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时间从8分钟缩至2分半,武金堤有支防汛“尖刀连”
长江网7月17日讯“哔!”一声凌厉的哨声划过武金堤的夜空,门外“紧急集合”声响起,退伍军人江椒一个翻身起床,麻利地穿上衣服、鞋子,抓起铁锹,跑步冲向门外。
这一场景,近日频繁在关山街武金堤防汛分指挥部的驻点上演,经常进行紧急集合训练的这支防汛队伍来自中建三局三公司,这是一支由退伍军人带领的“尖刀连”,实行全军事化管理。
杯子、脸盆摆成一条直线,被子叠成“豆腐块”
17日下午,长江网记者来到位于四环线附近的武金堤关山街防汛分指挥部驻点,这里是一所由废弃小学改建的临时驻点,多家防汛单位驻扎在此。条件虽然艰苦,但中建三局三公司的宿舍,内务整理干净利落,架子上的杯子、脸盆、洗发水等物品,摆成一条直线;床上的被子被叠成了“豆腐块”,感觉就像来到了军营。

内务整理干净利落。
“这是我们‘尖刀连’的宿舍。”队长邹升强说,他们这支防汛队伍由退伍军人带队,24小时不间断值守巡堤,负责方圆12公里范围内的抢险任务,被称为武金堤上的“尖刀连”。他们中,有些队员几个月前刚圆满完成了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任务,如今汛情当前,再战武金堤。
据了解,7月10日,接到洪山区关山街防汛分指挥部的指令后,中建三局三公司中南分公司立即召开抗洪抢险动员会,短短1个小时,由15名管理人员30名工人组成的“抗洪抢险突击队”整装待发,由邹升强担任突击队长、白杨担任副队长,二人都是转业军人。

在临时驻扎点,江椒正在整理内务。记者陶常宁 摄
“人在堤在,央企担当,战无不胜,守护江城。”铿锵有力的口号响彻武金堤上空,白杨为“抗洪抢险突击队”取了一个名字:尖刀连,希望险情来临时每一位队员都能像一把尖刀,直击“洪魔”要害。
晚上抱着锹睡觉,集合时间从8分钟缩至2分半
尖刀连,就要能打硬仗。为了在短时间内锻炼一支随时能够应战的尖刀连,邹升强、白杨决定对这支队伍进行特别训练,保持白天两次、晚上一次的应急训练频次,锻炼队员的心理素质和反应能力。
从临时宿舍到武金堤上,约400米,紧急集合时,从哨声一响、集合列队、准备登车,必须保证在3分钟内完成。
这支“尖刀连”中,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当过兵,为了让大家达到要求,队长邹升强首先从思想、纪律上强调“一切行动听指挥”,要求大家警惕性高、随时待命、组织严密、反应迅速、一声令下、立刻出动。

副队长白杨(左一)组织“尖刀连”集合。记者陶常宁 摄
12日22时,不值班的队员已经躺在床上休息,邹升强和白杨进行了第一次夜间紧急集合。突然听到哨响,队员们跑出门外,到堤上集合完毕,一共花了8分钟。
“8分钟肯定不行,我们至少要把集合时间缩短至3分钟以内。”白杨说,为了提高速度,他就亲自给大家示范。“上衣、裤子,依次放好,穿时才不会手忙脚乱;晚上睡觉是关着灯的,听到哨声,离灯最近的人负责开灯。”

“尖刀连”。记者陶常宁 摄
“铁锹放在固定的位置,顺手就可以拿起来。要把铁锹当作枪,‘抱着睡觉’。”白杨说,其次就是练习队形,用部队的标准来要求队员。
17日下午,“尖刀连”进行应急训练,从宿舍到堤上,只花了2分半钟。
带队的3人都是退伍军人,曾多次立功
队长邹升强是一名有22年军龄的老兵,2018年转业后来到中建三局白沙洲万科项目担任项目后勤负责人。服役期间,邹升强曾在沈阳参与过抗洪,在甘肃张掖参加过抗震救灾,立过两次个人三等功。今年疫情期间,他主动参与集中隔离观察点的防疫工作。此次,武金堤防汛,他又主动请缨,接到任务的当天下午,便带着10名工友率先抵达大堤,挥舞铁锹一口气装了600袋沙土。

副队长白杨背沙袋。记者陶常宁 摄
副队长白杨入伍12载,转业后来到中建三局三公司,现任中建大公馆项目党支部副书记。服役期间就曾立下两次三等功,参与过2006年襄阳抗洪抢险、2008年汶川地震灾后重建。1月25日,他主动报名上了火神山,一呆就一个月;随后他又参与“火神山”“雷神山”建设者的集中隔离观察防疫工作,每天穿着防护服,为大家送餐、测体温。这次防汛,他第一时间联系防汛物资,用最快的速度落实到位。
参与作战的工友们来自湖北中泰劳务公司,带队的班组长江椒也是一名退伍军人,他说:“退伍不褪色,保持军人本色,组织安排抗洪抢险,我们必须完成任务,守好武金堤。”(记者陶常宁 通讯员文凤 李经纬 向晶)
【编辑:邓腊秀】
这一场景,近日频繁在关山街武金堤防汛分指挥部的驻点上演,经常进行紧急集合训练的这支防汛队伍来自中建三局三公司,这是一支由退伍军人带领的“尖刀连”,实行全军事化管理。
杯子、脸盆摆成一条直线,被子叠成“豆腐块”
17日下午,长江网记者来到位于四环线附近的武金堤关山街防汛分指挥部驻点,这里是一所由废弃小学改建的临时驻点,多家防汛单位驻扎在此。条件虽然艰苦,但中建三局三公司的宿舍,内务整理干净利落,架子上的杯子、脸盆、洗发水等物品,摆成一条直线;床上的被子被叠成了“豆腐块”,感觉就像来到了军营。

“这是我们‘尖刀连’的宿舍。”队长邹升强说,他们这支防汛队伍由退伍军人带队,24小时不间断值守巡堤,负责方圆12公里范围内的抢险任务,被称为武金堤上的“尖刀连”。他们中,有些队员几个月前刚圆满完成了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任务,如今汛情当前,再战武金堤。
据了解,7月10日,接到洪山区关山街防汛分指挥部的指令后,中建三局三公司中南分公司立即召开抗洪抢险动员会,短短1个小时,由15名管理人员30名工人组成的“抗洪抢险突击队”整装待发,由邹升强担任突击队长、白杨担任副队长,二人都是转业军人。

“人在堤在,央企担当,战无不胜,守护江城。”铿锵有力的口号响彻武金堤上空,白杨为“抗洪抢险突击队”取了一个名字:尖刀连,希望险情来临时每一位队员都能像一把尖刀,直击“洪魔”要害。
晚上抱着锹睡觉,集合时间从8分钟缩至2分半
尖刀连,就要能打硬仗。为了在短时间内锻炼一支随时能够应战的尖刀连,邹升强、白杨决定对这支队伍进行特别训练,保持白天两次、晚上一次的应急训练频次,锻炼队员的心理素质和反应能力。
从临时宿舍到武金堤上,约400米,紧急集合时,从哨声一响、集合列队、准备登车,必须保证在3分钟内完成。
这支“尖刀连”中,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当过兵,为了让大家达到要求,队长邹升强首先从思想、纪律上强调“一切行动听指挥”,要求大家警惕性高、随时待命、组织严密、反应迅速、一声令下、立刻出动。

12日22时,不值班的队员已经躺在床上休息,邹升强和白杨进行了第一次夜间紧急集合。突然听到哨响,队员们跑出门外,到堤上集合完毕,一共花了8分钟。
“8分钟肯定不行,我们至少要把集合时间缩短至3分钟以内。”白杨说,为了提高速度,他就亲自给大家示范。“上衣、裤子,依次放好,穿时才不会手忙脚乱;晚上睡觉是关着灯的,听到哨声,离灯最近的人负责开灯。”

“铁锹放在固定的位置,顺手就可以拿起来。要把铁锹当作枪,‘抱着睡觉’。”白杨说,其次就是练习队形,用部队的标准来要求队员。
17日下午,“尖刀连”进行应急训练,从宿舍到堤上,只花了2分半钟。
带队的3人都是退伍军人,曾多次立功
队长邹升强是一名有22年军龄的老兵,2018年转业后来到中建三局白沙洲万科项目担任项目后勤负责人。服役期间,邹升强曾在沈阳参与过抗洪,在甘肃张掖参加过抗震救灾,立过两次个人三等功。今年疫情期间,他主动参与集中隔离观察点的防疫工作。此次,武金堤防汛,他又主动请缨,接到任务的当天下午,便带着10名工友率先抵达大堤,挥舞铁锹一口气装了600袋沙土。

副队长白杨入伍12载,转业后来到中建三局三公司,现任中建大公馆项目党支部副书记。服役期间就曾立下两次三等功,参与过2006年襄阳抗洪抢险、2008年汶川地震灾后重建。1月25日,他主动报名上了火神山,一呆就一个月;随后他又参与“火神山”“雷神山”建设者的集中隔离观察防疫工作,每天穿着防护服,为大家送餐、测体温。这次防汛,他第一时间联系防汛物资,用最快的速度落实到位。
参与作战的工友们来自湖北中泰劳务公司,带队的班组长江椒也是一名退伍军人,他说:“退伍不褪色,保持军人本色,组织安排抗洪抢险,我们必须完成任务,守好武金堤。”(记者陶常宁 通讯员文凤 李经纬 向晶)
【编辑:邓腊秀】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