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排水管道的“专科医生”—— 访武汉中仪物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洪标
2001年,大学毕业后的郑洪标就职于首钢地质勘查院。在这里,他熟悉了国内外先进的管线探测技术与设备知识。
两年后,郑洪标回到武汉,在水利部长江勘测技术研究所进行钻孔调查工作。工作中,他发现利用检测钻孔内地质超声及钻孔电视调查这一原理,可以进行管线内部检查。郑洪标有了创业做相关设备的想法。
2003年,郑洪标在光谷成立“中仪物探”公司,进行地质及相关检测设备的开发。然而在创业过程中,他发现国内地质相关设备研发相对较成熟,大型号装备居多,投入研发成本过大。在反复考虑市场容量及国家政策导向后,郑洪标决定调整创业方向,定位市政排水管道检测设备的开发,以地质设备为原型逐步向市政行业拓展,积极探索企业发展的新方向。
2010年,他成立武汉中仪物联技术有限公司,开始二次创业。
换个赛道 业绩喜人
以前,城市排水管网的检测和维修,大都依靠人工,维修过程中对道路、管网的破坏性也让人诟病。1957年,德国诞生了世界第一台地下排水管道检测设备,2000年左右从上海开始进入中国,2005年前后,国内开始研发、生产相关产品。郑洪标认为,用机器取代人工,来完成城市地下管网的检测和维修,是必然趋势。
中仪物联成立之初,仅有3个人,研发工作任务繁重,团队人员为了尽快研制出原型机,经常通宵熬夜。“前5年是公司的生存期。”郑洪标说,因为研发投入大,在2011年的时候,不得不找人借了10万元来发工资。
经过努力,中仪物联团队研发了各类环境条件下能使用的检测设备,能囊括新管验收、应急检测、日常运营等整个管道生命周期。强大的集成性配以全国标准以及地方标准的智能判读输出,打破了用户对进口产品的“迷信”。
还有一个让国内用户无法拒绝的原因,是公司对设备提供的及时维护、维修服务。之前,进口设备一旦损坏,除了需要承担昂贵的维修费用,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等待配件和售后周期过长,严重影响工程进度。
产品质量过硬、服务到位,中仪物联的经营业绩逐年攀升,平均年增长率维持在50%以上,2015-2017年,分别获得光谷瞪羚企业称号和德勤光谷高成长20强称号。2015年7月,中仪股份成为行业内第一家挂牌新三板的企业。
换个思路 全球首创
但郑洪标并不满足这些成绩,他的梦想,是产品技术超越进口产品,并引领这个行业。
当时,国内市场依然是以国外进口产品为最新技术导向,以模仿学习为主。这一时期的检测设备还处于功能机时代,最大的痛点是设备影像像素低,精度不够。郑洪标觉得,网络时代,应该能做出更智能化、分辨率更高的设备。
转机来自2015年的一个偶然发现。
那天,郑洪标在公司所在地武大科技园里停车时,看到有人正在停车场玩无人机。机主轻松娴熟地遥控着天上的飞机,给了郑洪标灵感——能不能把“天上飞的”,做成“地下跑的”呢?
郑洪标决定加大投入,主攻智能机研发。
常言道“好事多磨”,技术创新从来都不是容易的事。“入地”和“上天”毕竟不同,研发人员发现,在密闭的地下管网里,无线网络进不去;光纤网线进入复杂的管道里,极易折断,,工程化应用几乎不可能。
苦思冥想,反复试验,中仪研发团队最终攻克难题。所采用的传输技术,既能满足高清视频传输的需求,又有效避免了网线传输距离短以及光纤易折损的问题。郑洪标说。
2016年7月,中仪股份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高清型管道检测设备——X5-H系列管道CCTV(Closed Circuit Television,一种通过内窥电视检测系统对管道内的锈层、结垢腐蚀、穿孔、裂纹等状况进行探测和摄像,将地下隐蔽管线变为在电脑上可见的管道检测手段)检测机器人,这一技术超过了目前国外同行,将管道检测设备的故障率降低了80%以上。
郑洪标说:“从最早的人工下井摸查到德国率先开启的智能化设备检测,从现在的高清CCTV作业到最新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总体来说,排水管网运维经历了人工法、模拟化、数字化、信息化四个阶段。我们是在排水3.0时代开启技术创新之路,短短数年间,共推出了潜望镜QV、爬行式机器人CCTV、漂浮式CCTV、3D成像式检测系统、管道声纳检测系统、管道泄漏电法扫描系统、管中探空电磁雷达扫描系统等多项管网综合检测技术。在2017年,我们开发了国内首套自主知识产权的光固化修复系统。近两年,又推出了管道喷射检测系统、光固化内衬修复材料以及信息化管网监管平台。我们的技术服务始终围绕排水管道检、养、修、管四个系列,都针对排水管网来完成。”
换个节奏 初心不改
技术领先,产品线丰富,武汉中仪物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全行业覆盖排水管网检测、评估、养护、修复环节,全面提供设备、材料、服务的企业,可以为城市提供智慧排水管网运维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随着公司发展,员工也从3人激增到约400人。
2018年,中仪股份的产品开始出口日、美等国家;2019年,公司销售额达到1.6亿元;2020年初,郑洪标准备大干一场,计划将全年销售额做到2.4亿元。
然而,疫情不期而至。
非常时期,中仪股份临危受命,以最快速度凝聚公司的技术力量,参与到光谷科技会展中心方舱医院管网检测中。工作人员制定了安全高效的解决方案,出动管道检测车,运用X5-H管道CCTV检测机器人和X1-H4管道潜望镜,顺利完成了此次方舱医院排水管网检测任务。
3月20日,在满足国家及地方防疫要求的情况下,中仪股份通过复工审核,27日正式复工复产。
疫情期间,各地排水管网施工暂停,中仪股份的业务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但公司没有解聘一个员工。复工复产后,市场渐渐恢复,郑洪标对今年的预期有所调整,仍然信心满满:“虽然出口受到影响,但今年销售仍会突破2亿元。”
郑洪标的乐观,来自于他对于排水管道行业现状的分析,他介绍,近年来我国地下排水管道长度增长较快,过去10年的复合增长率约为7.8%。但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地下管网长度仍有很大缺口。按德国、日本、美国三国的人均管长4.06米的标准计算,2018年我国的排水管网总长应达到337.54万公里,实际仅有68.3万公里,只有标准的20.23%(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可见未来我国管网增长空间巨大。“未来,中国地下管网检测修复将是万亿级别的市场。”郑洪标说。
近年来,各大城市“看海”的新闻让人揪心,城市内涝背后,往往就是城市地下管线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的具体体现。随着国家对于城市地下排水管道、海绵城市、智慧排水等相关建设的加强,排水管道运维的高技术服务需求将成为刚需。
郑洪标把城市比喻成“人体”,地下管道就是“肠道”,自己则是这方面的“专科医生”,用技术守护着城市的“健康”,他认为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编辑:朱曦东】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