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集思广益型决策,将“民意”变为“目标”丨长江评论

新闻中心 > 武汉

2020-11-17 00:59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长江网评论员 周劼

  这几天,武汉市在召开一系列座谈会,并开放各种线上平台诚挚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建言献策,主题都是听取对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力求群策群力、科学编制好武汉市“十四五”规划,确保更加适应时代要求、更加符合发展规律、更加体现全市人民意愿。

  其实不光是武汉,召开一系列行业、基层、党外、专家学者等各种座谈会,畅谈“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听取各方面意见,也是目前全国各地各省市的工作重点之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前,从7月21日到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七场座谈会。这七场座谈会,开门问策、集思广益,研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

  同时,8月16日至29日,“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开展网上意见征求活动,分别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所属官网、新闻客户端以及“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开设“十四五”规划建言专栏,听取全社会意见建议,累计收到网民建言超过101.8万条。

  从中央到地方,在编制中长期规划时,“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已是一种制度安排,专家称之为“集思广益型”决策模式。

  在我国,集思广益的形式,有座谈会、线上征集意见建议,还有开展调查研究,委托课题研究,广泛征集意见,开展研讨等多种形式。总之,在编制中长期规划时,我们采取的方法是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机制,集中不同方面智慧,不断优化政策决策,将群众“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成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

  这些机制、模式、过程,昭示出人民群众才是参与规划编制的广泛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干部群众关注度、参与度都很高,很多意见和建议还反馈到了我这里。平常,我也收到很多群众的来信。这些意见和建议带有普遍性,刚才大家也谈到了。‘十四五’规划建议要对这些问题作出积极回应。”

  “十四五”规划充分倾听、吸纳、回应群众的意见建议,根本就在于规划本身是接地气的,以人为目的,它关乎每个人的生活,关乎每个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在于规划的编制和落实要集合每个人“做成一件事、干好一件工作”所迸发出的热忱,最终汇聚成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将党和国家事业推向前进。每一个五年规划的实现,都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

  编制一份规划,就是将“民意”转变为“目标”,“只要把每个程序都踏踏实实走好,就用不着担心规划编制质量不高,因为会有无数的政策参与者替你把关”,这是中国五年规划中科学民主决策机制的特色和优势。

  【编辑:张玲】

一周热门