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273页导学案,调解亲子关系,她是学生的贴心人,家长的“定心丸”
长江网9月9日讯(记者向洁 通讯员陈克茂)6日刚在门诊做完一项手术,7日6时30分就出现在江夏区一中初中部校园里,先给学生们上完早自习和第一节语文课,再跟老师们完成了一日“教研对对碰”,又利用打吊针的间歇为家长支招,调解亲子关系,每天看着学生都一一离校后她才走……若非身边的同事一再提醒“悠着点”,50岁的刘姝丽似乎完全忘了自己还是一名病患。
从教35年,现为江夏区一中初中部语文教师、年级主任、教科处副主任的刘姝丽一直都很拼。言及教书育人,她始终信奉一条:言传身教,动字当头,以勤为本。

刚刚做完手术的刘姝丽,次日就回到了课堂。通讯员供图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刘姝丽大哥刘纯烽不幸感染,经抢救无效后离开了他们。四天后,母亲也离开了人世。
顶着巨大的悲痛,被隔离的刘姝丽一方面大量阅读,让书为自己指引前行的方向;一方面化悲痛为力量,主动承担起“停课不停学”的大量工作,担任八(7)班班主任的同时负责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兼任八年级年级主任以及语文备课组长,还要分管整个初中部教科研有师训工作。
线上教学期间,她积极当好“报告员”“联络员”“监督员”“宣教员”,及时通过电话、网络等形式对医护人员子女、贫困家庭子女等特殊群体给予真诚的关爱,指导教师和家长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书写近3万字的日记,并编写了273页语文导学案。构建高效课堂始终是她不懈的追求。

上完早自习和第一节课,刘姝丽跟备课组的老师们开展教研活动。通讯员供图
“多亏有刘老师的鼓励,否则这书我多半就读不下去了。”学生小赟(化名)说,父亲早年去世,是母亲独自一人将姐姐和他拉扯大,生活比较艰苦,他内心也比较自卑。疫情防控期间,学校开展“线上教学”,但家里只有一部手机,一家人经常为使用手机闹意见。他学习成绩不好,妈妈认为他不是读书的料,更是加剧了他的厌学情绪。后来,刘老师多次做妈妈的思想工作,请妈妈试着换位思考,不要总是用成绩不好打压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还鼓励他“只在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妈妈被刘老师的肺腑之言所打动,不仅为他配备了学习用具,还学着用欣赏的眼光发掘他身上的闪光点。返校复课后,刘老师对他仍旧关爱备至。怕他吃不饱,又不好意思加,经常会自己多打一些饭菜,然后立马向他求助:“老师吃不完,你帮忙光盘!”

刘姝丽给学生上课。通讯员供图
“刘老师比我们更有耐心,更懂孩子 。”家长马先生告诉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女儿近来成绩下滑明显,前天他一怒之下砸了家中的电脑,导致亲子关系进入“冷战” 。7日上午 ,刘老师借着去医院打针的空档 ,与他当面沟通,帮忙化解亲子矛盾。原来,女儿要手机电脑是因为当天确有学习需要,是他情急之下不问青红皂白,误会女儿贪玩。最后,刘老师还教他跟女儿民主协商,制定家庭“约法三章”,多倾听少动粗。
共事多年,同一办公室的英语教师肖中丽一直对刘姝丽心生感佩。“她对学生是严中有爱,凡事都会全力以赴。”肖中丽说,刘老师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学生的反映,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力争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课后,她是学生的贴心人,家长的“定心丸”,是校园里最动听的“晨钟暮鼓”。
【编辑:戴容】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