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大江大河大征途”手记⑦:武汉志愿者奔波3000余公里,守护全球飞得最高的鸟儿

新闻中心 > 武汉

2020-11-16 16:52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长江网11月6日沱沱河电(特派记者柯立)长江源区域的班德湖水已经结冰,生活在这里的斑头雁也已经飞到南方过冬。然而,守护在湖边的集装箱,仍然每周都有志愿者前来巡视。

  美丽的斑头雁。佘晖供图

  11月13日,“大江大河大征途”长江行考察团与当地环保志愿者吐旦旦巴座谈时,了解到一群武汉志愿者奔波3000余公里,扎守在班德湖边保护斑头雁的动人故事。

  长江网记者来到班德湖畔,与著名环保人士杨欣(左二)一起守护斑头雁。佘晖供图

  斑头雁在八个小时之内就可以飞越喜马拉雅山脉,被誉为“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然而目前斑头雁全球的数量不到7万只,属于濒危动物。长江源头沱沱河以西30公里的班德湖是斑头雁主要聚集地,每年都会有数量众多的斑头雁从南亚国家飞到沱沱河繁育下一代。

  然而几年前,还有人会到班德湖捡蛋,由于蛋个头大,商家谎称是天鹅蛋、营养价值高,销量很好,导致捡拾的数量非常庞大,最贵的时候卖到了150元一枚。

  吐旦旦巴介绍,在2012年以前,这里每年被盗捡鸟蛋近2000枚。2012年,绿色江河环保组织以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为基地,开始实施斑头雁守护与调查项目,在斑头雁繁殖孵化期建立野外守护营地,一群武汉的志愿者千里迢迢赶到班德湖畔接力驻守,阻止盗捡鸟蛋者进入;帮助当地牧民建立野生动物巡护队;促进当地政府出台层政策禁止捕猎。

  志愿者们在班德湖巡湖。佘晖供图

  “刚开始,我们完全不懂如何进行鸟类调查,数都数不清楚,不过很快就有很多专业人士加入,比如麦茬她是鸟类调查统计负责人,深圳观鸟会的负责人,她很能吃苦,很快帮我们弄清了斑头雁数量。”

  志愿者条件艰苦,以前很多人只能挤在一个大帐篷里,现在条件稍好,政府给志愿者们安了一个集装箱用于居住。

  武汉志愿者们当初居住的帐篷。佘晖供图

  “到2020年,班德湖的斑头雁已经达到4000只。我们来了后,斑头雁再没有丢失一枚蛋。”吐旦旦巴感到非常骄傲。他非常感谢武汉的志愿者为守护长江源的生物多样性所付出的行动。

  链接>>>

  长江日报记者佘晖是第一批斑头雁守护行动志愿者,多年在武汉从事观鸟活动,他撰写手记,讲述了武汉志愿者在长江源与斑头雁那些不为人所知的故事。

  当年报道截图。

  守护斑头雁,长江日报记者荒野露营3个月

  2012年,因为斑头雁守护行动,远在长江中游的武汉长江日报与长江源头沱沱河结下了一段缘份。作为新闻人,长江日报记者为长江生态保护出了一份力。

  当年年初,民间环保组织绿色江河驻武汉联络官、武汉纺织大学教授生鸿飞找到长江日报,说绿色江河有一个新的生态保护活动,问长江日报能不能帮忙,免费登报招募志愿者。

  这就是守护斑头雁行动。斑头雁是一种飞行高度能达到8000米的候鸟,它们每年春夏在青藏高原繁殖,冬天就飞越喜马拉雅山,到印度越冬。由于青藏铁路的通车,外来流动人员活动增多,斑头雁的产卵、孵化和育雏受到了威胁。为了斑头雁的种群不致灭绝,绿色江河希望在全国招募一批志愿者,到海拨接近4000米的长江源头沱沱河地区,守卫它们的产房,让它们能安全地生儿育女。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公益活动。记者向总编辑汇报后得到大力支持:不光要帮助他们招募志愿者,还要深度参与,派记者远赴青藏高原进行采访报道。

  长江日报的招募消息引来100多位市民报名,最后选出了8名“斑头雁守护者”,其中有医生、警官、企业家、大学教师和户外运动爱好者。

  长江日报开展绿色行动,组织志愿者到长江源头守护斑头雁。佘晖供图

  4月初,长江日报记者带着由万科地产资助的10万元购买的户外野营设备,和首批4名武汉志愿者从报社门口出发,自驾越野车行走3000多公里,一路到了沱沱河镇。

  第一个斑头雁守护站建在离沱沱河镇大约30多公里的野外班德湖畔,这里海拨4600多米,人烟稀少,气候恶劣,没有物资供应,也没有手机网络信号。第一批志愿者在此建起了一个大帐篷营地,安上藏族常用的牛粪炉子取暖。承中国电信支持,在附近的班德山上建了一个基站,营地才有了忽强忽弱、飘来飘去的网络信号。所有的电脑和通讯器材,都靠一个带上来的太阳能电池充电,每天晚上大家能集中给手机充一小时电。这里风沙很大,记者打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写稿的时候,键盘上经常是一层沙土。

  住在大帐篷的志愿者(左1为佘晖)。佘晖供图

  志愿者的日常工作,除了每天围着班德湖转圈巡查,观察守护陆续飞到、在湖边求偶繁殖的斑头雁,并每天统计他们的数量。再就是顺带进行其他野生动物的调查和统计,做好每天的观察记录。

  第一批10多位志愿者来自北京、上海、武汉、深圳、杭州等地,分别有地质勘察、鸟类识别、网络通信、摄影摄像等专长,来到营地后立即有条不紊地开展了营地定位、地理勘测、生态调查、基站建设、气候监测等各项工作。志愿者们先后在这里发现了胡兀鹫、盘羊等珍稀动物。

  这里的气候条件恶劣,往往上午出大太阳,中午温度升到30多摄氏度,下午就突然变天下起冰雹,晚上则寒风呼啸,气温低至零下20-30摄氏度,志愿者们睡在从地面垫高20厘米的泡沫板上,盖着厚厚的鸭绒被,还要不时扎紧被风吹开的帐篷门才能入睡。

  野外最大的不便,是洗澡。这里没有充足水源,洗澡只能一两周一次,等运送食物的车上来,轮流下到沱沱河镇洗澡。喝水也是一大麻烦,原来大家都是打班德湖里的水烧开了喝,后来湖水冰盖融化,大家发现水里有许多细小的红虫活动,只能用纱布过滤10多道再喝。一个月以后,专门定制的净水设备才送到营地。

  从2012年4月开始,一共有8位来自武汉的志愿者,分成三批来到班德湖畔,参加了斑头雁的守护和野生动物的调查,占到当年斑头雁守护者的四分之一,直到6月中旬斑头雁全部孵出宝宝才全部离开。长江日报还专门通过网络视频,让武汉市育才小学、崇仁路小学的孩子们连线身在高原的志愿者,记者在荒野露营长达近3个月,发出10多篇连续报道,推动了这一公益项目的社会传播。

  斑头雁守护行动连续开展八年,后续又有多位武汉的志愿者来到这里,均为这个公益项目的开创和持续贡献了力量。(长江日报记者 佘晖)

  【编辑:朱晨颖】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