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以平凡拥抱伟大 用微光照亮征程 ——致敬江汉每一位抗疫“战士”

新闻中心 > 武汉

2020-09-23 16:11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星光漫天,武汉市红会医院渐渐步入宁静,护师陈楚楚默默为输液的病人加盖一床毯子;

  阳光细碎,金色雅园小区内,孩子欢笑声似有若无,汉兴街玉兰里社区党委书记邓鸿彪刚到社区,来访居民就把他团团围住;

  骤雨初歇,流光溢彩的中山大道人潮涌动,35岁的环卫工满彩美一次次拾起垃圾,重复着清扫工作;

  环卫工人维持城市整洁。

  他们都是街头巷尾,与你我擦肩而过的普通人。而当时光回溯到2020年的冬春之交,他们却又是挺身而出的无名英雄。

  疫情发生后,陈楚楚主动要求进入医院重症监护病区,高峰时工作时间长达15个小时;邓鸿彪开着私家车,带居民去医院检查,一守数小时;满彩美在“红区”做保洁,坚守40多天,每日与医疗垃圾“零距离”接触。

  9月22日,武汉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召开,江汉区共有33人获评“武汉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6人荣膺“全市优秀共产党员”。获奖名单之外,在江汉,有千千万万个平凡人,和陈楚楚、邓鸿彪、满彩美一样,于危难时舍生忘死。

  江汉区委区政府贯彻党中央、省市部署,全区党员群众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每一位“战士”用信仰、热情、坚忍、担当,从疫情防控到复工复产,演绎着一幕又一幕“平凡的感动”。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他们带着一个个善良的灵魂,以力所能及的行动发光发热,温暖整座城市;

  让我们为这些幕后英雄,深情点赞,他们身上所具有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是中国精神的生动写照;

  让我们“把敬意和荣誉献给他们吧,毫不吝惜,此刻,他们就是真正的英雄。虽然他们会谦逊地推辞,虽然他们的功绩,有着最朴素的面容”。

  最动人的诗句,献给最美的江汉“战士”,人民心中的真心英雄。

  白衣为甲向病毒发起“火线冲锋”

  抗疫现场心声:

  “危险的事总要有人做,年轻人要接下救死扶伤的接力棒。”——2019年刚刚入职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1992年出生的艾玉洁就与新冠病毒“短兵相接”,从事核酸采样工作。

  1月22日,只有6张病床的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急诊室里,躺满了30多位急危重症患者。

  一抬头,落入急诊科主任吕希俊眼帘的,就是黑压压的候诊人群。

  只见走道、输液室、门诊大厅,都是焦虑异常又满怀期待的面孔。窗外,尖锐的120急救车鸣笛声划破夜空,不断送来新的急诊病患。

  这一天,正是武汉关闭离汉通道前夜,也是红会医院成为发热病人定点诊疗医院的第一天。

  输液量不断攀升至1600人次,让吕希俊在恐慌之后,迅速镇定下来,“只有挺住才有希望,只有坚守患者才有期盼,就是简装上阵,医生也要上”。

  闻令而动,吕希俊是红会医院医护人员的缩影。被列为首批定点医院后,医院在区委区政府的统领下,随即开启了“三区五通道”的改造。

  医院的重任是,要在48小时内,把一家普通的二甲医院改造为传染病医院;而无论科室、不管专业的医生护士,都要在极短时间内培训转型,投入传染病治疗中。

  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医护人员奋战抗疫一线。

  危难关头,医院党委班子挺身而出,共产党员站了出来。在完成病区改造后的第一时间,红会医院成立了13个临时党支部,所有党员第一时间到支部报到,开展党员抗疫再动员,新一批年轻医护人员奋勇向前:

  泌尿外科90后护士任斯诗,在疫情尚未明朗之际,便申请到呼吸二病区工作。她以不足1.6米的小巧个子,创下了一个夜班单人更换4次氧气钢瓶的纪录。

  在ICU工作8年的护师许燕子,肩负起气管插管患者的护理重担。有时病人一咳嗽,痰液就会喷溅到面罩上。这样高风险的操作,许燕子每天要为12个患者挨个完成。

  去年9月才入职的口腔科医生艾玉洁,是个活泼开朗的90后姑娘。被抽调到医院留观病房做核酸检测,她现学现采,内心一刻也没有发生动摇。

  “老鸟”带新人,党员带群众。统计数据显示,红会医院共有44对双职工坚守在医院疫情防控战线上,有96对夫妻共同奋战在武汉的一线战疫中。还有12位哺乳期的医护人员,主动放弃哺乳,逆行回到医院。

  “他们让我深深感动和骄傲。”谈到这里,红会医院党委书记杨俊眼角泛红,在医护人员极度缺乏的情况下,医护人员以极大毅力坚守一线,每天超负荷在隔离病房工作8—12个小时,守住了患者的生命底线。

  在这家医院,“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传扬百年。进入新中国,“党的力量长期地、无声地融入骨髓,有党的领导,关键时候才能拉得上去”。

  3月下旬,红会医院病患“清空”,从定点医院转为普通患者就医医院,医院还抽调党员骨干组建移动医疗团队,负责对江汉辖区16家集中隔离点、36家康复驿站进行巡检、核酸采样,为百姓健康做好全周期服务。

  抢建“生命之舟”守卫居民健康

  抗疫现场心声:

  “让患者在这里也能感受到家的关心与温暖,是我们的责任。”在江汉方舱医院现场指挥部,医疗工作组副组长王雪调度患者进出流程,工作紧张而有序。

  作为“生命之舱”,方舱医院在抗疫过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江汉方舱医院与江汉经济开发区方舱医院的接连落成和高效运转,为全市抗击疫情贡献“江汉力量”。

  作为江汉区城管执法大队直属三中队队长,余飞至今仍记得自己和同事当天抢建方舱的情景,“一个床架30公斤重,得两个人一起抬,还要拼装,干到最后,就是麻木地搬床、拼床、铺床”。

  负责协调环卫工人的邓威,也感到了同事们心中的力量。等候运输车辆的间隙,环卫工们靠在纸箱上短暂休息,“但是一听到车响,大家就主动起身去卸货,没有任何抱怨”。

  那一夜,100余名江汉城管人彻夜工作,一座方舱医院“火线”建成。

  2月5日晚8时许,第一批患者在冷雨淅沥中来到江汉方舱医院。没有防护服的王雪和同事守在门口,给前来的车辆指路。没有对讲机,他们就靠电话联系;遇到不清楚情况的司机,连喊带比划:“往前开,有蓝色水马的地方就是入口!”等到500多位患者全部进舱,已是次日凌晨3时许。

  为了“日清日结”,王雪和同事优化流程:江汉区内的病患,由街道直接运至方舱医院,减去从定点医院转移的中间环节;其他行政区病患,以区为单位集中运送。同时,提前收集各处患者信息,依据人数、距离排好时间表,错峰收治。一批患者从抵达江汉方舱医院、完成审核、身份确认、分诊等环节最快只需数十分钟。

  3月9日,江汉方舱医院“休舱大吉”,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广场上,各地援汉医疗队载歌载舞,气氛欢腾。从新闻上看到这一幕,余飞打心底感到欢喜和自豪。

  欢送援汉医疗队。

  让80余个隔离点温暖如家

  抗疫现场心声:

  “身为一名党员,永远都要不计回报地尽最大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2月10日,在即将踏入隔离点“红区”前,领导的一句嘱咐,让江汉区房管局干部刘芳记忆犹新。

  1月26日,刚转业到地方不满30天,江汉区房管局干部刘芳第一时间报名进驻隔离点。4张板凳拼成的床,她一睡就是2个多月。

  隔离点内,刘芳与同事把隔离患者都称为“家人”,她不仅当上一名小女孩的“临时妈妈”,还把其他“家人”的情况都牢记在心。

  听力二级残疾的外地老人,食管裂孔术后对饮食有着特殊要求的老人,患焦虑症的少女,每日需要打胰岛素的重度糖尿病患者……高峰时,刘芳要照顾130多位“家人”。“医身,更要医心。”将心比心对待患者,刘芳与同事让隔离点充满“家的温暖”。

  照顾隔离患者离不开“天使之心”,保障隔离点则需要“最强大脑”。

  接到驻点命令,江汉区发展和改革局干部李波火速编制《登记健康卡》《异常处置情况登记表》等规范文件,为隔离点的正常运转确立了整套范式。

  筹建华夏理工学院江汉康复隔离点时,李波考虑到康复病患中中老年人偏多,细心准备了一份印有热水使用小贴士,综合协调组、医疗保障组联系方式的随身折页;对于年轻人,他还准备了免费流量包。

  在江汉区委党校隔离点,党校研究室主任饶华和团队时刻关注患者的衣食冷暖。患者忘带生活用品,他们立即多方协调购买;晚上气温低,他们会悉心为老人加一床被子;有些患者只吃素食,他们单独安排菜谱。

  在江汉区80余个隔离点中,尽管保障人员来自各个战线,大多从未涉足应急管理工作,但他们以迎难而上的勇气担当,支撑起了一个个“家”。

  筑造社区“堡垒”凝聚人心

  抗疫现场心声:

  “哪里有居民需求,哪里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多做一点,他人面对的风险就少一点。”疫情期间独自驾车接送近90人次病人,运送5次确诊患者,社区书记肖汉梅执意扛起这项最危险的工作。

  本轮抗疫,社区成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正面战场,守护着数以千万计居民的健康和安全,保障着他们的生活。

  从值守路口、出入登记、测量体温,到入户排查、宣传防控、消毒杀菌,到为坚守在家的居民提供各类生活服务,每项工作都十分琐碎,要求细致,工作人员始终承受着巨大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

  社区封控不松懈。

  至暗时刻,江汉区社区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坚守岗位,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凝聚起众志成城、齐心战疫的磅礴力量。选择坚守,冲在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前线。

  2月底的一次“清零”工作中,当社区党委书记肖汉梅得知,街道车辆还需排队近50分钟时,她又一次驾车将疑似患者送到隔离点。驻守在此的街道领导看到肖汉梅,连忙为她和车辆消毒,“你真是胆子大!”

  “作为社区书记,面对艰险我必须顶上。”防疫期间,肖汉梅的私家车成了社区的“多功能车”,运物资、拖食品、送病人,几个月下来,车辆几近报废。

  在汉兴街玉兰里社区,党委书记邓鸿彪也承担了最危险的转运工作。患慢性病的八旬老人需换氧气罐,社区的车调配不开,邓鸿彪就自己开车去医院拖。每次送患病居民去检查,邓鸿彪都会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口。他说:“我想让居民感受到,无论他们遇到什么事,社区一定管到底。”

  堡垒无言,却能凝聚强大力量。

  3月5日,万松街商一社区,100余名下沉党员干部、就近报到党员组成2支临时党支部,为社区防疫输入“新血液”。第一临时党支部开展入户宣传、人员摸排、体温监测、小区管控、网格化管理等工作;第二临时党支部为社区11个小区居民买药、保供,社区管理高效有序。

  “不论职务、级别,每一名党员都不谈任何条件,服从统一管理,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让我深刻体会到什么是战斗堡垒。”商一社区党委书记叶翠说。

  下沉党员俯身为民贴身服务

  抗疫现场心声:

  “不管是作为军人保家卫国,还是作为公务员服务百姓,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都必须牢记党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着22年军龄的雷达兵段道聚,转业到江汉区科学技术和经济信息化局刚满1个月,便义无反顾投入到抗疫之中。

  “能下的全部下去,一个都不留。”2月初,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汉口银行党委向全体干部员工发出“召集令”:近1100名员工,下沉到150多个街道、390多个社区和2个隔离点,与社区一道并肩奋战。

  他们当中,既有忘记年龄勇敢担当的老干部,也有初为人父就奔赴社区的新晋奶爸,还有主动请缨敢为人先的巾帼女杰,更有刚刚踏上岗位的90后新生力量。

  汉口银行江汉支行党委委员、行长助理石丹下沉常远里社区,该社区共有住户8000多户,居民总数2万余人。面对社区防控的压力,石丹主动承担起万科城小区的值守任务,在最恶劣的天气里,每日值守12个小时。

  下沉党员干部支援社区。

  与此同时,她还要坚守在本职岗位,一刻不松懈。武汉市面临应急资金需求,她调配人员临时开柜,指导营业网点为36家单位办理补助发放、防疫资金捐助划转等业务。

  相比汉口银行的下沉党员,已经到了退休年龄的江汉区人才与公共就业服务中心主任张少雄,是在基层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

  自1980年以来,张少雄便一直奋战在江汉区就业战线。正是凭着一股“拼命三郎”的劲,这位59岁的老共产党员,一边就近下沉社区,协助疫情封控;一边线上解决就业难题,守住了疫情期间的民生底线。

  疫情期间,下沉党员各司其职、各显神通,与社区并肩作战,凝聚出强大的抗疫力量。

  志愿服务用微光炬照征程

  抗疫现场心声:

  “在这场人民战争中,我们没有缺席。纵然是萤火微光,也能聚起光和热,也要温暖千万家,这就是我们社工人的责任与担当!”——疫情期间,江汉区友谊青少年空间社工中心主任陈宇开展心理疏导、提供情绪抚慰,用温暖和爱驱散居民心中的阴霾。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志愿者。作为抗疫期间重要的力量,志愿者的身影活跃在社区防控、交通保障、物资保供、心理辅导等多个领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力量。

  1月23日,离汉通道暂时关闭。交通受限、医疗资源不足,留守在疫情中心的孕产妇群体面临着多重难题。

  5位志愿者挺身而出。爱心车队——“W大武汉紧急救援队”自愿接送临产孕妇赴医院待产。安抚好家人后,爱心车队中年龄最大的志愿者、46岁的李文建坚定地说:“算我一个!”

  身为“老汉口”的李文建,目睹武汉的辉煌与蝶变,疫情肆虐的“空城”让他难受。“我坐不住”,第一时间,他主动上街参与志愿活动,结识了小自己14岁的“女汉子”王紫懿,发起了爱心车队的志愿活动。

  李文建说,他们组建了1300多人的志愿服务群,并按照临近预产期进行排表。正因事无巨细,考虑周到,5位志愿者在疫情期间共运送50位产妇,无一例被感染。

  47岁的陈宇,则是活跃在心理疏导志愿服务领域的老党员。

  1月30日晚上,一位居民焦急地向陈宇求助:母亲发烧被送往隔离酒店,之后音讯全无。陈宇多方联络,确定其情况良好,居民才安下心来。

  “这件事让我意识到有必要帮隔离酒店的患者们搭建一个沟通的平台,不让他们成为‘孤岛’。”陈宇说,在民政部门支持下,她与武汉大学合作创建了“社工共振”线上志愿服务队。

  通过资源整合,包括社会工作、医学、心理方面的专家和志愿者在内的150人队伍迅速投入战斗,17个线上服务群第一时间组建完成、服务群众。

  贴心照顾援汉“神兵”

  抗疫现场心声:

  “医疗队援汉是来救命的,我们服务医疗队就是服务自己。”2月12日,江汉区工商联紧急招募援汉医疗队后勤保障人员,90后小伙沈聪第一个站了出来。

  “医疗队是战斗员,我们是勤务兵!”从企业负责人到百余名队员的生活“大管家”,沈聪开始每天14个小时连轴转。

  酒店没有洗晒区,他辗转找到工人师傅,现场定做6个可移动的折叠衣架,解决酒店衣物晾晒问题;医护人员眼镜损坏,他来回往返武昌、汉口寻找眼镜店;日子久了想给大家换换口味,他在妈妈的“远程指导”下熬鸡汤,医护人员排队品尝,让沈聪大受鼓舞。

  保洁员、生日策划师、物资采购员、厨师、司机……沈聪和小伙伴们的身份,每天都在不停变化,“辛苦,但充满意义”。

  “你若性命相托,我必全力以赴。”从1月25日起,来自全国24个省市的55支医疗队入驻江汉,支援武汉抗疫。江汉区多个部门和团体心怀感恩、贴心服务,做好后方“大管家”。

  2月19日,江汉区北湖小学接手广东、北京两支医疗队的保障工作,教务主任潘华毅成为“保障突击队”牵头人。

  刮胡刀、梳子、指甲剪甚至是隐形眼镜药水,许多寻常物品成了紧俏物资,而它们又是必需品。在物资紧张又要保障到位的情况下,从校长到普通教师,多方联系、四处筹集,尽力满足医疗队需求。

  “平凡的你我成就人生的不平凡。”离汉前,北京医疗队向潘华毅和同事表达谢意,双方相约明年春天再于武汉相聚。

  维系城区正常运转的“隐形英雄”

  抗疫现场心声:

  “要是妈妈住院,没有人照顾帮忙,那妈妈怎么渡过难关呢?现在医院很多人需要我们帮忙,我们就要去帮助他们。”——育有一儿一女的保洁员满彩美,在与12岁大女儿视频时,如是回答孩子的疑问。

  3月9日,地处闹市区的江汉方舱医院正式休舱,其累计收治轻症患者1848人,稳居武汉市各大方舱医院之首。

  海量“吞吐量”的数字背后,离不开运营保障战线的“隐形英雄”。

  今年35岁的满彩美,正是每日与医疗垃圾零距离接触的环卫工。

  1月25日,大年初一,满彩美得知要组建“环卫突击队”,支援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在江汉区城管执法局质检一队工作的她主动请缨,“你不去我也不去,大家都不去,这些工作谁来做?”

  在医院做保洁,比平常扫马路要辛苦许多。身穿一层隔离服、一层防护服,并戴齐口罩、护目镜、手套,满彩美行动尤其不方便。一周之后,支援期满的满彩美本可以与家人团聚,但她再次选择执行新任务,奔赴刚刚开辟的江汉方舱医院。

  江汉方舱医院救治轻症患者。

  与满彩美“前后脚”支援江汉方舱医院的,还有江汉区水务局排水大队技术员杨志丹、吴涛和高红钢。

  同为运营保障,他们的工作有些特殊——给下水道“打吊针”,做好市政管网的“主治医师”。原来,在疫情期间,只要是方舱医院、隔离酒店等特殊场所,其周边下水管网均需二次消毒,以确保设施内的污水在流入市政管网前得到有效消毒。

  管网消杀就像射击,瞄准只是第一步,精准扣下扳机才能决定成败。找准点位后,杨志丹和同事们根据设施内人员数量,在井盖上布置消毒液。

  为控制消毒液滴入速度,队员们甚至采购了输液器具,采取“打吊针”的方式,用调节阀控制滴速。

  得益于来自城管、水务等战线的运营保障工作,江汉方舱医院保持了“医护人员零感染、患者零死亡”的纪录。

  (撰文:杨菁 朱素芳 潘宇翔 供图:中共江汉区委宣传部)

  【编辑:毕婷】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