快转移、妥安置,抓救助、稳生产。在防汛形势严峻时刻,武汉各地先着一棋,提前转移群众,化“受灾”为“防守”;“储备式”谋划生产恢复工作,解决转移群众最牵挂的事,组成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武汉防汛图谱。
  预备转移】
  村头大喇叭“呼叫转移”
  红外线无人机侦查搜排
  自7月4日暴雨以来,长江水位持续上涨。
  “水位一旦超过28.5米,我们就需转移群众平垸行洪。”江夏区金口街,两大单体民垸凉亭垸和沿江垸堤岸处,50余名党员干部值守瞭望。他们正紧盯水位线,随时准备撤离群众。
  10日8时,水位刚过、一触即发。金口街防汛指挥部立即依照防汛应急二级响应的要求、区防汛指挥部命令,迅速深入垸内沿江村、长江村和赤矶山村等村。街道机关、部门(站)所、所(社区)党员干部80余人早已准备好了。他们分头来到田间地头和承包种植户的家中,动员其尽快撤退转移。
  无人机加带红外线成像仪,也派上大用场。经过高空搜排,10日下午5时,两垸50余名租户全部完成转移。
  次日,黄陂滠口街南湖民垸大堤,也发生着同样迅速而有序的转移场景——村广播中,实时播报雨情动态,保障信息传达及时;村干部正在村民家中帮忙收拾衣物;南湖大堤上400余名抢险突击队争分夺秒加固加高堤身。街道甚至请到参与过1996、1998和1999年防汛工作的老村长方保桥一起做动员工作……
  大汛之前,滠口街南湖村和双桥村两村2600户7600余人,全部完成转移。
  妥善安置】
  为特殊人群提供单间
  享受医生驻点医疗服务
  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安全住处,这只是安置点的“基本配置”。
  汉南区邓南街水洪小学,消泗乡七壕村的居民已在此转移安置。9间教室改造而来的安置房,此时显得温馨——水、电、网俱全,热水器、空调“岔着用”,就和家中一样。医护人员现场陪护,还能和村民们聊聊天,舒缓他们的心情。
  61岁村民蒋菊兰说,这里的被褥是新的,每日三餐的饭菜是热的,还能同邻居聚在一起唠嗑聊天,已十分满足。
  黄陂南湖村村民高呈友说,1998年他也转移到安置点,那时候桌子一拼就是床,现在条件好了太多。
  从长江江心岛天兴洲上转移的人们,发现离家时的担心是多余的。“撤离的时候比较着急,就带了几件换洗的衣物。来了以后,发现只需要带几件换洗衣服。”东方雅园分校安置点中,70多岁曾爷爷指着新装的空调,和桌上的蚊香、花露水说。
  在安置点,60岁以上老人占到90%以上。为了让他们住得舒服,每间大教室只安排了10张床位,每日都会通风、消杀,3名医生驻点为其监测体温,提供医疗服务。
  其中,有两间教室住的人非常少。天兴乡党委副书记王帅介绍,一间住着一对60多岁的夫妻,爹爹因中风偏瘫,十分不便。另一间里一对70多岁的夫妻带着其智力障碍的女儿,于是分别安排单间,便于照顾。工作人员也给予了两家人特别关注,随叫随到解决困难。
  解民后顾】
  党员干部连日抢运万吨生产资料
  允许农户在规定时间回地生产
  “村民们住到了安置点,心里还惦记着鱼塘的鱼和虾,地里的菜和瓜。”在全力做好防汛救灾工作的同时,全市各地也在与时间抢跑,解决转移群众的后顾之忧。
  7日7时,东风垸堤水位接近保证水位。按照防汛应急预案,东西湖区东山街立即启动垸内水产大队群众转移工作。当晚8时,58户水产养殖户共计108人全部转移至安全区域。
  11日下午6时30分,东山街派出所民警开始在水产大队,展开巡查工作。在经过养殖户祝心愿的鱼塘时,发现他仍有一些饲料、生产工具未转移,于是大家立即行动,帮他把物品运到指定安置点。经统计,东山街巡查专班累计为水产大队养殖户搬运近1吨各类物资至安全点。
  果农王家荣是被安置人员之一,广西六寨镇人,3年前来到水产大队工作,其生产地段位于东风垸堤东山段。平时,他晚上和老板一起住在果园的房屋内,目前由于府河水位超过27.5米,他和其他生产户一起按要求转移。 “按照规定,我们白天能进果园生产,晚上回来,方便也不误工。”王家荣说。
  村民王洪涛和妻子杜雪英在天兴村种了20多亩地的蔬菜。转移前的最后时刻,两人在村干部的帮助下采摘回青椒、豇豆、黄瓜、冬瓜、西瓜、茄子等新鲜蔬菜。
  他告诉记者,自己在青山武丰闸菜场租了一间门面,拖500多斤蔬菜去菜市场卖,可挣回千元左右的毛收入。
  (记者蔡欣星 刘娜 陶可祎 张奔设 李慧紫 汪铮 通讯员王露 但峰 刘梦 陶韬 刘龙腾 张元 周丽娜 周晶)
  【编辑:姚昊】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