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平方米闸机房就是汛期的家,巡堤夫妻守堤20年
长江网7月28日讯 日早晨5时,越下越大的雨把王慧、杨汉蓉夫妇吵醒。他们是青山区(化工区)武惠河道堤防管理所的工作人员,每到汛期,夫妻俩就要负责值守北湖闸。
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巡堤。妻子杨汉蓉负责查看每天的水位并登记、上报,丈夫王慧负责闸口周围300米范围大堤的巡查。两人各司其职,没有太多交流。闸机房孤零零地立在大堤边,偶尔有几只白鹭飞过。丈夫1988年开始值守闸口机房,妻子2001年加入他的行列,杨汉蓉说:“没想到,一晃就一起值守了近20年。”
夫妻俩查看机房外墙上的水位线并做好记录。记者覃柳玮 摄
24小时不离人
北湖闸位于青山区八吉府街群联村,1965年建成,由北湖港连接北湖和长江。枯水期,北湖港向长江外排雨水,起到调蓄北湖汇水区的作用。汛期,长江水位高于北湖港水位时,北湖闸封闭,防止长江水倒灌。
6月20日,十几吨的闸门缓缓放下封闸。王慧介绍,只要长江汉口站水位达到20.00米,堤防所就会考虑封闸。闸门一旦放下,就标志着新一年的值守工作正式开始,夫妻俩开始24小时值守机房。
6平方米的机房就是夫妻俩值守时的家。记者覃柳玮 摄
封闸一开始是夫妻俩轮流值守,谁也没想到今年的水涨得这么快。6月25日,所里通知,进入防汛紧急状态,夫妻俩开始24小时一起值守,把家搬进了机房。自己家就在白玉山街,只有20分钟车程,但到目前为止夫妻俩没回家住过。
两人分工合作,一人守机房时,另一人就巡堤。1个小时轮换一次。值守闸机房的主要任务是防止有人进入机房。王慧告诉记者:闸机由电驱动,只要5分钟就能完全将闸门打开。如果有谁进入机房误触了开关,后果不堪设想。
夫妻俩值守时的家。记者覃柳玮 摄
王慧印象最深是2017年6月,王慧在巡查中发现,已封闭的闸门附近水面在冒小水泡。靠肉眼看不出来原因。王慧直接潜到北湖港的涵洞里。
“当时拿着个水下电筒一寸寸照,用手和脚一点点探摸。闸门的钢板与涵洞结合处由橡胶制的闸皮进行密封,探摸的结果就是闸皮和闸槽吻合不严。”王慧马上上报堤防所,经专家们现场研判,采取措施重新封闸,迅速解决了这个险情。
每年最后下堤
记者走进机房,一股机油味扑鼻而来。机房只有约6平方米,正中间是一个占地约1平方米的蓝色“铁疙瘩”,这就是闸机,它负责闸门的升降,机房就是为了保护它建的。闸机的缝隙处满是用来润滑的机油。为了不让机油沾到身上,杨汉蓉用报纸和塑料袋把容易碰到的地方包了起来。紧挨着闸机,摆放着一张一米的小床,床上的被褥一直都是潮湿的状态,这是夫妻俩休息的地方,谁有空谁就眯一会儿。
汛期之前加固过的点位是王慧每日巡查的重点。记者覃柳玮 摄
王慧经历过1998年的大洪水,那时候他和一位老师傅搭档。“当时没有电机驱动,全靠人力。我们到周边叫一些村民给我们帮忙。8个人一起摇,一人只能坚持十分钟,要摇60转,闸机才会上升一格。闸门完全放下要4个小时。”
考虑到两人是夫妻,能更好地协调工作,也能互相照应,2001年开始,所里安排他们一起值守。刚来的时候,杨汉蓉非常不习惯。“一天晚上,我被 ‘咚咚咚’的声音吵醒。有什么东西在撞闸门,就在闸机房的正下方,后来才知道可能是鱼。我当时不敢一个人在闸机房里睡。”
杨汉蓉正在查看北湖港的水位。记者覃柳玮 摄
脚下是正在上涨的江水,头顶是连绵不断的大雨,窗户被风吹得“呜呜”响。天晴时机房又变成了一个大蒸笼。放眼望去,四周只有茂密的树林,蛇和虫成了杨汉蓉最常见到的动物。孤独,是值守最直接的感受。时间长了,两人的话题不多,但越来越默契。
后来,条件逐渐改善,机房有了稳定的电,安装了空调。经过申请,今年,夫妻俩还把家里的小电视带了过来,用卫星锅收看节目解闷。特别是2019年5月具备抽排能力的北湖闸泵站开始运转后,大大增强了北湖地区的外排能力,夫妻俩值守更安心了。
夫妻俩分工合作,一人守机房时,另一人就巡堤。记者覃柳玮 摄
非汛期,两人是堤防所的巡堤员,负责大堤巡查、森林防火、堤内乱搭乱建的管理等工作。封闸后就堤值守,一直守到长江水位低于北湖港水位,闸门再次开启的时候。王慧说:“每年都守,短则一个月,最长是1998年,守了83天。我们每年都是最后下堤的人。”
站好最后一班岗
7月11日晚,狂风暴雨,北湖闸江涛翻涌。杨汉蓉的哥哥打来电话,80岁的老母亲当晚需要做手术,希望杨汉蓉去看望。杨汉蓉是家里的小女儿,半个月没见,母亲很想她。但那是防汛的关键时期,晚上更是江水上涨的重要时刻,杨汉蓉说:“最关键的时候我不能离开。”她只能不停地给哥哥打电话,询问母亲的情况。
王慧正在查看北湖港的水位。记者覃柳玮 摄
幸好母亲的病没有大碍。后来,杨汉蓉趁着雨过天晴,早上5时一起床就赶去医院看望了母亲。8时30分她又回到了堤上。
王慧今年55岁,杨汉蓉48岁。夫妻俩的父亲都是武惠河道堤防管理所的退休职工。儿子1998年出生,出院的那一天,刚好是所里安排王慧上堤值守的日子。杨汉蓉觉得他们一家和防汛有特殊的缘分。杨汉蓉说:“这么多年,家人给了我们两口子巨大的支持,但我们最愧对的也是他们。”
杨汉蓉巡堤。记者覃柳玮 摄
每年汛期都是儿子的暑假,小的时候,杨汉蓉就把他送到姥姥家去。因为工作时间不规律,杨汉蓉从儿子小学开始就把他送到了寄宿学校,一直读到高中。
“我以前把他带到堤上来过,小时候他总是会问,你们这么无聊守在这里干什么。长大后他就不问了,他可能是习惯了,也可能是懂了。他知道这份工作的重要性。”
其实,夫妻俩也曾想给所里提出更换岗位。但想到自己多年的经验,加上夫妻俩默契的配合,每次都是王慧自己打消了这个念头。“我就当有始有终吧,站好最后一班岗。”
武惠河道堤防管理所负责人余建波很佩服这对夫妻:“他们的工作很平凡,但20年一起坚守,并且没有出现险情,又让他们的工作变得不平凡。闸机房24小时不能离人,一守就是几个月,他们就像是钉子一样钉在大堤上。”
采访快结束的时候,杨汉蓉接到了儿子打来的电话,儿子问她晚上回去吃饭吗?得到的依旧是否定的回答。儿子说:“好的,我只是问一问,你们注意安全。”(记者覃柳玮 通讯员彭亚楠 曹金宁)
【编辑:邓腊秀】
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巡堤。妻子杨汉蓉负责查看每天的水位并登记、上报,丈夫王慧负责闸口周围300米范围大堤的巡查。两人各司其职,没有太多交流。闸机房孤零零地立在大堤边,偶尔有几只白鹭飞过。丈夫1988年开始值守闸口机房,妻子2001年加入他的行列,杨汉蓉说:“没想到,一晃就一起值守了近20年。”
24小时不离人
北湖闸位于青山区八吉府街群联村,1965年建成,由北湖港连接北湖和长江。枯水期,北湖港向长江外排雨水,起到调蓄北湖汇水区的作用。汛期,长江水位高于北湖港水位时,北湖闸封闭,防止长江水倒灌。
6月20日,十几吨的闸门缓缓放下封闸。王慧介绍,只要长江汉口站水位达到20.00米,堤防所就会考虑封闸。闸门一旦放下,就标志着新一年的值守工作正式开始,夫妻俩开始24小时值守机房。
封闸一开始是夫妻俩轮流值守,谁也没想到今年的水涨得这么快。6月25日,所里通知,进入防汛紧急状态,夫妻俩开始24小时一起值守,把家搬进了机房。自己家就在白玉山街,只有20分钟车程,但到目前为止夫妻俩没回家住过。
两人分工合作,一人守机房时,另一人就巡堤。1个小时轮换一次。值守闸机房的主要任务是防止有人进入机房。王慧告诉记者:闸机由电驱动,只要5分钟就能完全将闸门打开。如果有谁进入机房误触了开关,后果不堪设想。
王慧印象最深是2017年6月,王慧在巡查中发现,已封闭的闸门附近水面在冒小水泡。靠肉眼看不出来原因。王慧直接潜到北湖港的涵洞里。
“当时拿着个水下电筒一寸寸照,用手和脚一点点探摸。闸门的钢板与涵洞结合处由橡胶制的闸皮进行密封,探摸的结果就是闸皮和闸槽吻合不严。”王慧马上上报堤防所,经专家们现场研判,采取措施重新封闸,迅速解决了这个险情。
每年最后下堤
记者走进机房,一股机油味扑鼻而来。机房只有约6平方米,正中间是一个占地约1平方米的蓝色“铁疙瘩”,这就是闸机,它负责闸门的升降,机房就是为了保护它建的。闸机的缝隙处满是用来润滑的机油。为了不让机油沾到身上,杨汉蓉用报纸和塑料袋把容易碰到的地方包了起来。紧挨着闸机,摆放着一张一米的小床,床上的被褥一直都是潮湿的状态,这是夫妻俩休息的地方,谁有空谁就眯一会儿。
王慧经历过1998年的大洪水,那时候他和一位老师傅搭档。“当时没有电机驱动,全靠人力。我们到周边叫一些村民给我们帮忙。8个人一起摇,一人只能坚持十分钟,要摇60转,闸机才会上升一格。闸门完全放下要4个小时。”
考虑到两人是夫妻,能更好地协调工作,也能互相照应,2001年开始,所里安排他们一起值守。刚来的时候,杨汉蓉非常不习惯。“一天晚上,我被 ‘咚咚咚’的声音吵醒。有什么东西在撞闸门,就在闸机房的正下方,后来才知道可能是鱼。我当时不敢一个人在闸机房里睡。”
脚下是正在上涨的江水,头顶是连绵不断的大雨,窗户被风吹得“呜呜”响。天晴时机房又变成了一个大蒸笼。放眼望去,四周只有茂密的树林,蛇和虫成了杨汉蓉最常见到的动物。孤独,是值守最直接的感受。时间长了,两人的话题不多,但越来越默契。
后来,条件逐渐改善,机房有了稳定的电,安装了空调。经过申请,今年,夫妻俩还把家里的小电视带了过来,用卫星锅收看节目解闷。特别是2019年5月具备抽排能力的北湖闸泵站开始运转后,大大增强了北湖地区的外排能力,夫妻俩值守更安心了。
非汛期,两人是堤防所的巡堤员,负责大堤巡查、森林防火、堤内乱搭乱建的管理等工作。封闸后就堤值守,一直守到长江水位低于北湖港水位,闸门再次开启的时候。王慧说:“每年都守,短则一个月,最长是1998年,守了83天。我们每年都是最后下堤的人。”
站好最后一班岗
7月11日晚,狂风暴雨,北湖闸江涛翻涌。杨汉蓉的哥哥打来电话,80岁的老母亲当晚需要做手术,希望杨汉蓉去看望。杨汉蓉是家里的小女儿,半个月没见,母亲很想她。但那是防汛的关键时期,晚上更是江水上涨的重要时刻,杨汉蓉说:“最关键的时候我不能离开。”她只能不停地给哥哥打电话,询问母亲的情况。
幸好母亲的病没有大碍。后来,杨汉蓉趁着雨过天晴,早上5时一起床就赶去医院看望了母亲。8时30分她又回到了堤上。
王慧今年55岁,杨汉蓉48岁。夫妻俩的父亲都是武惠河道堤防管理所的退休职工。儿子1998年出生,出院的那一天,刚好是所里安排王慧上堤值守的日子。杨汉蓉觉得他们一家和防汛有特殊的缘分。杨汉蓉说:“这么多年,家人给了我们两口子巨大的支持,但我们最愧对的也是他们。”
每年汛期都是儿子的暑假,小的时候,杨汉蓉就把他送到姥姥家去。因为工作时间不规律,杨汉蓉从儿子小学开始就把他送到了寄宿学校,一直读到高中。
“我以前把他带到堤上来过,小时候他总是会问,你们这么无聊守在这里干什么。长大后他就不问了,他可能是习惯了,也可能是懂了。他知道这份工作的重要性。”
其实,夫妻俩也曾想给所里提出更换岗位。但想到自己多年的经验,加上夫妻俩默契的配合,每次都是王慧自己打消了这个念头。“我就当有始有终吧,站好最后一班岗。”
武惠河道堤防管理所负责人余建波很佩服这对夫妻:“他们的工作很平凡,但20年一起坚守,并且没有出现险情,又让他们的工作变得不平凡。闸机房24小时不能离人,一守就是几个月,他们就像是钉子一样钉在大堤上。”
采访快结束的时候,杨汉蓉接到了儿子打来的电话,儿子问她晚上回去吃饭吗?得到的依旧是否定的回答。儿子说:“好的,我只是问一问,你们注意安全。”(记者覃柳玮 通讯员彭亚楠 曹金宁)
【编辑:邓腊秀】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