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让普通百姓的字迹成为城市记忆,在汉口江滩品地书赏芦荻

新闻中心 > 武汉

2020-11-15 22:31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长江网11月15日讯沿江百里长廊,茫茫芦荻盛景。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一年一度的地书大赛和芦花节在汉口江滩落下帷幕。两天时间,观秋芦遍野、赏芦花似雪,听涛诵诗、品字赏花,市民和游客饱享文化大餐。

  地书比赛现场。记者李永刚 摄
  芦荻飞絮如雪,带来生态回归的绿色福利
  14日,2020中国(武汉)地书大赛决赛暨芦花节启幕。汉口江滩观芦栈道迎来如织人群。望长江、赏秋菊、观芦荻,一幅热闹而美好的画面。
  家住附近的市民张女士忙着给家人拍照,她说,“江滩真是武汉不可多得的宝藏地点,每次过来都有新的发现。”

  地书比赛现场。记者李永刚 摄
  汉口江滩芦荻花海,实为难得。这要得益于10多年前的江滩综合整治。整治后的江滩还原了原始滩地,留出了适合荻芦生长的空间。加之没有排污,生态变好,人们的环保意识提高,芦荻的规模越来越大。
  芦花节来看花,成了不少市民的秋季必选项。“这些芦荻向水而生,十分美好”,市民魏梦说,是好的生态带给人们绿色的福利。
  选手泼墨挥毫,释放传统文化传承之民乐
  作为2020中国(武汉)地书大赛决赛暨芦花节的传统项目,榜书表演凝聚了地书大赛的真韵。15日上午,在汉口江滩三阳广场,地书大师运笔用力,写下“饱蘸长江水,书写大武汉”10个大字。
  以水为墨、以地为纸的地书大赛已持续8届。和往年不同,今年新增了许多新鲜面孔。数据显示,今年地书大赛中,60岁以下的参赛选手占了一半有余。其中成人组最年轻的年仅25岁,青少年组最小的年仅8岁。

  地书比赛现场。记者刘斌 摄
  29岁的朱小华就是这群地书青年爱好者里的佼佼者。获得优秀奖的他从小酷爱书法,但地书比赛还是第一次接触。在赛场上,他的落笔瘦劲挺拔,引来不少市民围观。
  已经“退役”的老将杨耀南也在决赛现场。他指点着入围决赛的8岁双胞胎姐妹刘诺晨和刘诺凌。他说:“地书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需要好好传承。”
  双胞胎姐妹一大早就从黄陂赶过来,没有一点困意,开心地按照杨老师的指点,有板有眼地进行决赛书写。能够入围决赛,姐姐说:“很开心。”

  地书比赛现场。记者刘斌 摄
  江滩释放活力,赠予老百姓实在满足
  15日上午,经过激烈角逐,2020中国(武汉)地书大赛决赛暨芦花节落下帷幕,数名地书爱好者摘得荣誉,获得将字迹永留江滩的奖励。“能让我们的字迹成为城市的记忆”,十佳选手施家东特别感动。
  不少游客参加了地书大赛和芦花节的启动活动“诗话长江”主题讲座。主讲人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李敬一的一席话让她动容——武汉,是一座有文化、有内涵的城市;汉水、长江,是一条时间的链条;芦苇、江花,深藏着历史与现实的故事;江滩、绿道,标志着生活的安宁。保护好芦苇,保护好江堤,就是保护长江,保护环境,保护文化,保护我们的生活。
  “无论是花还是书法,都能带给我们实实在在的满足”,游客白女士感叹,今年的芦荻在汛后仍顽强生长,像极了我们英雄的武汉人民,在经历了诸多磨难后仍然乐观向上,为了美好生活不断奋斗。
  如今,十二届芦花节的持续举办,让芦花成为武汉人每年秋天不可或缺的元素;地书大赛也让更多人认识并喜爱地书文化。市江滩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活动还将继续办下去。(记者黄师师 王怡人 通讯员黄金波 向丽华)
  【编辑:邓腊秀】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