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他从棚户区大通铺搬进了80多平方米的新房子

新闻中心 > 武汉

2020-10-01 10:45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胡昇(右)与老伴在书房喝茶聊天。记者覃柳玮 摄
  长江网10月1日讯(记者覃柳玮 通讯员彭亚楠)10月1日一大早,青山区钢都管委会122社区居民胡昇就赶到了湖北省博物馆。他是省博001号志愿讲解员,节假日是他最忙的时候。这位73岁的老人身体康健,思维敏捷,把自己对文史的热爱变成了退休后的事业。
  胡昇1978年开始在湖北省博物馆进行义务讲解,2007年正式受聘为省博志愿讲解员。40年多来,他进社区、进校园、进军营,致力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曾获“中国好人”“文化部优秀文化志愿者”“荆楚楷模”等荣誉称号。胡昇说:“我不仅讲历史,也讲美好生活。对于我来说,幸福生活的最直观感受就是居住条件的变化。”
  1955年,8岁的胡昇与父亲从广西来汉。父亲是工程师,参与建设武钢。1970年胡昇参加工作,成为了中国第一冶金建设公司的一名工人,住进了工人村的棚户区。“都是平房,一个大房间,两条大通铺,一个屋檐下可以住几十人。”没住几年,大房间被改造成了筒子楼式的单身宿舍。每个房间八九平方米,一间房上下铺最多可住8人。
  在棚户区,胡昇结婚、生子。结婚时,同住的工友们为他腾了一间房作为婚房。“结婚第二天,大家来道喜。我们用布帘给床一围,就隔出了客厅,打引号的客厅。当时做饭要在走道里烧煤炉,公共厕所最长时要排队20多分钟。”后来,单位将相对的两间房打通,胡昇家的面积扩大到20平方米左右。
  “那时候,工友们互相帮忙做家具、搭阁楼。工人村有很多剧院。物质条件不好,但精神生活我们没有落下。”胡昇觉得,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都在尽自己的努力让生活过得更好一些。
  上世纪80年代初,胡昇搬到了红钢城7街坊。三排红砖房横竖一围,中间空出一大片院子,像是三层的四合院。住的是团结户,两个家庭组成一户,共用厨房、厕所。每家的房间有15平方米左右。胡昇的邻居是武钢的工人。面积虽变小了,但红钢城周围学校、商场等生活配套更加齐全。
  90年代初,胡昇又搬家了,搬到了八大家42街,独门独户的两室一厅, 40多平方米。胡昇喜欢交朋友,他说:“朋友一直开玩笑,说住红钢城时坐在我家床上歪着头看电影,把脖子看坏了。”搬新家后,他买了影碟机、音响,大家还是喜欢到他家看电影。有了独立的客厅,终于不用坐在床上看了。
  2000年,全家人搬到了122社区,80多平方米的房子,南北通透。2018年,央视《秘密大改造》节目对胡昇的家进行了装修。智能的开关、透明的书柜、历史感十足的艺术品,让家里焕然一新。

  胡昇在查看历史书籍。记者覃柳玮 摄
  如今,工人村棚户区早已完成改造,青宜居、青康居、青和居等小区拔地而起。青山江滩、倒口湖公园、戴家湖公园等的兴建,海绵城市的建设,让整个城区的呼吸似乎都轻盈起来。当前,青山全区正在进行老旧小区改造,居民的居住环境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胡昇说:“国家在发展,房子不断在盖,加上个人的奋斗,老百姓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编辑:贺方程】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