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第二届“吉庆之星”总决赛将开赛,优秀选手可常驻吉庆街

新闻中心 > 武汉

2020-10-29 21:11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长江网10月29日讯  28日19时许,夜幕笼罩下,吉庆街两侧大排档灯火通明。

  当天,从上海回来的老杨拉着多年未见的老友,特地来到吉庆街老字号金满楼菜馆。

  “来一首欢快的歌!”听到老杨的呼唤,一旁的街头艺人抱着吉他来到老杨餐桌旁。手指翻飞,歌声响起,“我要飞得更高,飞得更高,狂风一样舞蹈,挣脱怀抱……”

  “唱到了心坎里。”老杨说,离开武汉几十年,最怀恋的还是吉庆街的热闹,“自由自在,就好像回到了从前。”

  吉庆街沿街大排档,坐满了前来宵夜的食客。记者陈俞 摄

  老杨的记忆也是许多老武汉人的记忆。长仅百余米的吉庆街夜市排档,是武汉著名的“汉味名片”。民间艺人,应大排档而生,亦渐成为吉庆街的灵魂。

  历经30年发展,民间艺人几经沉浮,“四大天王”相继离开,其他艺人们依然活跃在这个大舞台。10月30日,“吉庆之星 与你相约”江岸区第二届街头文化艺术节总决赛将如约上演,来自全国各地的10组选手从百余位报名选手中脱颖而出,他们希望在吉庆街成就自己,吉庆街也期待能从中找到重新擦亮金字招牌的人。

  街头艺人构成吉庆街独特的文化现象

  吉庆街民间艺人正在为食客表演。记者陈俞 摄

  金满楼的生意依旧红火。28日20时,虽伴有小雨,气温下降,但金满楼屋外大排档,10来张桌子几乎坐满。这家有着30年历史的老店,是吉庆街最早一批经营的商户。10年前,胡莉从妈妈的手上接过生意,每天晚上她都坐在门口迎客。来吃饭的人多了,艺人们也都来了,胡莉很开心。在她心里,“艺人就是大排档的一部分。”

  武汉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顾问、武汉地方志办公室原副巡视员王汉吾是一位“老汉口”,他在吉庆街附近的老里份汉润里生活多年,对街头艺人的名头耳熟能详。

  王汉吾介绍,解放前,吉庆街是华商聚集的模范区,生活条件便利,环境格调高雅,在武汉三镇独领风骚。上世纪80年代,受到改革开放经济活力释放的影响,武汉最早的一批个体户在自家门口摆起大排档。在当时形成了以吉庆街为中心、包括邻近的交易街、瑞祥路、大智路在内的宵夜大排档市场。

  “大排档的出现和存在,是街头艺人能够扎根吉庆街的土壤。正是有了这样一种开放包容的经济业态,武汉人骨子里诙谐幽默、不拘小节、乐观顽强的性格特征才有了释放的舞台。”王汉吾说。

  吉庆街沿街伫立着不少老字号大排档。记者陈俞 摄

  彼时,吉庆街由一条短短170米的小街,发展成为全国最具特色的露天宵夜排档市场。各类餐饮和露天摊点30余家、活跃的街头艺人达300多人。

  “民间艺人的出现,构成了吉庆街独特的文化现象。”著名作家、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专家胡榴明介绍,吉庆街不仅临近中山大道、江汉路,还靠近大智门火车站。这里不仅是货运站,更是客流站。“人们坐在露天大排档,可以尽情大笑,可以玩到很晚,这里是一个自由的场所,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精神文化的需要。”

  上世纪90年代,作为吉庆街第一批街头艺人,擅长吉他弹唱的“老通城”和拉二胡的“麻雀”、演唱印度歌曲的“拉兹”、手持黄瓜讲笑话的“黄瓜”,因诙谐幽默的表演,成为客人们“点击率”最高的艺人,并称为吉庆街“四大天王”。

  艺人们想把吉庆街名片越唱越响亮

  随着城市发展,吉庆街几经改造。2009年,为了配合长江隧道建设,吉庆街停业改造。2011年,新的“吉庆民俗街”面世,有了高大的灰色门楼。2016年12月,新吉庆街与中山大道同步开街。新开张的吉庆民俗街,北至京汉大道,东临大智路,西至黄石路,南临中山大道。

  伴随着吉庆街的改头换面,老一辈的街头艺人们也相继离开。“拉兹”去世,“黄瓜”失踪,“麻雀”失声。不久前,“老通城”病逝,有网友感叹,“一个时代的结束”。

  曾经的“四大天王”见证着吉庆街民间艺人的光荣与辉煌,他们之后,谁能接棒?去年启动的“吉庆之星 逐梦之旅”江岸区首届街头文化艺术节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600多名选手报名,最终评选出的4名“吉庆之星”和6名“吉庆达人”,还获得了全市首批街头艺人表演证。

  经历过吉庆街鼎盛时期的孙小鼓,如今还活跃这里。他是“拉兹”的女婿,也是公认的吉庆街中最能上台面的艺人之一。现在的孙小鼓每月都会接到10多场来自湖北各地的商业演出,但他还会留出一半时间在吉庆街表演。“吉庆街是一个自由的舞台,让我在这里扎下了根,吉庆街就是我的家,我们希望将它发扬光大。”

  在孙小鼓演唱的歌曲中,他总会唱,“我们大武汉有一条吉庆街,这条街已经成了江城的一大品牌。我们民间艺人为客人们做精彩的表演,全国各地的游客都慕名而来……”他说想把吉庆街名片越唱越响亮。

  怀揣绝活,有望诞生新“四大天王”

  “吉庆街的人气复苏了,晚上很热闹。”武汉音乐人、导演齐追航在吉庆街采风22年,围绕这条老街,他拍记录片、创作音乐,与街头艺人结为朋友。去年,他开始筹拍表现吉庆街艺人生活的电影《吉庆街火》,几乎每个晚上都在吉庆街取景拍摄。目前,该电影即将杀青。

  “吉庆街民间艺人活跃了整条街,活跃了大排档,活跃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成为展示城市文化的窗口。”在他看来,吉庆街民间艺人的文化就是一种释放自我、展示自我,追求自由自在生活的艺术表达。目前,吉庆街依旧以最早一批进入的一代、二代艺人居多。“以前‘老通城’‘麻雀’都是有原创功力的,他们还创作了与武汉相关的艺术作品,有传唱度,所以才能成为吉庆街的名片。”

  齐追航一直关注着吉庆街上的民间艺人。“吉庆街需要新鲜血液,还需要原创的有武汉特色的作品。活动的举办,媒体的宣传,可以吸引更多优秀艺人来到这里,艺人们也有了获得专业培训的机会。艺人们水平上升了,吉庆街名片才会越擦越亮。”齐追航说。

  王汉吾也持相似的看法。他说,未来传统民俗文化和现代潮流文化将长期并存,只要怀揣独一无二的绝活,草根也能在吉庆街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吉庆街也将人才辈出,新“四大天王”的诞生指日可待。

  据“吉庆之星”主办方介绍,这次活动除了吉庆街艺人,还吸引到外地的农民歌手,以及本地的独立音乐人加入。对于脱颖而出的优秀选手,将吸引他们加入吉庆街,丰富表演形式和内容,带动吉庆街民间艺人水平提升。

  (记者陈俞 万凌 通讯员曹景)

  【编辑:戴容】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