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武汉市武昌医院院长黄国付:确保患者10分钟内得到救治

新闻中心 > 武汉

2020-08-25 05:54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武汉市武昌医院院长黄国付(中),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洪毅(左),在长江日报直播间接受专访。记者金振强 摄
  访谈嘉宾
  武汉市武昌医院院长 黄国付
  武汉市武昌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洪毅
  “医院正在实施西区东移,建设编制床位2000张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计划用3—5年时间实现这一愿景;同时将设置‘平战结合’可转化医疗床位200张,用于疫情战略储备。”
  近日,在“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院长访谈”中,武汉市武昌医院院长黄国付称,该院正着力打造区域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念“快”字诀,完善10分钟医疗急救圈。
  谈预防体系
  在“快”字上做文章
  结合打造区域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完善10分钟医疗急救圈,是市武昌医院正在紧锣密鼓干的事。按照三级甲等医院急救要求,建设高水平的院前+院中急救体系,确保医院覆盖范围内患者10分钟内得到及时救治。

  黄国付在本报直播间接受专访。记者金振强 摄
  提升重症救治水平,全流程运用信息化联通,完成快速诊断、快速救治……黄国付在访谈中围绕一个“快”字,介绍了全流程全覆盖的救治。
  其实,快速仅体现在物理空间中还远远不够。在黄国付的设想中,要使区域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全流程、全覆盖,让老百姓享受最快速的诊疗,还要借助5G技术、物联网。
  黄国付介绍,在预防预警体系建设中,要依托医院相关学科专业,建立健全完善的公共卫生预防体系。依托医联体的建设体系,提升社区卫生防治水平。
  通过公共卫生疫情直报系统、医院发热门诊、预约诊疗、互联网诊疗、药物流通等大数据监测,做出症状预警和自我药物治疗监测,实时动态关注居民健康变化情况,通过互联网技术将观测哨点前移,给研判、预测并早期发现重大疫情的可能发生省下大量时间。
  此外,该院正在建立服务区域内的监测预警与多点触发机制。运用信息管理手段,联通辖区各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关键环节,包括医学检验、影像、发热门诊等,建成一体化的辅助检测平台。
  谈医院发展
  升级改造实现平战结合
  武汉市武昌医院现有三个院区,包括东区、西区、南湖院区,承办了杨园街、梨园街、珞狮路三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市武昌医院正在实施西区东移,建设编制床位2000张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计划用3—5年时间实现这一愿景。
  与“西区东移”同步,市武昌医院将构建专科专病集群,打造“四梁八柱”和专科品牌效应。构建四梁:精神心理诊疗中心、神经疾病诊疗中心、胸痛中心、康复中心;八柱:骨创伤中心、微创诊疗中心、内镜诊疗中心、妇儿中心、肿瘤中心、透析中心、医学影像中心、区域检验中心。
  实现这一愿景,可否弥补医院在疫情期间暴露出来的短板?黄国付介绍:“下一步市武昌医院将从疫情救治硬件、重症救治能力、中西医结合救治、紧急医学救援这几个方面着力补齐短板。”
  围绕重大疫情救治要求,市武昌医院将新建传染病大楼(含独立的发热门诊、医技、病房)及行政后勤辅助用房。传染病大楼对外采取独立区域设置,独立人员、物流及污物通道,设置床位200张,用于日常发热、肠道传染病等诊疗需要,可应对一定规模的传染病就医需求。医务人员配置在平时满足发热病人就诊、哨点检测职责,战时满足接诊、救治分流的能力。另设置“平战结合”可转化医疗床位200张,用于疫情战略储备。
  谈队伍建设
  90后医护人工搬运氧气瓶
  市武昌医院东区,设备比较老旧,没有安装呼吸装置,要维持患者氧气供应,只能靠人工搬运氧气瓶加上呼吸机。东区的女护士都是80后90后,身材弱小,她们硬是用自己的双肩把氧气瓶从一楼扛到三楼,维持了医院正常的运转,保证了患者的生命健康。

  洪毅在本报直播间接受专访。记者金振强 摄
  参与访谈的市武昌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洪毅感叹:“看到她们挺心疼的,80后、90后医生护士扛起了战疫的重任,带给我们正能量,带给我们未来和希望。”
  “当时医务人员在物资很匮乏的情况下,特别是接诊一些失能的患者,完全生活不能自理,又不能吃硬的食物,只能吃一定的流食,那个时候供应很紧张,想在外面去买营养米粉,因为超市没开门,很难采购,怎么办?病房护士就回家把自己家里的米和锅拿过来,一点一点地熬,熬好了以后把它配成营养餐,喂给病人改善营养。”洪毅称,“这是一个群体,不是一个人在这样做,体现了整体医护人员的责任和担当。”
  “打造区域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队伍建设是关键,”黄国付称,“下一步,还要加快提高医务人员重大疫情应对能力和战时防控救治水平,高度重视医院公共卫生科建设,合理配置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对传染病专科人才建设给予政策支持,包括加大传染病专科建设投入,并在人才招聘和薪酬待遇方面给予较大程度的倾斜。加强重症医学、呼吸内科学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引进,加大对感染科、急诊科、重症监护室基本建设、设备的投入。(记者伍伟 郑亚莎 通讯员崔毅 周绮书)
  【编辑:贺方程】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