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想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来盘龙城看看

新闻中心 > 武汉

2020-11-16 01:35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长江网11月16日讯(记者万建辉)长江网记者15日获悉,成立仅4年的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其展览陈列屡获殊荣:基本陈列“江汉泱泱 商邑煌煌——盘龙城遗址陈列”展览荣获第十七届(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临时展览《庞贝:瞬间与永恒》获得2020年湖北省博物馆、纪念馆六大展览精品推介活动优胜奖。

  展厅内。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院长万琳介绍,国家文物局及国内外众多专家认为,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探索大遗址保护展示思路上有重大突破。我国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李伯谦说:“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我所见遗址公园中建设和发展最好的。”
  万琳说,5月18日,盘龙城遗址博物院恢复开馆。目前遗址区除每周一闭园维护外,遗址区对观众预约开放;工作日每天参观人数3000人-5000人,周末及节假日上万人;博物馆在进行消防验收,目前尚未开放。
  盘龙城遗址位于武汉市黄陂区,是长江流域已知布局最清楚、遗迹最丰富的一处商代前期城址,距今有3500年历史,是商朝南土中心城邑,武汉城市之根,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遗址保护范围3.95平方公里,重点保护区1.39平方公里。
  遗址核心区复原展示。
  自1954年首次发现以来,已发掘超过2万平方米,遗址内涵丰富,有宫城遗址、贵族墓群和手工作坊遗址等,出土大玉戈、青铜大圆鼎、青铜钺、绿松石镶金饰件等3000余件精美文物,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是长江、黄河同属华夏文明的实物见证。

  绿松石镶金饰件(杨家湾M17出土)。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考古研究部副主任王颖介绍,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于2019年9月27日正式对外开放,是武汉市首家专题遗址类博物馆。展厅面积约3800平方米,由三个主展厅和一个临时展厅组成,基本陈列“江汉泱泱 商邑煌煌——盘龙城遗址陈列”分为“浪淘千古”“故邑风物”“角立南土”三个单元,展出文物包括青铜器、玉石器、陶瓷器、骨角器等文物677件套,其中青铜大圆鼎、绿松石镶金饰件、有领玉璧、带鋬觚形器等珍贵展品彰显了商代盘龙城的发展高度。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专注于体现遗址类博物馆的特色,根据展览涉及的盘龙城考古研究史、盘龙城制陶文化及商代先民生活等内容,已经开发出模拟考古、陶瓷体验、商代文化三个主题八门社会教育课程。博物馆区及遗址区分别设有规划合理、设备齐全的互动教室和互动体验区,可实现多团队同时进行活动。
  万琳说,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盘龙城考古工作揭示出二里头文化面貌,让世人认识到早在夏商时期,中国的文化、政治版图就已经到达了长江流域。盘龙城出土大量青铜器,展现出灿烂的青铜文化发展水平,直接推动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都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这样的社会认知。
  小嘴遗址发掘现场。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下一步将继续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合作,继续开展盘龙城遗址杨家湾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鉴于杨家湾北坡石头带遗迹发现建筑等遗迹,今后将继续围绕这些遗迹发掘为主要工作目标(计划400平方米),同时拟在王家嘴、西南城壕一带试探性发掘100平方米,以寻找盘龙城早期遗存。启动盘龙城遗址本体保护展示二期工程,完成项目计划书,向国家文物局申报。以杨家湾北坡、李家嘴墓葬区、小嘴铸铜作坊区作为展示重点。完善遗址公园标识系统、文化内涵解读,增设游客休闲点,丰富游览体验,进一步凸显城市文化休闲公园功能。
  珍贵展品>>>

  有领玉璧(小嘴遗址M3出土),商代 ,直径22厘米。
  2017年元月,武汉大学和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在小嘴铸铜作坊区域发掘了一座商代早期的军事贵族墓葬。出土文物约30件,其中兵器占了一半以上,出土的铜钺、铜戈、铜镞、角镞显示,墓主人生前极有可能是一位中级军官。墓葬出土的有领玉璧上,九组同心圆纹饰清晰可见,玉璧制作规整,光彩照人,是目前见到的年代明确、体量最大、最早施刻同心圆线饰的有领玉璧,也是商王朝玉器的代表。与此同时,这座墓葬的考古发掘再次印证了盘龙城遗址在商代青铜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带鋬觚形器(杨家湾M17出土),通高18.5厘米。
  这件青铜器造型独特,为过去所未见。器物口部与铜角类似,有两流向外张开;器物腹部外侧安装有一个装饰兽面纹的鋬把,下腹部近圈足的部位装饰一周简单的兽面纹;器身中空,横截面为扁圆形,能装盛约440毫升的酒水。该器的整体器型兼具了觚、斝、角等青铜酒器的部分特征,左右对称,富有美感,体现了商代先民独特的艺术构思和审美。商代墓葬中,铜觚、铜斝、铜爵一般是作为成套的青铜酒器随葬。考古工作者根据17号墓葬中与它一同出土的铜斝、铜爵来判断,这件青铜器应该是铜觚的替代品,故暂时定名为带鋬觚形器。

  铜觚,商代,盘龙城王家嘴4号墓出土。
  2018年1月,考古人员在盘龙湖边发现地表暴露的铜戈等文物后,确认此处当是一座商代贵族墓葬,最终发掘出了王家嘴4号墓。这件铜觚当时的圈足由于长期浸泡在湖水里,表层逐渐形成了一层光滑晶亮的青绿色包浆锈,俗称“绿漆古”,乍一看与青瓷器上的冰裂纹十分相似。铜觚保存较为完整,通体高瘦,腰身装饰一周透露着神秘色彩的饕餮纹,流畅的线条配合一双“臣”字形眼更给人一种灵动传神的艺术美感。

  铜面具,商代,宽19厘米、高18.5厘米,盘龙城杨家湾13号墓出土。
  1970年代盘龙城杨家湾村民在建造自家房屋时挖出了不少青铜器,其中就有1件铜面具。有着强烈文物保护意识的当地村民将这件铜面具主动上交给了湖北省博物馆。21世纪初,杨家湾村民搬迁,考古人员在此发现了一座商代大型墓葬,即杨家湾13号墓。至此,最终确定这件铜面具正是商代贵族的陪葬品。铜面具器体弧形凸起,圆形眼珠凸出器表,生动传神。经推测,这件青铜面具可能是一种祭祀用品。

  陶鱼,商代 ,长14厘米、宽5厘米, 盘龙城宫殿区出土。
  1974年,盘龙城考古队在宫城内东北高地的商代宫殿区发掘出了1件陶鱼,鱼身用纵横交错的纹饰刻画表现出鱼鳞,头部的鱼眼则是用一个小圆孔表示。造型简单古朴,却又不乏灵气。陶鱼表面粗糙的刻画纹饰可能是有专门的用途,推测此件陶鱼是商代盘龙城先民用来洗浴时搓澡用的陶爽,相当于现在人们使用的搓澡巾。
  青铜爵,杨家湾17号墓 ,流尾长19.5厘米、通高17.7厘米。
  铜爵是夏商周时期用来饮酒的青铜器具,相当于现在的酒杯。基本形状一般为扁圆腹,口部的前端有倒酒的凹槽,称之为流,后部有尖状的尾;在流与口之间有带帽的立柱,腹部一侧有一个鋬把,器身下面有3个尖锥状的实心长足。商代先民嗜酒成风,铜觚、斝、爵这类酒器也成为当时表示身份等级地位的主要器物,从后来引申演化的词语“爵位”“爵号”“加官进爵”等便可知爵的重要作用。这件铜爵器身扁圆,长流短尾,束腰平底。颈腹部装饰兽面纹,能盛约218毫升酒水。
  玉戚,杨家湾17号墓,长5.5厘米、宽5厘米。
  玉戚是一种非实用的小型斧钺形兵器,是军事权力的象征。这件玉戚器身左右对称,两侧各有3个齿棱,这些齿棱既具有装饰效果,也带有宗教或礼仪内涵,同时也是把玉戚跟玉钺区分开来的重要特征。此玉戚的顶端和刃部为弧形,整体呈“风”字造型,颜色呈现黄白色,局部有黄褐色的土沁,通体圆润光滑。夏商周时期,小巧精良的玉戚具有祭神舞蹈、象征权力的功能,例如《山海经》记载刑天“操干戚以舞”,《礼记》记载“朱干玉戚,冕而舞”,说明当时具有宗教礼仪色彩的军事舞蹈盛行。从目前考古来看,作为礼器的玉戚往往出现在夏商周时期的许多王公贵族墓葬中,彰显着墓主人生前的军事权力和地位。
  【编辑:贺方程】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