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崔崑院士的选择见境界 | 长江评论

新闻中心 > 武汉

2020-09-16 23:10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长江网评论员刘珍

  自2003年以来,95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崔崑和93岁的夫人朱慧楠默默向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累计捐款近1000万元,累计资助千余名贫困学生。今年上半年,他们又以特殊党费的形式捐款100万元,支持武汉抗疫。近日,央视《面对面》栏目就此专访了崔崑。

  这些助学捐款几乎是崔崑夫妇的毕生积蓄,而崔崑却解释:“国家不培养我,我什么都没有。”他说他只是将国家培养所得,再奉献给国家。

  “勤奋和报国是我一生的四字秘诀。”崔崑毕生一直践行着这四字秘诀。“国家必需的专业,只要有用的我们都学。”特种钢的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家空白,也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81岁退出教学和科研工作后,崔崑仍笔耕不辍,花费7年时间“赶着”写出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介绍特种钢的百科全书,而后又用7年时间进行增改修订。

  显然,个人奉献的背后,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底色。对一位科学工作者来说,面向国家需要,秉持国家和人民利益至上,个人的追求和努力才更显出独特的质感和厚度。

  崔崑夫妇首次设立“勤奋励志助学金”的初衷也是如此。作为一名学生必须要勤奋,要努力学习,更要有远大志向,立报国志、成才志。青年时期是思想成长最重要的过程。“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科技的创新、国家的建设,也重在青年的接续奋斗。

  “我对利益不感兴趣,这对我没有吸引力,我只要我的东西能用,就比什么都快活,那是钱买不来的。”这是一位科学家的人生境界。许多科学家、院士生活朴素,淡泊名利,甚至甘愿隐姓埋名,而对探寻真理,对科研成果有益于国家和人民则甘之如饴。“我的生活已经改善到顶了”“把钱用到有用的地方”这是崔崑夫妇“惟吾德馨”的本心和对人生意义、价值的理解与追求。虽然一直住在学校分配的院士楼里,但“心宽室自大”;一件夹克只要拉链不坏就可以穿30年,舒服就好。在朴素的物质生活中,达到了一种无比宽广的人生境界。

  崔崑给自己定了一个25字箴言“良好的习惯、平稳的心态、和睦的家庭、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最近加了一句“与时俱进”。80岁自学计算机打字和制图,90岁以后学习使用智能手机和网络购物,崔崑以实际行动践行着“终身学习”。在无比珍贵的未来时间,他要继续把写书和做公益这两件事情做到底。

  在崔崑身上,我们看到了科学家精神凝练的表达:爱国、奉献、创新、求实……

  【编辑:贺方程】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