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有“手”有“眼”有“脑”有“心” ,大东湖深隧运营系统很“聪明”

新闻中心 > 武汉

2020-09-29 17:06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长江网9月29日讯(记者王怡人 通讯员廖宇智)身处比地铁还深的地下,大东湖深隧究竟如何运作?怎样才能知晓它的健康状况?传输污水的过程万一出现问题怎么办?29日,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实地探访大东湖深隧的智慧运营系统。该系统尤如一台“手、眼、脑、心”健全的机器,使大东湖深隧拥有了极强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运行能力。

  在大东湖深隧二郎庙预处理站,记者在中控室看到了布满各种数据的超大液晶显示屏。这就是大东湖深隧的智慧运营系统,屏幕中央便是污水传输的全域图,“一张图绘所有”,从1到10号竖井和各个预处理站,在屏幕上一览无余。

  大东湖深隧的“大脑”。记者王怡人 摄

  “这套系统相当于大东湖深隧的‘大脑’,集成了系统控制、流量流速、人员分布等关键信息。” 中建三局大东湖深隧项目技术部经理李胡爽介绍,只需轻轻一点,就能对域内的任一设备和人员信息进行监测和调度。

  考虑到这是全国第一套污水处理深隧系统,在运行之初就已做好了服务器备份措施。记者在探访中了解到,该系统操作人员一边搜集处理相关数据,为填补国内这方面的空白做积累,一边在进行自我学习,未来甚至可实现无人值守。

  水下机器人和无人机巡线系统则相当于深隧的“触手”和“眼睛”。前者可在高流速、高水压、腐蚀性、能见度低的水下环境进行隧道运行状况检测、清淤、修补;后者捕捉深隧沿线地表的高清画面,并通过5G信号实时回传,防止外部行为破坏深隧结构。

  据悉,未来水下机器人和无人机将各配备一台,定期对17.5千米长的隧道地表和内部进行扫描。

  “深埋地下40多米的大东湖深隧,一点小问题的出现后果也难以预料。”李胡爽称,因此早在建设中就在隧道内部安装了大量的受力、腐蚀和沉降传感器,以及四组脉冲流量计,组成了深隧的健康监测系统。在大东湖深隧的心脏区域,这些机器随时感知内部的“心跳情况”。

  不论是“触手”和“眼睛”,还是“心脏”,收集到的数据都将实时传送到“大脑”内部——位于二郎庙预处理站的中控室里。大东湖深隧的健康状况在这里一目了然,充分保障半个武昌污水传输的安然无恙。

  【编辑:贺方程】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