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18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在用,武汉抗疫“神器”火遍全球!

新闻中心 > 武汉

2020-09-17 10:37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尊重科学”,是20字“伟大抗疫精神”的第四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讲道:“面对前所未知的新型传染性疾病,我们秉持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把遵循科学规律贯穿到决策指挥、病患治疗、技术攻关、社会治理各方面全过程。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实行中西医结合,先后推出八版全国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筛选出‘三药三方’等临床有效的中药西药和治疗办法,被多个国家借鉴和使用。无论是抢建方舱医院,还是多条技术路线研发疫苗;无论是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大数据追踪溯源和健康码识别,还是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有序推进复工复产,都是对科学精神的尊崇和弘扬,都为战胜疫情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

  16日,4位抗疫英雄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他们或是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或是来自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的代表,回首艰苦卓绝的武汉保卫战,对“尊重科学”的精神有切身体会。

  江汉方舱临时党委副书记彭勇军:

  患者收治必须日清日结

  江汉方舱内,医患齐心抗疫。通讯员江轩供图

  “正是有科学的决策和管理,方舱医院才能顺利诠释‘生命方舟’的意义。”16日,江汉方舱临时党委副书记、江汉区副区长彭勇军有感而发。

  江汉方舱,疫情期间全市“荷载量”最大的方舱医院:开放床位最多、累计收治和出院患者最多,单日最大收治量逾500人。

  我们必须采用科学方法

  优化流程提高效率

  彭勇军还记得,2月5日,江汉方舱医院正式移交武汉协和医院接管运行,向新冠肺炎轻症患者开放。

  开舱当晚,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广场上,数十辆运送病人的救护车、公交车、电动车源源不断涌入,来自全市8个行政区的500多病患陆续抵达,在寒风中急切等待入院,“收治完第一批病人,已是凌晨4点”。

  患者收治必须日清日结,记录还得完备,便于后期统计和管理,而这一切,无前例可循,“我们必须采用科学方法,优化流程,提高效率”。

  江汉区整合来自全国的医务和保障人员力量,组成临时党委,提供组织保障。2月6日,江汉方舱医院临时党委成立,全口径摸排党员231名,分类成立医护、安保、综合、病患4个临时党支部,下设36个党小组。

  为了压缩转运病人的时间,江汉区内的病患,由街道直接运至方舱,减去从定点医院转移的中间环节;其他行政区病患,以区为单位集中运送。

  工作人员提前收集各处患者信息,依据人数、距离排好时间表,错峰收治。

  彭勇军介绍,随着收治流程不断完善,日清日结的时间从最初晚上十一二时,提前到当日下午5时,一批患者从抵达江汉方舱,完成审核、身份确认、分诊等环节最快只需数十分钟。

  小程序即时应答

  患者诉求“您呼我应”

  长江日报资料图:江汉方舱医院昔日病人休息区的走廊上,还贴满患者的感谢信和漫画。记者任勇 摄

  轻症患者进入方舱后,医疗、生活供给均由方舱提供,生活品质不能落,心理疏导也不可少。

  江汉方舱昼夜不息改造下水管网、从杭州调运供热锅炉、增设消毒池和移动公厕、配置全天候高速WiFi等,不断提升病患的生活体验。

  2月12日,江汉方舱开通“同舱共济、您呼我应”小程序,用于接受舱内患者诉求。

  病患的健康码要转码、地上有积水急需清理、生活用品需要补充……无论事情大小,平台都第一时间回应和调度解决。甚至是舱外事务,只要病人提出来,都能得到及时解决。

  这一日,平台突然出现一条信息:“求助,家里只有老人和小孩,现在老人已出现发烧症状。”患者周女士在求助。

  工作人员立马与相关街道取得联系,及时将老人送往隔离酒店,孩子暂由社区照顾。疫情期间,小程序平台共收到诉求300余件,一一得到解决。

  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邱海芳:

  中医药贯穿治疗全程,留下宝贵“中西结合经验”

  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邱海芳。

  “面对前所未知的新型传染性疾病,没有特效药,没有教科书,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不断摸索总结,发挥中西医协同作战优势,取得了理想的成绩。这是全体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荣耀属于每一个人。”

  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邱海芳表示,在疫情的常态化防控阶段,更要将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贯穿始终,夺取抗疫的全面胜利。疫情期间,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发挥中西医协同作战优势,中医药参与救治的患者中97%康复出院。

  全院医务人员请战书上

  按下红手印

  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同时获得“全国抗疫先进集体”“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两项荣誉,这也是医院建院67年以来获得的最高荣誉。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邱海芳作为全院医务工作者的代表进京领奖,内心的激动难以抑制。

  去年12月27日,该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党支部书记张继先,在诊疗过程中发现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病例。本着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医院第一时间向省、市、区卫健委和疾控中心报告,拉响了整个医疗系统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警报。

  邱海芳回忆,武汉战疫打响后,院党委发出“抗击疫情争当先锋”的号召。全院1300多名医务人员,包括391名党员和132名入党积极分子,在《请战书》上签名按下红手印。

  中医药治疗贯穿全程

  97%的患者康复出院

  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1133名新冠肺炎患者中,中医药使用率达到96.39%,中医药参与治疗患者中,97%的患者治愈出院。

  新冠肺炎是新发传染病,为什么中医药可以发挥作用?邱海芳说,中国自西汉以来的2000多年里,先后发生过321次流行疫病,在与疫病做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证实中医中药在疫病防控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疫情期间,医院成立中西医结合救治专家小组,建立中西医专家联合查房、会诊、疑难危重症病例讨论制度,采取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极大减少了轻症转重症、重症转危重症,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病亡率。

  医院率先参与由张伯礼院士团队领衔的国家科技部重大中医药课题项目,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科研攻关,牵头制定《湖北省新冠肺炎中西医结合康复诊疗方案》,编写《湖北省新冠肺炎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工作手册与科普手册》,在全省推广使用。同时,成立新冠肺炎患者康复病区,运用传统中医和现代康复结合的治疗方式,构建“预防—治疗—康复”一体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促进新冠肺炎患者全面康复,中西医结合特色的救治模式得到国家卫健委的高度肯定。

  武汉华大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实验室总监田志坚:

  检测能力的突破性提升,成为战疫重要转折

  田志坚获奖后在人民大会堂前留影。

  “建设投产周期从3个月到5天,日检测通量从200人份到高峰值2万人份,一减一增之间,是我国常态化检测能力提升的硬气,是依托科学稳步破局的牛气,是中国人从容应对惊涛骇浪的底气。”从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返汉的武汉华大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实验室总监田志坚,回想起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第一个“火眼”实验室的建设运营,难掩激动。

  5天搭建全球第一个“火眼”

  两名工作人员在光谷生物城的华大基因“火眼”实验室工作。记者金振强 摄

  田志坚介绍,武汉关闭离汉通道前一天,他收到公司组建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的通知。作为一名有着19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当即退掉早已买好的返乡车票,留在武汉,并在后续担任“火眼”实验室主任。

  彼时,检测样本需要送到北京国家指定的检测机构进行病毒分离和核酸检测,结果返回需要3—5天。来自国家卫健委的信息显示,1月28日武汉市发热门诊日接诊量过万,但检测能力不足,导致大量疑似患者无法收治。

  确保病例“应收尽收、应治尽治”,不漏一人,而提升检测通量成为破解封城困局的一时关键!全国人民都在期盼早日破解困局,华大等第三方医检机构开始成为病毒检测的生力军。

  难在何处?田志坚解释,新冠病毒样本检测要按照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第二类)进行管理。对患者样本进行核酸检测,应当在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进行,同时采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的个人防护。检测实验室要获得临床基因扩增实验室(PCR实验室)的资质,必须符合一定投用条件。

  1月29日,田志坚连夜和团队成员完成“火眼”实验室设计、出图及设备选型工作。在他的努力下,原本需要3个月的建设投产周期压缩到了5天,创造了医学检验实验室建设的“中国速度”。

  “火眼”被多国复制

  彰显中国科技力量

  华大基因“火眼”实验室门前。记者金振强 摄

  2月5日,华大武汉“火眼”实验室启动试运行,设计检测通量达到每天1万人份,为“雷神山”“火神山”“方舱”等众多抗疫堡垒提供重要的“前哨”支援。华大实验室全员24小时三班倒,甚至在穿上防护服之后,会在实验室里待上近8小时,这期间不能吃、不能喝,也不能上厕所。

  据了解,PCR核酸检测分为前端取样、灭活处理、核酸提取、基因扩增等步骤。其中最危险、最耗时的就是核酸提取环节,需要操作人员打开样本管、吸取检测样本、进行离心处理等多道工序,“必须提起十二分精神!”田志坚说。

  后来,实验室新冠病毒样本日检测通量最高提升至2万人份,极大缓解检测“堰塞湖”,运行期间样本接收峰值接近1.6万人份,在疑似病例检测、高危人群排查工作中,充分地发挥了其科技优势。

  样本通常集中在晚上送到,不少会到凌晨才送来,有时凌晨三四点钟还有送样。24小时响应成为“火眼”实验室的工作常态,操作人员常常需要通宵忙碌,基本做到了早晨8时之前交付前一天所有样本的检测结果。

  在武汉诞生的“火眼”日后又被复制到全球17个国家和地区,由武汉华大基因生产的核酸检测试剂盒已火速驰援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订货量已累计超过3500万人份。

  7月30日,在塞尔维亚南部城市尼什,该国第二座“火眼”病毒检测实验室落成。新华社发

  武昌区积玉桥街道党工委书记陶宇:

  建数据信息库“摸家底”

  武昌区积玉桥街道党工委书记陶宇。记者何晓刚 摄

  “街道社区处在城市基层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线,我们不能打乱仗,要打有准备之仗。一线指挥调度科学有序,工作人员强化自我防护,基层党组织发动整合多方资源力量,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才能打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武昌区积玉桥街道党工委书记陶宇表示,从遭遇新冠肺炎疫情最初的忙乱,到过程的胶着对垒,再到科学有序精准防控,最终取得决定性成果,尊重科学、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至关重要。

  建立数据信息库“摸家底”

  不漏一户一人

  “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快速精准掌握‘大数据’太重要了。只有摸清家底,才能精准施策,有的放矢。”陶宇感慨道。

  结合疫情动态变化实际,积玉桥街防疫指挥部组建疫情信息小组,建立数据信息库,涵盖“四类人员”、外地返汉人员、隔离观察人员等,进行分类筛查,数据排查,精准跟踪联系,不漏一户一人,织密疫情防控网络,形成全链条闭环管理。

  今年2月初,在疫情防控最吃劲的紧要关头,街道及时组建“送诊分队”,为患者争取床位,转运护送患者。2月12日,陶宇带着街道公共安全办干部姜正军,负责转运辖区首批高龄重症患者到雷神山医院。在医院门口等候时,陶宇和工作人员一边安抚患者焦虑情绪,一边现场对接收治住院。一位确诊的老人要下车时,他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将其从救护车上搀扶下来,现场移交给医护人员。

  疫情期间,陶宇带领街道社区党员干部、志愿者累计登记发热就诊需求800多人次,转运发热病人1000余人,转运确诊患者送医30余次。

  网格党建体系下沉楼栋

  补齐治理短板弱项

  积玉桥街常住居民8万余人,下辖12个社区,既有基础条件好的新型物业小区,又有“四通八达”的老旧小区。辖区人口密度大、结构复杂、老龄化严重,疫情防控压力巨大。

  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陶宇变身“硬核”书记,坚守防控前线100多天,带领街道干部、社区群干、下沉党员和志愿者现场勘查,规划设计小区封控方案,创建无疫情小区,落实人员进出“四必”要求,引导居民居家配合防控,非必要不外出。勤洗手、多通风、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使用公勺公筷……如今,这些已成为居民的自觉行为和社会常态。

  长江日报出品 统筹:赵代君 记者:乔驰 武叶 李佳 谭德磊 通讯员朱素芳 应述辉 霍世杰 龚碧婧 杜亚琦 制作:朱佳琪 校对:刘文胜

  【编辑:贺方程】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